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大亨
2019-06-10杜英东
杜英东
在榆次老城北大街路东,原来有一家老榆次人家喻户晓的绸缎花布庄——北谦亨。好多人不知道的是北谦亨绸缎庄的前身却是有着二百年历史的北谦亨烟庄总号,东家是榆次西南的怀仁村胡家。
怀仁村在清代为榆次八小镇之一,地处潇河北岸,交通便利,街市繁华,买卖字号众多,也是晋商茶路的一个点,胡家即是镇上大户。
书香门第
胡家世居榆次县城北的胡家窊村(今榆次区乌金山镇胡家湾村),元末由于连年战乱,榆次平川人口流失严重,良田荒芜。明洪武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胡家窊一户以烧制砂锅为生的人家,有弟兄三人,老大胡伯政经常推着独轮车走村串户,叫卖砂锅,他看中了怀仁里这个商业集市,便落籍怀仁里,从此农商并重,“始祖伯政公始居是乡,家世农商,无仕宦”(胡豹变《柳渠文集》)。到了雍正时期,已经过了12代人,这时的胡家家境富裕,子弟们习文练武,人丁兴旺。十三世胡壮猶、胡壮勇弟兄两个都是形意拳高手,胡壮勇更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考取武举人,成为胡家第一个举人,乾隆四十年(1777年)胡壮猶次子胡豹变考中举人,胡家从此文风兴盛,一直到清末民国,陆续有近20人考中文武举人,贡生,秀才。怀仁村寿昌寺山门前原有铁旗杆两根,上头狮子绣球,二龙戏珠,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即是为胡家中举所立,胡家也成为榆次西南一带有名的书香门第。
其中以胡豹变(1746—1827)最为出色。胡豹变,字蔚文,号柳渠,又号浣花逸者,别号不钵翁,诗人,画家,诗画俱佳。师从太谷进士任琚,少时聪颖,童试第一,乾隆丁酉科中举,后会试不第,便潜心研修经史,成地方名士,门下弟子众多,有解元赵谦尊,副贡胡体仁,岁贡胡孟康,举人王会图等,82岁而逝,葬于怀仁村。胡豹变编写的《胡氏族谱》已散佚,死后四十年,门下胡体仁的学生进士王平格及其弟子举人荣佩绂整理其作品《柳渠文集》六卷、《柳渠诗集》六卷,刊行于世。
烟草大亨
明代万历年间,烟叶从南方福建传入晋南曲沃县一带种植,随之而来烟丝加工业兴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出色的烟丝加工技术造就了曲沃旱烟的霸主地位,旱烟逐渐成为众多晋商经营的主要商品之一,自然也吸引了晋商的大量投资。
北谦亨品牌木章
北谦亨多伦分号章
清初,晋中商人便纷纷到曲沃投资开办旱烟作坊。到民国的三百年间,最盛时,曲沃有二百来家旱烟坊,其中“魁泰和、祥云集、兴隆昌、隆兴、东、南、西、北四谦亨”号称曲沃旱烟八大家。除兴隆昌和隆兴外,其他六家都是晋中商人的东家,而榆次独占其四。北谦亨相比其他几家是起步比较晚的一家,创办于乾隆年间,在河北宣化府以一烟摊起家,到道光三年(1823年)在曲沃东凝村开办旱烟坊,加工销售一条龙,并在太原、太谷、孝义、大同、归化、宣化、多伦等地设有分号,总号在榆次南大街。据民国《中国实业志》记载:“北谦亨有工人百十来个,资本九万银元,年产值十四万银元,年产七百吨旱烟丝。”《曲沃县志》记载:“北谦亨一家的产量占到曲沃旱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北谦亨虽然起步晚,但规模之大,产品推销之广,在曲沃前所未有,是曲沃旱烟业中的后起之秀。另据《山西烟草志》记载:“道光年间,北谦亨太原分号曾组织铜、铁、炭、烟等行业商人建有潞安会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北谦亨的经济实力。
怀仁寨遗址
怀仁寨遗址
北谦亨的产品有两大系列:一为生烟,也叫绿烟,上等烟叶制成,品牌为“北生”,有北生烟、北生青、北生定三个品种。另一系列为皮烟,也叫潮烟、红烟,上等烟丝加香料制成,有大定胡、翠豐玉、古鼎等品牌。包装也很讲究,苇席囤作外包装,内衬油纸,防潮防湿,经马车、骆驼等交通工具运到各分号后,再包成小包,每一小包生烟中有柏叶一小枝,用烟丝覆盖,包装纸上有汉蒙两种文字,盖有北谦亨的印鉴,宣化、多伦、归化是主要销售市场,面向俄罗斯、外蒙、内蒙的广大客户。
曲沃烟坊每年秋季开始收购烟叶,主要以曲沃本地烟叶为主,为了调剂烟丝品味,也从本省孝义以及河南收购一些,掌柜亲自负责。烟坊与烟农的关系稳定,烟坊高价收购,烟农保证质量,烟叶价格根据上年行情经烟行公议,烟农同意,做到双赢,开行收购。
烟丝加工使用陈烟,即当年烟叶当年不用,等次年暑天过后,烟叶发酵,叶色发黄,芳香溢出,才可生产。所以生产时节主要在冬季农闲时节,榆次本地有不少百姓去曲沃打工,烟坊负责吃住,让贫困百姓在冬天也可以赚点钱养家糊口。
制烟过程中有专人把关,经过收叶、选叶、抽烟筋、堆存、配料、榨叶、粉碎、上油、打捆、刨丝,最后入模包装。尤其检验,都由经验丰富的老伙计办理,先出烟样,经本号、分号、相与经销店伙友品尝认可报总号后,方可批量生产,本着“质量第一,以货赢人”的原则,赢得客户。
