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
2019-06-11张小军
叶 霄,曾 静,杨 晓,张小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300)
“农业”是指通过培育动植物产生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以及副业,具有弱质性、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等特性[1]。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建国前保守落后的近代农业,再到提倡科学技术创新的现代农业,随着生产力逐步解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逐渐得到提升。四川省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历来重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 (川府发[2012]32号)》明确指出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2]。《四川省2015年“互联网+重点工作方案”(川办发〔2015〕55号)》第二条指出应由农业厅牵头,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建设[3]。2017年6月18日,四川省智慧农业科技协会成立,其主要使命是充分利用新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智库、互联网、电商和物流网等高科技手段为四川省内的农业企业、农业基地、农民合作社、生态农庄等实现智慧服务,助推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加快智慧农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红利时代,发展智慧农业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农业内涵,逐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四川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互联网+”环境下四川省智慧农业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农业内涵概述
(一)中国农业逐渐进入互联网红利时代
随着世纪交替,互联网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高科技产业。互联网+、物联网、云数据库等新概念层出不穷,数据信息呈几何级增长,各种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渗透并影响着包括农业在内的方方面面[4]。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所发布的调查信息,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为55.8%,其中农村人口占27.07%,规模为2.09亿[5]。另外,2017年底我国各类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达到1 969家,其中农产品电子交易为585家,占29.7%,农产品的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2 500亿元,占20%[6]。如此巨大的市场包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农业正享受着互联网变革带来的红利,新兴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崛起。比如全球最大PC制造商联想集团在2012年成立的佳沃集团,拥有从品种选育到生产作业再到冷链物流和营销网络的完整全产业链;再比如隶属于北京诚和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菜到家”电子商务平台,立志于提供安全优质生鲜食材上门服务。合理利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红利,中国农业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大数据时代。
(二)智慧农业颠覆传统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主张种少种好,反对“规模经营”,存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浪费、农产品污染等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与基数众多的人口的需求[7]。与传统农业相反,智慧农业是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通过土地的集中和有效的管理、科学技术的应用、资本投入的增加等来促进农业较高的投入产出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传统农业,智慧农业拥有高效低能、环境友好、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8]。将田地、养殖场所以及周边村落视作一个能量循环整体,用智能体系替代传统人工巡查,对农作物及家畜的生长情况进行精确分析,进而判断灌溉施肥、喂养等操作的适宜实施时间,并且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检测控制。通过网络追踪系统,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追溯农产品生产产地状况,按照个人喜好进行“私人订制”,再通过发达的物流系统运输到全国各地,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9]。智慧农业可以从生产、营销、销售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是最适合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模式[10]。
(三)“互联网+”环境下生产关系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农民,利用互联网本身高效快捷、资源共享等特性,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变化,管理智能农业设备,监测农产品运输与仓储过程品质变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再通过发达的物流系统将农产品进行大范围销售。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与明辨是非的能力,拥有品牌意识,能够参与网络市场竞争。“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生产与供应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愿意花钱享受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个性化农产品投资。在这样的变革下,政府管理者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管理者逐渐变成服务型政府,对农产品生产与供应过程进行更加科学的监管,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11]。
二、“互联网+”环境下四川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与的存在问题
(一)四川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四川省地处西南内陆,幅员辽阔,农产品资源丰富,历来有“天府之国”之称,在全国农业生产上占有重要位置。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农业进行大胆革新,智慧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目前四川省已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区230个,数量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同时,四川省政府已初步构建了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截止2017年,已有132个县与512家企业的产品进驻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已有125万人次在线使用该系统进行溯源查询。在四川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数字企业、智慧园区等示范工程相继创建和实施,电子商务的规模逐年扩大,信息技术的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现代农业企业更是遍地开花:比如注册会员将近30万人的中药材天地网、成功开发ERP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软件的四川华朴公司等。另外还拥有久鑫电子、曙光集团、久远银海、五丰科技等一批本地信息化企业,再加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一批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机构,四川省智慧农业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二)四川省智慧农业存在问题
1. 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
四川省有一半以上面积属于山区地形,在这部分地区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考虑用户需求又要考虑建设成本,工程复杂,任务艰巨,造成许多山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16年四川省农村信息化程度部分指标与全国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2016年四川省农村信息化程度部分指标与全国水平比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12]
