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遗渠错凿沟

2019-06-10赵伟平

文史月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上党大禹太行山

赵伟平

巍巍太行山是一座人文历史厚重的大山,在它坚韧丰富的肌理上,写满了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壮丽篇章,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人文遗存。错凿沟就是众多壮丽诗篇和人文遗存中闪光的一笔。

错凿沟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平顺县奥治村西、人称太行小三峡的地方。这里是太行山上党地区浊漳河东下中原最壮观的一处。浊漳河西来,自赤壁悬流处赤壁段飞流直下,乘势向东。然而奔驰仅一里许,便有一幽深峡谷自西向东扑面而来,峡谷深长,云雾缭绕,两岸丹崖赤壁,怪石嶙峋,蜿蜒曲折,犬牙交错。河水至此,奔腾咆哮之势全被这里的幽深所吸纳,烟波浩渺,唯见水天一色,山高水长。河水极深处,一条峡谷延伸向南,两岸高约数百米,皆全石结构,谷底河水冲刷石壁的地貌清晰可见,而峡谷顶端人工凿痕亦依稀可辨。其峡沟长约千米,再向前便是峡沟尽头,却被土石阻断。这条长约千米的峡沟就是流传极广的错凿沟遗存。

这一遗存是有史志记载的。据《潞安府志·卷四》记载:“土人传鲧治水欲浚漳河南流,凿山势逆水不能下,被殛;禹乃改渠东流,始通。凿痕今存。”据《平顺县志》记载:“错錾沟,县东北奥治村西、赤壁村东有沟名错錾沟,传言伯鲧治水至此,引漳南行功不成,后禹因势利导,去其壅塞,漳始东流,疏凿之痕至今犹存。”

而当地几千年来的传说则更具浓厚的故事色彩:相传古时候,因为河床淤堵、大山阻路,浊漳河水到处泛滥,沿岸百姓离乡背井,只好跑到山上去躲水灾,但山上吃的、穿的、住的什么都没有,而且还有毒蛇猛兽出没伤人,人们的生存发生了危机。尧帝闻知后,派鲧来到平顺境内治理漳河。鲧率众在奥治村西挖渠开沟,想把漳水向山南引去,以解决水患。但这里大都是石山,全靠民工錾子凿,工程十分艰巨。沟渠凿了一段后,鲧发现山南边地势比北边高,漳河还是无法疏通。老百姓都失望了。鲧也呆呆地坐在大山上,长叹不已。尧知道鲧治水失利的情况后,十分震怒,就把鲧召回杀头问罪,又派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来治理漳河。禹来到奥治村后,先走访了村里的父老,详细询问了历年来河水泛滥的情况,又亲自爬遍了方圆上百里的高山,走遍了周围的沟川,最后制定出“去其壅塞,因势利导”的治水方案,决定改变鲧的疏水方向,引漳河水向东流。方案有了,禹便带领大家凿石排壅疏通河道。冬天来了,到处是冰天雪地。大禹就在奥治村后高坡上选了一个山凹住了下来,做歇息和避风御寒的地方。大禹治理漳河的行动,感动了玉皇大帝,玉帝派了一条神龙来帮禹治水。经过几个寒暑的苦干,漳河里的壅塞消除了,漳水顺流东下,水灾平息了。神龙告辞了禹和百姓们,腾空而起返回天庭复命,禹则又去别的地方治水去了。

接下来流传的故事便是太行山上的人们对大禹的感念和崇拜了。人们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记大禹治水的功德和不忘治水的艰难,就把大禹居住的那个村庄改为奥治村,意即大禹治水的地方。还修筑了大禹行宫,塑了神像。把村西鲧带人错开的沟渠叫成“错凿沟”,把禹住过的山凹叫“禹旮旯”。而在神龙腾飞的地方也留下了“龙门奋蛰”的美丽传说,后来这“龙门奋蛰”也就成了平顺古八景之一。周边的村庄也建立了大禹庙,供人们祭祀。据传当时平顺县境内共有大禹庙几十处,如今虽经千年岁月沧桑,平顺境内目前遗存的大禹庙还有近十处,即北社乡北社村大禹庙、西青北禹王庙;阳高乡奥治村禹王庙、源头村大禹庙、侯壁村东北禹王垴上夏禹神祠、任家庄东北禹王庙等。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在太行山上浊漳河畔广为流传,而且还世代传承,成为了太行山人一种神圣的崇拜心态。这种神圣的心态,从夏禹神祠的碑记中可见一斑。

