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专业大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比较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

2019-06-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外国语师范大学显著性

冯 琪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29)

2018年4月发布了最新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称“国标”)(教育部,2018),明确将跨文化能力列为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国标”的发布,为高校教学设定了“标准”,为该类在校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要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上都做出了明确的规范。这也说明高校如何对该类在校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跨文化类培训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实践已是迫在眉睫。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孙仲娜,2017),国内学者们开始对跨文化交流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现已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关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大学生的课堂教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另一类是研究大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路径,从而探讨当代大学生如何从这些跨文化实践路径里获取跨文化的能力。但对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过多得倾向于教学;(2)有不少研究都是泛泛而谈,缺少数据与理论支撑。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态度、知识和技能三要素统一的表现(Byram,2014),故而跨文化实践所表达出的无非也就是此三要素。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路径是多元化的,然而基本原则是要学生融入到目的语的文化情景之中,因为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维习惯(李晓英,2017)。该研究将调查问卷(除去背景信息后共41个问题)中的跨文化实践途径共分为六大类(见表2)。问卷调查中,所有题目为选择题,主干问题(12-52题)均有五个选项,表示被调查者跨文化实践所用工具、参加交流活动和阅读或观看文化产品或多媒体的频率由最低到最高;或者表明被采访者对某一途径的态度由很不重要到很重要;或者对某一件实践活动表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其意义是由最消极到最积极。

2 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各高校日益关注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在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分别对辽宁省大连地区的辽宁师范大学英语翻译专业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14份,占两校问卷比例46.3%;对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专业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2份,占两校问卷比例53.7%。调查对象为两校翻译专业大一至大四在校生共计246人。

该研究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在收回问卷后,小组利用SPSS软件进行录入与分析,以便对数据进行比较与总结。

3 两校翻译专业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比较

论文提出30项(如表1)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并将其归结为六大类。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两校翻译专业在30项跨文化路径上的差异,进而确定六大类路径上的差异。

3.1 两校跨文化实践路径的总体情况

从整体上来看,两校翻译专业学生有26项实践途径的平均频率都在1至3之间,具体可参见下表1(部分)。国内观看外国电影、国内观看外国电视剧、国内收听外国歌曲、国内收听外国新闻等4项跨文化实践路径显然更加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使用以上4项路径的平均频率达到了3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跨文化实践路径。并且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其中有16项差异性显著。

3.2 两校六大类别跨文化实践途径进行比较

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了两校在6类跨文化实践路径上的差异,发现两校在国内社交媒体、国外社交媒体、参加国内跨文化交流活动、参加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辽宁师范大学翻译专业使用频率低于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学生的使用频率。见表2。

表2

3.2.1 国内社交媒体

研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翻译专业大学生在国内社交媒体使用上对于跨文化实践存在显著性差异。跨文化实践越出色的同学,其国内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越高。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学生的均值要高于辽宁师范大学翻译专业的学生。

正确地使用国内社交软件,并且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跨文化实践途径。

3.2.2 国外社交媒体

研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翻译专业大学生在国外社交媒体使用上对于跨文化实践存在显著性差异。跨文化实践越出色的同学,其国外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越高。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学生的均值要高于辽宁师范大学翻译专业的学生。

国外社交媒体在大学生跨文化直接接触路径中相对最重要(彭仁忠,2016)。Facebook、Twitter等国际软件,因为国家政策原因导致相当大一部分同学无法在国内正常使用,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学生与国际朋友的交流,学校要在国家法律条文的规范下适当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教授学生们相关知识,或者寻找相关工具进行代替。

3.2.3 国内跨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在国内跨文化交流活动此类上,翻译专业大学生在国外社交媒体使用上对于跨文化实践存在显著性差异。

学校内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参与国际上举办的国际会议、志愿者活动等,并且应该选派老师领导优秀、积极性高的学生在国际会议、志愿活动上表达自己,不仅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有作用,还会促进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3.2.4 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在国外跨文化交流活动此类上,出国旅行、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出国进行交换生项目、出国担任国际志愿者4项具有显著性差异。

出国旅行、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出国进行跨文化实践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与发展(陈白颖,2013)。但由于个人财力、物力有限,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获取跨文化方面的信息时受到阻碍,学校可以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力度,可以高校间加强合作,共享部分课程以及信息,增强远程和网际间学习效率、降低成本,方便学生接触更深层次的跨文化知识。

3.2.5 文化产品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校在购买文化产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两校对于该类别的投入较高,对该项也较为重视。

但学校基础设施仍然存在差异,造成学生接触不到等量的信息源。但学生要对跨文化交际树立积极的态度。自己要主动融入到跨文化交流的学习与实践中去。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

3.3 辽宁师范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学生的跨文化路径的差异的原因分析

3.3.1 两校学生对对跨文化实践路径重要性的看法

辽宁师范大学翻译专业的学生和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的学生在对六大类跨文化途径的看法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两校翻译专业的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的不同并非是由于观念上的差异引起的,如表3所示。

表3

3.3.2 学生对跨文化实践途径满意度的评价

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大连外国语大学学生对跨文化实践的途径的满意程度高于辽宁师范大学学生,双方的差异接近显著性差异。就如表4中的问题,两校学生的自评存在差异,故本研究推测这种差异是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造成的。

表4

3.4 跨文化能力自评的比较

在跨文化能力自评上的比较,并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大连外国语大学学生在跨文化能力的自评上和辽宁师范大学学生无显著性。表明两所学校学生跨文化实践路径上存在的差异不会对两校翻译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产生影响。

表5

3.5 跨文化能力测试结果的比较

本研究共设计了13个关于对跨文化交流行为的认可程度的问题作为自变量,用于测量被调查者的跨文化能力。独立样本T检验在对两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实际测量中发现,辽宁师范大学翻译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略高于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学生,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4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在所研究的两校翻译专业学生的30项跨文化实践路径中,16项存在差异性。实践路径的差异,并不是由观念上的差异所引起的,而是由现实条件和基础设施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跨文化能力的自评上,两校学生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在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上,尽管实践路径存在差异,但对于跨文化能力却没有太大影响,两校学生的能力基本一致。经研究和调查发现,除了一些本调查未能涉及的途径外,两校不同的实际情况也可能造成差异。例如,大连外国语大学位于郊区,学生出行和交流不便,但校内留学生较多;而辽宁师范大学位于市区,出行和交流方便,但校内留学生较少。

跨文化实践不仅是跨文化意识的外在表现,更推动着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两校学生跨文化实践的比较研究,可以得知,在跨文化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从课内和国内的各类方式渠道获取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能力,更要注重课外和国外的各类方式渠道。培养跨文化能力,学生要树立积极的态度,学校和社会也要为其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外国语师范大学显著性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作品
华南师范大学作品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An Analysis on Holden’s Anti-hero Image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郑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