优质护理对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
2019-06-11关丽清冯树开关贞妹彭秋莲李海英
关丽清 冯树开 关贞妹 彭秋莲 李海英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内科,广东 阳江 529931
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两种心血管疾病,其中心肌梗死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致死致残率均较高,常并发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具有严重影响,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故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全方面护理,及时阻断各种诱因,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是提高患者存活率关键所在[2]。优质护理近年来在临床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对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现选取8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做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资料均来源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84例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以护理手段差异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中包括29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范围39~85岁,平均年龄(62.01±7.84)岁;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41~83岁,平均年龄(62.15±6.75)岁,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AMI与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3]。意识清醒可正常交流,均为自愿参与。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确诊后积极性对症治疗,吸氧并予以心电监护,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配合医师完成相应的抢救治疗后,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并给予饮食、运动及用药指导。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和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了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全护理制度:以患者为中心按照整体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建立全面、科学的护理体系,将护理措施落实到患者个人,并为患者及其家属采用打分制度,确保岗位变更时不会出错。(2)护理人员定期培训考核:定期对科室所有护理人员展开业务培训,使每位护理人员熟练基础知识、专科操作与急救技术,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状况,掌握心内科基本操作,如心电图、除颤器、氧气和其他救援设备等,一旦发现异常状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通知医师处理,坚决制止治疗延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和脉搏等;及时按照医生的建议取样进行检查,以防止因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3)落实护理措施:①健康宣教:入院当天,责任护士将进行健康教育,解释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疾病特点、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嘱患者卧床休息,尤其是发病后24小时内。 每周定期举行1或2次健康讲座,并要求至少一名患者家属参与家庭问题的现场回答。指导他们帮助患者翻身或完成日常活动,如梳洗、穿衣等,并减少心肌的氧气消耗。②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干净舒适的病房环境,室内可张贴温馨的艺术作品,在患者无过敏体质的情况下,可适当摆放鲜花、盆栽类,使病房充满恬静气息,保持温湿度适宜,光线良好,降低周围噪音,避免影响患者休息;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及时更换。(4)心理干预:通常80%以上的心功能异常患者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当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加强沟通,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通过以下方面实施护理:①倾听诉说,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感受,护理人员可灵活运用倾听技巧使其释放内心压力,消除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②音乐疗法: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性格特点开出音乐处方,旨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所选曲目应以松弛、舒缓为宜,适当结合患者的个人喜好,音量不宜过大,每日播放时间约1 h左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变化,通过观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进行判定;采用生活质量问卷(QLQ-C30)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该问卷包括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4个维度,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佳[4]。于术前(干预前)与术后6个月(干预后)时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将P<0.05定义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LVEF、HR、LVED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F、HR、LVEDD指标参数比较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变化s,n=42)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变化s,n=42)
组别 LVEF(%) HR(次/min) LVEDD(mm)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4.35±8.87 43.33±9.32 105.00±15.50 78.00±12.00 68.57±8.66 56.63±7.44对照组 35.02±8.91 38.87±8.36 106.00±16.10 96.00±13.20 68.44±8.58 61.44±8.05 t值 0.345 2.308 0.290 6.539 0.069 2.84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n=42,分)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n=42,分)
情绪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2.4±15.3 79.6±19.5 50.1±14.9 64.3±12.7对照组 52.6±14.8 60.4±15.2 50.8±14.2 56.8±13.5 t值 0.061 5.033 0.220 2.622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躯体功能
表2 续表
2.2 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量表中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等指标评分远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由于严重的持续性缺血导致的冠状动脉闭塞,因血流中断和心肌的部分坏死,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5]。当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相结合时,心肌耗氧量会逐渐增加,梗死面积增大,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可诱发肾衰竭,最终引起心室停博和室颤等进而导致猝死[6-7]。随着临床对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的日益重视,人们对护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优质护理作为近年来临床广泛推崇的一项护理模式,其与以往的传统护理模式完全不同,优质护理重在将护理深入到病房,突出医务人员在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8-9],陈丽娜等报告表明[10],采取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为进一步探索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本研究对84例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结果显示: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LVEF、HR、LVEDD等心功能指标上以及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F、HR、LVEDD指标参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中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等指标评分远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优质护理对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病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这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分析原因: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根据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危险因素,针对可控因素进行干预,从而积极预防并发症,同时了解患者的精神需求,及时满足患者,提供专业健康宣教,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得到改善,预后更好[11-12]。
综上所述,针对心肌梗死伴心率失常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发挥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与个人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