夏禹神祠坐落在侯壁村禹王垴上,背临浊漳河,地势高峻,巍峨壮观,呈四合院布局,创建于元至元二年(元年有两个至元年号,刻记无干支纪年,无法确定公元纪年),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保存了创建时的形制。

这座庙宇中有一篇重修大禹庙记的碑文,为邑人奉议大夫申章撰写,全文如下:

平顺县东去八十里许,有里曰侯壁,居民聚处,七十余家,村中建大禹庙。世传村西漳水壅塞,鲧始治之。开凿山渠,向南流,高不能下。禹疏东流始通。里民获安,遂建庙祀。浊漳水出自长子发鸠山,经潞城而下。则知世传者虽无徵,概可信矣。至于创始,无文可稽。我朝正神号曰神禹。夏后氏之神登载祀典。正德辛巳,里人刘仲实等视其倾颓之甚,曾五继葺之者,乃叹曰,吾乃乡曲之长,任事神之责,今庙毁若此,非所以事神,实所以慢神也。何前人之创始而后人不能继也。乃集村众而谕之。先捐已资以倡其首,此择谨厚以司其事。里人咸争出所有,不百日而厥功告成。正殿五楹,东西各五楹。中建乐楼,前设重门,围以墙垣,饰以金壁,焕然一新。因砻石为碑,属予文以纪其事。予因述禹之功以语之。夫禹之功,天赖以成,地赖以平,人赖以生,非寻常有功者比。粤昔洪水横流,汜滥于中国,下者为巢,上者为窟,民患极矣。禹也尽疏凿之功,甘胼胝之苦,八年于外,过门不入。及夫九河顺流,四噢既宅,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当时天下之民,永免洪水之患者,亦禹之功也。呜呼,实有功于天下后世也。后之君子尚其念之。允宜庙祀,血食无穷,则报本之道其庶几矣。予因里人刘仲实之请,深致切切之词,以刻於石。

据传当年夏禹神祠的祭祀是经常且隆重的,浊漳河周边万民汇集,香火缭绕,经幡飞扬,盛况空前。今天这种景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实在已经难觅了,但民间祭祀却从未间断。从庙宇的碑记和殿前残破的香炉及供桌前飘零的香灰纸片中,我们仍能看出太行山人对大禹不尽的追忆和崇敬。

翻阅《平顺县志》,诗文篇中对这一民间传说,可谓不吝笔墨。

錯凿遗渠(徐元祉)

天造漳流塞未通,重华遴选拜司空。

鲧侯忘竭南山力,禹圣终收东海功。

石上凿痕千古异,台端庙貌万方同。

徘徊不尽伤心事,徒彻联依千盅风。

龙门奋蛰(明·邑人申以祥)

巍然盘石枕漳隈,龙卧遗踪特异哉。

奋起南山开洞穴,飞腾北海震云堆。

一天雨露苍生润,百代祯祥赤壁培。

疑是地灵多孕秀,故教神物兆奇媒。

龙门奋蛰(路帝山)

屈伸潜见漫从容,莫笑寒岩噪暮蛩。

试听春雷惊蛰起,风云会处跃飞龙。

赤壁悬流(明·邑人申锐)

漳水滔滔日向东,时当疏凿见神功。

天开玉峡飞涛涌,地设金汤横逝雄。

浪气潮空犹雾障,波声落涧如雷轰。

美哉胜概堪游赏,题此令人兴不穷。

错凿沟

这段大禹浊漳河治水的历史故事曲折动人,颇具神秘色彩,在太行山浊漳河畔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和人文情结,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如今奥治村大打大禹治水品牌,弘扬大禹精神,在错凿沟所在的太行小三峡修筑了旅游景区,重新修葺了一些纪念大禹治水的古遗存,前往景区的人们不仅可以饱览太行小三峡的水乡风光,还可以近距离观看错凿沟全貌,瞻仰大禹神像和游览大禹行宫。奥治村的大禹治水旅游区成了太行山上太行水乡风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错凿沟这一人文遗存,当年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沧桑?流传在太行山上的这段传说是否可信?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此心存怀想。