榆次总号的正面墙上挂着一块写着“业精于勤”的金字牌匾,秉承“勤俭办号,信誉第一”的号规,对伙计严格要求,白天站柜台,晚上写字打算盘,学习业务,清洁卫生,店内伙计亲戚不准在店里住宿,一人多职,奖罚有度,旱烟可以随便抽,但不准拿走送人,对顾客言不二价,童叟无欺,货真价实。对连号、相与号、关系号,恪守信用,从不拖欠。这些严格的管理制度,造就了北谦亨近二百年的长盛不衰。
清末民初,卷烟传入中国,传统的旱烟受到冲击,北谦亨产量减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更是雪上加霜。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曲沃的日军下令禁止销售旱烟丝,北谦亨濒临倒闭,烟坊停产。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军投降后,阎锡山推行“兵农合一”,使得工商业凋敝,榆次烟店周转困难,只得由总号出资,在北关大街成立永豫厚布店,勉强维持。1948年7月,榆次解放,市场逐步恢复,伙友们便从北关搬回城里北大街,改号名为集生货庄,开始前柜卖花布绸缎,后柜卖旱烟。1950年重新换回北谦亨的金字招牌。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各地分号都进行了公私合营。太原分号和北川通、永盛泉等十几家字号组成公私合营新星食品酿造厂,“文革”中改为太原市工农兵酿造厂,20世纪80年代更名为太原酿造厂。榆次总号烟柜和印刷厂合并,绸缎花布柜与花纱布公司合并。延续了二百余年的老字号从此跨入了社会主义工商业行列。
残存的胡家庭院
西厅
日常杂事
胡家兴盛于乾隆年间,后来逐步在怀仁村寿昌寺东建起了一条巷子叫胡家圪廊,两进三进式的楼院、庭院十几二十座,有益善堂、三益堂、五福堂、七正堂、仁义堂、辑瑞堂、慎修堂、崇珍堂、正德堂、沛德堂、裕德堂等,其中有一南庭院是光绪初年修建的,时值丁丑奇荒,山西饿殍遍野,榆次县在14个镇设立赈灾分支机构,由各镇乡绅负责赈灾,胡家是镇上首富,便以盖房为名,对百姓进行救济,只要去搬一块砖头也可以吃饭,村民们也不用落人情,就这样断断续续盖起了这个院子。在村中还开有丰裕胡字号、德润当铺、万亨涌杂货店等铺面。
曲沃东宁村重修关帝庙北谦亨捐款碑
胡家还在榆次城东北,训峪村东南修建有堡寨——怀仁寨,早于榆次、太谷其他晋商修的堡寨,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是乾隆年间胡家当家人胡光地老年隐居的地方。胡光地,字树人,乾隆年间贡生,曾主持修建怀仁南渠,造福全村百姓,晚年“不喜浮嚣,营楼崖别业,隐居自乐”(同治版《榆次县志》),便在训峪山上买了地,修了这个寨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面深溝,只有一条小路相连,中间原有吊桥,土崖半山腰掏有窑洞为进出的寨门,面积有十几亩地,建有正房,东西厢房,楼崖书屋等建筑,胡光地在楼崖书屋里写下了《胡氏家训》一卷,留存于世,年近九旬而逝。同治版《榆次县志》主编进士王平格在其著作《杏邻文集》中提到胡光地“志意超远,料事有识”,“有安不忘危之意,其为虑至深且远矣”,胡光地乐善好施,“族中有不举火者,岁周以粟,不责偿也。婚葬之事,助以常数。为穷老节妇三人作传且伺其困乏而赒卹之”。咸丰三年(1853年),南方太平天国兴起,一支太平军打到了临汾,晋中商人们纷纷到山上修建堡寨,以避兵灾,胡光地的孙子奉父命重修了寨中房屋和院墙,改名为东山别墅弗谖山庄,后来成了社会动荡时的避难所。至今遗址还在,只是房屋已被村民拆了,只剩下堡墙窑洞水井等遗迹。
清代近三百年里,怀仁村富户首推胡家,受传统文化熏陶,对村中公益都是积极参与,诸如开渠,修堤,修庙唱戏,办私塾,济贫困等等。清末民国,战乱不断,尤其抗战时期,怀仁是日占区,北谦亨生意惨淡,子弟们有的唱戏,有的学会了抽大烟,家道开始中落。唱戏的子弟中有个外号叫“肉和尚”的是远近有名的票友,文武场的高手,精通山西梆子的唱腔音乐,大小戏班来怀仁唱戏,都要拜会肉和尚,切磋戏艺,有不会的戏乐,经他一点拨,就没问题了。不管什么戏乐,一学就会,据说有一段叫“甜瓜蔓”的戏乐肉和尚下不来,有个叫印财主的票友会这一段,可这印财主知道肉和尚的本事,偏不让他听,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村里唱戏,印财主亲自上阵,肉和尚听说了便去看戏,到了戏场,印财主看到肉和尚来了,便立马让停演,怕肉和尚学会这一段戏乐,肉和尚无奈只得扭头回家,一出戏场便悄悄地又折回来钻到了戏台下,财主看到肉和尚走了,便又开戏了,一段唱完,肉和尚已经学会了戏乐,出了戏场,坐在马车上便拉开了晋胡,印财主一听,一拍大腿,看看看,又让肉和尚学会了。肉和尚若活到现在,那一定是个晋剧界优秀艺人。正是有像肉和尚一样喜欢晋剧的众多晋商票友的支持,才使得山西中路梆子在咸丰年间兴起,传播到了河北北部、内蒙、陕北一带。
1948年,榆次解放,胡家经过土改,成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