由表1可见,四川省农村地区在广播及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百户居民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及电脑拥有量以及网络普及率方面均低于全国水平。许多农民不懂得在家里安装宽带设施,不会使用手机或者电脑上网,不了解互联网科技,信息闭塞,无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行情,只能根据去年农产品情况进行盲目跟风种植,造成供需不平衡,农产品价格被压低,导致农民经济受损、农产品市场混乱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 设施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2016年底四川省设施农业总面积为4.33万hm2,其中智能温室276.67 hm2、标准温室5 366.67 hm2、简易大棚37 690 hm2[13]。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分布分散,市场化程度与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与我国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由于设施农业配套技术和服务跟不上设施农业普及的速度,造成温室内测试设备功能不足,覆盖材料抗老化性差,栽培技术不规范、不配套等诸多问题,加上农业技术服务人员掌握智能设施农业技术不够,更新速度慢,造成设施农业出现大量亏损现象。另外,四川省缺乏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造成设施农业产品繁杂散乱,急需行业规范。把粗放型农业改造成集约型现代化农业,发展节约资源、高效率的设施农业,四川省已经跨出了第一步,但是目前的低科技水平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四川省智慧农业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3. 智慧农业从业人员不足
2016年“农、林、牧、渔业”四川省内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年均收入为40 087元,仅高于“住宿与餐饮”“居民服务修理与其他服务”两种行业,在所有19种行业中收入排名倒数第3,为收入最高的“金融行业”一半左右[14]。农村面对高等教育所需要花费的高成本与毕业后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不匹配,许多农村家庭主动放弃或轻视接受教育的机会。四川省中专以上学历农民仅占2.9%,低于全国5.2%的平均水平[15]。并且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得到转移, 目前留在农村的人员以老弱病残为主,掌握的现代科技知识较少,大部分只能从事低级体力劳动。“互联网+”智慧农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于传统行业,需要既懂得农业生产知识,又懂得互联网专业技术[16]。目前四川大部分农业从业者难以胜任智慧农业发展的需求,合格的智慧农业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4.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四川大部分地区实现的农产品产量连增是以地区农业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为代价,农药化肥、农膜、禽畜养殖等污染问题逐年增加。从2010年开始,四川省年化肥施用量基本都接近于250万t,长期排名西部第1位,其中氮肥的施用量最多,几乎占了整个农业化肥施用量的50%[14],导致本地区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农作物质量不高。在种植环节,存在农药滥施滥用现象,高毒品种用量大,使用次数频繁,直接导致了土壤和农副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中毒和污染事件也时常发生。另外2016年四川省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1.52万hm2[17],且减少的多是城郊村旁优质耕地。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耕地的不断恶化,造成农产品质量受损,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着四川省智慧农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环境下四川省智慧农业发展对策
(一)普及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宽带网络是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村建设高速畅通、服务便捷、质优价廉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既有利于壮大农村信息消费、拉动有效投资,又可以降低创业成本,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互联网建设,比如2016年四川省宣布实施“网络强省”行动计划,投资2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偏远山区网络建设。同年年底四川省农村网民规模为1 203万人,相比2015年提升了1.7个百分点[18]。其次,运营商在进行农村宽带互联网建设时,应进行实地考察,综合考虑该区域地形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宽带覆盖方案,提高网络通信服务质量,降低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与建设成本,结合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选择适合农村地区的营销模式进行宣传。最后,要加强农村信息素养宣传,在农村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对农民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空中课堂,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农民成长为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农业咨询,学习最新农业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科技素养,为智慧农业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智能设施农业建设, 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
随着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四川省应大力提高智能设施农业水平改善四川农业发展现状。首先,要根据四川各农业生态区域内具体的气候、光照、等条件,开发和建设适合当地使用的包括塑料大棚、加温温室、日光温室、工厂化农业等多种形式的设施农业。通过借鉴学习国内外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的管理经验,比如日本的电子控制智能温室、以色列的精确灌溉技术、江苏的错季节蔬菜现代大棚、天津的日光温室等,建立和完善适宜四川各农业生态区的设施工程技术。同时,要结合四川省内各大农业科研机构,对设施农业相应的品种选育、温室栽培技术等进行系统性研究,用创新的科技成果集成一个有利于集约化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比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世界上开展羊肚菌人工大田商业化栽培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引领四川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羊肚菌产业基地。最后,还要在各地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发挥技术能手的作用,提高设施农业管理者、生产者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对设施农业进行高效规范的全封闭式管理,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设施农业的良性循环[19]。
(三)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素质农业人才
四川拥有包括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大学等对农业人才进行专业培训的学院机构,还拥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农业教育院校应加强针对农业实际操作的培养,加强农业人才的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同时,政府机构在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比如四川省政府发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意见(川办发[2018]31号)》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各大高校进行人才引进项目,提升领导人员与基层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全程追溯平台
从大环境保护方面,四川省应该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城市结构、改进生产生活方式入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1]。从农产品质量方面,四川省应围绕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出口农产品,依托企业及合作社建设一批区域特色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及农业科技园区,以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的应用,在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都做到安全至上。同时,相关监管部门要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从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公司到餐饮消费单位,统一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强化检测技术,加强对危害严重的污染物进行抽查,加大对生产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此外,还应在已有的数字农业技术框架上,利用物联网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继续完善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以数据采集、条形码、二维码等为载体,以生产加工基地、运输环节、销售场所等为应用对象,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追溯,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管理、销售以及服务等流程的数据需求,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