认真翻阅历史上关于大禹治水的有关记载,梳理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无论是《史记》《尚书》《诗经》,还是《水经注》《山海经》《淮南子》等,均对大禹治水有具体记载与描述。在神州大地上也几乎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说。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既寄托着民间对大禹的崇敬,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抗争的具体见证。“大禹治水”无疑是千百年来华夏大地流传最广的故事,其影响可谓历久弥深。

大禹行宫

而对于大禹治理浊漳河来说,也是非常可能的。相传,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上党西边的晋南地区,有关其神话传说上党地区也流传不少。还传大禹治水始于冀州,十三年间,行遍九州山川,足迹多次履及上党地区。战国地理文献《禹贡》载:禹为导水,曾经过“壶口、雷首,至于大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大岳即太岳山,上党境内有其余脉,析城、王屋二山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境内,太行山南段在上党境内。《禹贡》还记载,大禹疏通盂门壶口之后,导水出龙门口,经风陵渡三门峡曲折东流,入茺州平原。然后又向东治理覃怀和横流和漳水,漳水也即浊漳河。因此,大禹治水和浊漳河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这也是大禹治水错凿沟这一美丽传说的基础所在。

太行山上的上党地区,作为黄河文明的发祥地所在,曾经发生过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是非常可能的。当时大禹治水,治理的就是黄河周边的九水,其中包括潞水、漳水,而潞水、漳水均为浊漳河,自然属于治理之列。而在奥治村治水还有这样几个可能的因素。其一是浊漳河平顺段是浊漳河东下太行,长流入海最具艰险的一段。这里峡谷深长,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属水害肆虐的地段。在此治水极有可能。其二是奥治村太行小三峡周边的山川形势所致。奥治村周边皆为高山围拱,村边沟崖裸露处,砂石结构明显,很有可能当年村庄坐落处即是漳河淤塞地带。另据观测,错凿沟开凿处,明显比村庄坐落处海拔较低,当时人们从这里引水也极有可能。据此推断,今天浊漳河东流河床当年一定也是土石堆积,与村边高山不相上下,当年科技水平落后,人们难以判断山体结构,将水遮土掩的砂石结构误判为岩石结构,可能才出现了从错凿沟挖凿的行动。想来当时的部落首领是什么都要管的,当时的治水就是国之大事,所以就有了大禹凿沟引水。其三是和平顺错凿沟相邻的潞城县(即今潞城市)等周边区县,也有大禹治水的记载和传说,显示大禹来过上党地区。《潞城县志》记载是这样的:大禹在错凿沟治理了水患后,告别百姓,向西南而去,途经三池南里(今平顺县河东、南社、西社一带,旧属潞城县),看到这里百姓没有水吃,就住下来勘察地形找到了一个有地下水的山沟,百姓在禹的指点下终于“穿井得泉”。人们给这口泉水井起名“大禹泉”,又在大禹泉附近盖起了“禹王庙”。《潞安府志·卷四》:“大禹山在(潞城)县南十里,高八百九十三丈,北连卢山,南连长治百谷山,上建庙。……相传大禹经此,相地穿井得泉焉。”潞城大禹山,因以名山;山腰有洞,山巅有石砌大禹庙三间。《泽州府志·卷十三·古迹·凤台县》:“邑(今晋城市)东南二十五里太行山北有龙门峡,传为禹所凿,盖丹水所出之地。”这些记载和传说都显示着大禹曾经在浊漳河畔治理过水患。

再一种情况就是在大禹时代,人们治理了浊漳河。尧舜禹时代是一个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时代。作为部落首领,河水横溢,民不聊生,治水就成了部落中的第一要务。太行山上的人们要治理浊漳河,或许是治理的工匠们的治理方案错了,引水南流,没有成功。而当时负责治水的最高领导者就是大禹的父亲鲧,引漳工程出了问题,作为治水的行政长官,想来也难以推卸責任,就受到了法律的追究,被处以刑罚,类似于今天的追究领导责任了。而在大禹时代,人们改变了治理浊漳河的方案,也许这个方案是大禹提出来的,也许是大禹巡查过这个工程,也许是大禹亲自参与了这一治理工程,总之,引漳东流取得了成功,水患消除了,人们记住了大禹的功绩,或是将这一功绩记在了大禹的名下。于是就有了大禹治水错凿沟这一段美好的传说。

