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语的前世今生(之五)

2019-06-11刘建农

武汉广播影视 2019年5期
关键词:秦桧俗语禅师

刘建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人们追根溯源,审视自我,翘望未来。一句简单的话语,已然含盖了这一切的努力。于是,人们时不时会引用这句名言,使用多了后,它渐渐褪去华美的哲学外衣,只剩下光膀子的背心短裤,行走于街头巷尾。至此,这句名言就“进化”成了俗语,从笔墨痕迹变成了人们刻骨铭心的思想储备。这似乎就是俗语的形成过程。

那么,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出自哪部典籍?为何而说呢?其实,它不诞生于风花雪月的喃呢,也不成就于旧纸堆里的冥思苦想。这句话不是出自哪本书,而是写在画布上,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100多年前的题词,它是一个自杀未遂者的内心独白。这就是俗语的前世今生,也是笔者对俗语感兴趣的源头。对于常用或有歧义的部分俗语,笔者试着重新做了解读,专著近期将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此俗语出自宋代九顶清素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九》:“临济宗清素禅师初参法演大师,演问:‘百丈野狐话,又作么生?’师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演大悦。”禅师借用了“百丈野狐”的禅宗公案。

话中“百丈野狐”典是禅门有名公案。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每次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大众离退,唯老人不去。禅师问:“你是何人?”老人曰:“我并不是人!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有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回答:‘不落因果。’因此五百世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告一转语,以脱野狐身。”禅师曰:“你问吧!”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禅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

大致意思是:“不落因果”中的“落”字经百丈大师修正为“不昧”困果。不落则心有恐惧感,不昧则不落两端,虽仅一字之移,境界大不相同。清素之不说是非与百丈大师不昧因果立场相近。五祖法演所以大悦,便是因为禅门又多了一位懂得佛法的参学者。

一般所谓“是非自有公论”,其实是有语病的,若是“是非”被操纵在某些人手上,“公”即变“私”,所以“是非”并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标准的。禅宗很早就教育弟子不落是非、不昧因果,正是谨言慎行的指导原则。

这句看似颇有些玄妙的禅语,如今被街头巷尾的“婆婆妈妈”用得滚瓜烂熟,看来语言是无界限的。为什么会如此流传,《增广贤文》有大功劳。民国期间,很多不识字的人,都能背大段的《增广贤文》。另外,它的原话本意——“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又提供了一个“搬弄是非”人的标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很有实用价值,有可操作性。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原意是,来求教的人,是有疑惑而潜心学禅的人。现在,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已经演变成了:来说是非的人,就是搬弄是非的人。潜台词是:不要以为把他人是非告诉你的人便是你的朋友。道人是非者,既然在你面前说他人的坏处,自然也会在他人面前,说你的坏处。他们乐于道人是非,是妒心过盛的原因,他们心里往往巴不得他人越来越倒霉,越来越困窘。聪明人与这类人交谈,是不会推心置腹的。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意思是:比喻人境遇穷困,就会显得精神不振的样子。“马瘦毛长” 是动物特性,在此用作陪衬。

这句俗语是于清末民初才演化而成的。如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九回》:“所谓人穷志短,那映芝这两年闹得神采也没有了。”现如今也多用作“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其实这句俗语是由“人贫智短,马瘦毛长”到“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变化而来的。

它典出北宋·庄绰·《鸡肋编·卷下》:杜少陵《新婚别》云“鸡狗亦得将”,世谓谚云“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之语也。而陈无己诗,亦多用一时俚语。如“昔日剜疮今补肉。百孔千窗容一罅。拆东补西裳作带。人穷令智短。百巧千穷只短檠。起倒不供聊应俗。经事长一智。称家丰俭不求余。卒行好步不两得”,皆全用四字。“巧手莫为无面饼。巧媳妇做不得无面馎饦。不应远水救近渴。谁能留渴须远井。远水不救近渴。瓶悬瓽间终一碎。瓦罐终须井上破。急行宁小缓。急行赶过慢行迟。早作千年调。一生也作千年调。人作千年调,鬼见拍手笑。拙勤终不补。将勤补拙。斧斫仍手摩。大斧斫了手摩娑。惊鸡透篱犬升屋。鸡飞狗上屋。割白鹭股何足难。鹭鸶腿上割股。荐贤仍赌命。”而东坡亦有“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皆世俗语。如“赌命”“软饱”犹可解,而“黑甜”后世不知其为睡矣。如《诗》之“串夷载路”,《书》云“吊由灵”,安知非当时之常谈也。

文中有:“拆东补西裳作带。人穷令智短。百巧千穷只短檠。”一句,“人穷令智短”可谓这句俗语的起始。不过这句俗语的完整出处却来自佛经,北宋·惟白《五灯会元·十九·五祖法演禅师》:“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云:人贫智短,马瘦毛长。”

另外,也有用作“人贫行短,马瘦毛长”:指人至穷困时,行为上难免有亏缺,做出一些不光彩的事来。明代·朱葵心《回春记·第五出》:“人贫行短,马瘦毛长,只顾目下,那管理上。自家杨一是也。”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这句俗语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名贤集》收入了“人贫志短,马瘦毛长”这句。《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具体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它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有些还渗透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等思想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这句俗语应出自近现代清末民国的俗语类文本,均无此句。民国·胡朴安《俗语典》中有的是“巧新妇做不得无面馎饦”一条,而民国·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中则是“巧媳妇煮不出无米的粥”。

现代·秦牧《艺海拾贝·跋》:“缺乏生活知识,任何有艺术技巧的人也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形象、概括、虚构、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

这句俗语的原始出处有记载的是宋代。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依陆游的记载此语出自僧家。

宋代·庄季裕《鸡肋编》卷中:“谚有‘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

宋代·陈亮《陈龙川集·壬寅答朱元晦秘书》:“富家之积蓄皆尽矣,若今更不雨,恐巧新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此俗语以不同语句形式,历经元、明、清而未定。

明代·沈采戏曲《千金记·第三出》:“却不道:‘猛将无刀杀不得人,巧媳妇无米煮不得饭,这等年成,那得本钱学做生理?”

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张氏劝止之曰:‘常言“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你如今力不从心,只索付之无奈了。’”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七五回》:“贾母笑道:‘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儿粥来。’”

从现在我们常使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去找寻它的源头,我们发现宋代的这句更加“白话”,而现在的这句更像“文言”,这在俗语中是不多见的。

树倒猢狲散

“树倒猢狲散”,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为首的人垮下来,随从的人无所依靠也就随之而散。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这句俗语出自南宋,宋代·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这段文字说出了这句俗语的由来: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唯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很快,这句话便在临安传开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这句俗语到明清已是非常流行了。明代·徐渭《四声猿·雌木兰·第二出》:“黑山小寇真见浅,躺住了成何干?花开蝶满枝,树倒猢狲散。”

猜你喜欢

秦桧俗语禅师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客家俗语巧诵读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无题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数字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