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笔耕墨田 求真存初心
——记刘新华先生艺术践行

2019-06-11

国画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刘先生中国画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从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像今天一样将文化发展提到战略高度,提出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的决心。深读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其中讲出了无数文艺工作者的心声、期望,为文化发展的方向指明了道路和艺术规律的真谛,为现阶段艺术形式的主流和精神内涵提出了要求,给广大艺术工作者振奋了精神。讲话精神道出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作品的社会职能和艺术家的责任,而刘新华先生多年来一直是这样践行的,他的作品深入农村、扎根生活,贴近人民、生动感人,格调不凡,意境优美。

刘新华先生早年东渡日本研习二十余年,将日本画和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蕴结合而形成独特的艺术气象,兼收并蓄,将材质美感与意境美感相应相和,表现的花鸟形象和画面的美感无一不是饱满的中国传统绘画的风韵,淡雅静逸间透露出浓浓的民族家国情怀。虽然在日本生活,每每谈到创作思想和灵感的挖掘,刘先生与我们分享的却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年少时在农村体验生活的场景见闻,这些积累成为他一生中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说:“在国外的日日夜夜无不是思乡念国的感情不断沉淀酝酿,所以才有如此饱满的民族情怀在画面上化作色彩、造型,那只顽强逆风而飞的麻雀、那枝深秋冷风中茕茕孑立的芦苇,那弯柔柔水中的明月,那排排秋收后的玉米根……都是他感受到的家乡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投射出的可贵精神。”他如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一样歌颂家乡的土地、歌颂家乡的一草一木,平凡亲切,宁静朴实,不争却顽强,厚重而深远。用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萧玉田的话说,他的作品所呈现的“静,净,境”——心的安静、画的明净、内涵的意境,都是中国画传统中最讲究的。于是,他的画在清澈的当代人的情感中,储蓄着一股悠远而浓郁的乡情。

刘新华 逝去的日子 150cm×210cm 2013年 重彩

刘新华先生留学期间曾受教于日本画名家、日本美术院常务理事、多摩美术大学教授松尾敏男先生;多摩美术大学教授、创画会创始人、日本画名家加山又造先生;京都艺术大学副校长、日本文化功劳赏受赏者上村淳之先生等。在日期间多次参加日本的美术展,并频频受奖。其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曾受到平山郁夫、加山又造、松尾敏男、田渊俊夫、上村淳之、米仓守、中光享等日本名画家、理论家的赞赏。这些以师友相待于他的日本大画家们对于他的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坚定文化自信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刘新华现担任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导师、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去日本求学之前,他曾师从著名花鸟画家姜毅然、田世光先生,对中国传统花鸟画进行了深入研习;他深谙中国花鸟画传统,又充分领略吸收了日本重彩画的养分。留学期间他开始迷上日本重彩画,然而研究越深,对祖国的怀念也越深,报效祖国、画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重彩画艺术的情结也越深。在充分的借鉴、吸收、融合中,他选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从技法上,刘新华的作品较中国画传统有了巨大的突破,从色彩的丰富程度、构图和形象的处理都有重大的创新;但是从精神内涵上,他却越发地贴近中国的传统。他虽然吸取了日本画和西洋画的众多长处,无论画面如何变化,他都牢牢抓住中国传统绘画的根基。刘先生说:“线的运用是中国绘画中的灵魂,我们发展中国画不能忘记中国画的根。传统技法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忘记中国画‘线’的概念,就不是正宗的传统画”。刘先生在日本二十多年,没有背离中国艺术的传统,没有忘记本民族艺术的价值,依然将中国画的线作为语言核心。这正是他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心怀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这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最朴实的使命感。

刘新华先生将中国画的“内心光”作为审美主体,把色彩的艺术感染力强调起来,结合日本画丰富细腻的色彩美学创作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作品。《阳光》充分吸收了西洋绘画中的绘画形式,色彩观念、空气感觉、光的运用等表现手法,将空间、色彩等表现风格巧妙融合,表现植物在晨光照射下和光线之外的两种色调,使冷暖两色奇妙自然地共存于画面,营造出交相辉映之效果。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忘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艺术。

刘新华先生在坚守工笔重彩花鸟画本性的同时,突出个人风格的色彩独立审美价值,加强对重彩石色的使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厚重感和材质美;并将传统与西方的色彩表现方法——包括光影明暗巧妙地融为一体,加强了色彩语言的运用和画面明暗的处理。色彩的丰富性和冷暖对比增加,色彩的空间变化虚实层次深远。刘先生以感性引领主观用色,在画面整体色调和审美格调上,与传统工笔花鸟画拉开了差距。

在刘先生的画面中朴素而寻常的花草、藤蔓、农田、土地成为其表现内心质朴情感的语言载体,在创作“故土”系列时,刘新华先生多次回到故乡,蹲坐在田埂上看着一个个刚刚收割的棒子秆,反复写生、观察,后又带回许多到画室,进行深入的观察创作。站在《故土》画前,那“根”与“土”的细节处理让人叹为观止,仿佛就在诉说着画家本身,那是“根”对“土”的感情——也是一个海外游子对故乡的眷恋。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正如习主席讲话中所说:“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刘新华 故乡月 145cm×193cm 1992年

弥漫的晨雾,静静的水面,入眠的水鸟,时而泛起的波纹闪现着明月的倒影,微风中散发着阵阵湖水的清馨与泥土的芬芳——这温馨的黎明是我的家,是我梦中依稀可辨的祖国故乡……——刘新华《故乡月》

刘新华 阳光 2001年 重彩

坚定艺术理想不忘初心

他在青年时对中国画传统的学习过程中,便总在思考能不能把中国画的时代感再加强一些。不管是任何民族只要是优秀的东西,就可以拿来借鉴学习,然后来强大自己民族的艺术。刘新华先生在日本学习期间,对于日本的重彩石色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千上万种颜色,不同的颗粒质感的材料应该用什么样的胶,用多少,都一点点反复实验。刘新华先生他的勤奋好学,让他任何事物都要亲自探寻个究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重彩工笔画面清新不腻不脏,色彩干净而厚重,独具一格。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

刘先生的作品将形象拟人化,表达生命的顽强和与命运抗争不屈精神的咏叹调,也有唯美的小夜曲,月光之下微波涟漪思乡的心绪荡漾如舟,更有生如夏花之灿烂的美好绚丽,从一张白纸到如此感人的作品,刘先生赋予了花鸟新的生命精神,超越“物”“我”的画中完美,这种耐人寻味的意境正如唐代卢延让所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即是在诗歌创作上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这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创作上的“工匠精神”。犹如唐代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艰辛付出。

路遥曾写:“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刘新华先生的乡土情深深地牵动着他。每年春秋刘先生都会到乡村写生并义务做文化下乡宣传,他用作品作为播种机传播着美,他的艺术之路用行动践行感召着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习主席的讲话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提出的几点期望,不仅引导了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发展方向,也是总结了像刘新华先生这样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深入农村勤奋创作抱有家国情怀的艺术家的真实生活。老子《道德经》讲“行不言之教”也正是有了刘先生这样的艺术家,才能将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他用自己的画作歌唱着自己的祖国,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表现着自己的家国情怀,谱写着动人的一曲“我的中国心……”。

猜你喜欢

刘先生中国画色彩
中国画
旧事
投 宿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父子间的硝烟
神奇的色彩(上)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