总之,大禹应该是在错凿沟治理过浊漳河的,或者是大禹时代,太行山人在错凿沟治理了浊漳河。大禹治水错凿沟不会是空穴来风。

大禹治水错凿沟,既有太行山上党地区的古建遗存,又有《潞安府志》《平顺县志》《潞城县志》的历史记载,更有民间经久不衰的神话传说,在这块土地上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它已经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上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厚的积淀构成了太行山文化厚重的根基,折射出上党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印证着上党历史文化的博大久远,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处珍贵遗存,也将会对太行山地域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拂去岁月的尘封,穿越时空的阻隔,抚今追昔,思接千载,大禹治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无论大禹在错凿沟的治水是历史还是神话,是真实,还是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都将永远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大禹为民造福的品德,永远值得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值得弘扬,也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

翻展浩瀚的中华文明史册,大禹治水的壮举位居首篇,赫然在目。大禹作为华夏民族的伟大祖先,他一生最大的功业,一是治水,一是立国。治水,奠定了立国的根基;立国,巩固和发展了治水成果,使当时松散的氏族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可见,大禹不但是伟大的治水英雄,也是中華民族的立国之祖。历史的尘埃湮没了远古人类迈向文明的足迹,浩繁的典籍中也只留下一些难以真切辨认的史影,但人们尊崇为民英雄的精神情结却历千年而不衰。

人们尊崇大禹是有原因的。根据各种典籍记载和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大禹尊崇的几个方面。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治理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这些也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大禹受到人们尊崇是一种必然。基于这样的社会因素,浊漳河畔人们尊崇大禹的行为也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

千年错凿沟也引发了人们的千年怀想。伫立在错凿沟前,回望人类社会发展所穿越过的风雨沧桑,感触万千。想来这段错凿的沟渠,也必定是当年太行山人与大自然抗争的结果。即使是大禹亲力亲为的治水,也是依靠万千民夫来完成的,这么宏大的构想,这么艰辛的工程,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大禹治水错凿沟表现的不仅仅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绩,更多的是太行山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讲,错凿沟还是一段民族抗争历史的遗存,它对于后人,无疑是极具思考和启发的。人类社会就是一直在抗争中艰难地向前迈进的,和自然抗争,和灾害抗争,和敌人抗争,和各种各样的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抗争,抗争无处不在。即如错凿沟所在的平顺县,也是经过农民起义的抗争而诞生的。错凿沟清楚地在昭示着历史,昭示着后人,昭示着与自然抗争,人定胜天的拼搏精神。这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内核之一,其光芒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时间的长河永远奔腾不息,但历史遗迹却凝固成了永恒不变的化石,无数个世纪的风雨也不能将其冲刷掉。错凿沟渠那厚厚的积层中,掩埋着的是几千年来任世人怀想、评说的人物、事件。那清晰的沧桑凿痕中彰显的是古老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太行山民族风情,令人赫然感到这片土地的厚实与沧桑。

随岁月无情逝去的每一个时代,总会流连忘返地为后人留下一些可以凭吊的事物,如碑刻、陵墓、宫殿、庙宇、宝塔等遗迹,如今天太行山上的错凿沟。无论哪个民族总愿意用本民族的历史展示其先人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和独特的魅力,如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凡尔赛宫,印度的泰姬陵,以色列的所罗门石柱,中国的万里长城等等,太行山上的错凿沟亦然。展示这些昔日的荣耀,绝非为了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为了今天再收获一份光荣,再让人们创造一段辉煌。

大禹治水错凿沟这篇中华文明的史前神话,几千年来,一直引动着人们的追思和怀想。这种人类文明的求索,一如承载远古文明的浊漳河一样日夜奔流不息,去穿透错凿沟历历在目的沧桑烙印,昭示着后人不断地追忆和思索,追求和进取。

猜你喜欢

上党大禹太行山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太行山写生》
天下为家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生态环境探析
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调查报告
论宋初李筠之乱
在太行山上
太行山历险记
上党八音会探源及乐户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