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初李筠之乱
2017-06-03刘宇瑞
刘宇瑞
摘 要:本文以历史军事地理的角度就宋太祖平定李筠之乱这一军事行动进行论述,讨论当时双方所面临的军事形势、上党地区与华北地区的交通路线以及双方对上党地区地理形势的认识和利用。揭示上党地区特殊的军事战略价值以及地理环境对战事的影响。认为地理环境是古代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工具,能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一方,更有机会夺取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上党;军事地理;天井关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146-04
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发兵回京稳定了开封的局势后建国号为宋,仍以东京开封府为都。此时赵匡胤在国家新创之际,所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在朝廷内部,由于建立的宋朝并没有经过武装斗争,而是通过政变来完成的国祚转移,所以一些前朝旧臣多阴有异志。在朝廷外部,宋朝继承了后周的国土,在宋朝之外还有割据湖北的荆南高氏政权,割据湖南的周行逢,割据四川的后蜀,割据广州的南汉与江南的南唐,割据河东的北汉以及泉漳和吴越政权。这些割据政权虽然大多数臣服于北宋,但是天下形势风云变幻,新生的北宋政权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极为危险的。除了这些割据政权,在燕云之外还有实力雄厚的辽朝正注视着中原的一举一动,乘机行五代故事,遥控中原朝廷。
面对当时的这些状况,宋太祖赵匡胤来不及应对,因为在他刚刚建宋两个月后,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就发动了叛乱。李筠的大本营在山西上党地区,上党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易守难攻。李筠之叛对于新兴的宋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若能迅速平叛且不损失北宋国力则是最好的结果,若是两军相持日久或是北宋出师不利,那么形势会对新兴的北宋极为不利,摆在宋太祖面前的是极为棘手的问题,合理地处理李筠之乱关系到北宋的生死存亡。学界对于李筠之乱的研究并不多,如孟沁鑫的《宋太祖平泽潞李筠之叛原因新论》认为平叛李筠之亂是因为宋太祖希望结束地方上尾大不掉的现状,加强中央集权,稳固刚刚建立的北宋王朝。平定李筠之乱是宋初较为重要的事件,但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本文试图以历史军事地理的角度来对这场平叛之战重新进行分析。
一、上党地区之地理环境
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会对当时当地的战事会发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改变战争的结局。研究一个地区的战争史必须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足够的认识。
李筠一部与宋太祖激战于上党地区,从自然环境的方面来看,上党地区在地理上属于一个较为的封闭的地理单元。上党地区东接太行山南段,西以太岳山为靠,北部地区处于太行山与太岳山相互交错的地方,群山连绵。南部被太行山与太岳山包裹起来。从整体上来看上党地区被太行山、王屋山、太岳山等诸多大山围在黄土高原东南一隅。从微观上来看上党地区又可以分为北部的潞州地区与南部的泽州地区。“泽潞之交,横亘一山。起丹朱岭,至马鞍壑,有古长城一道。”[1]1928泽潞两地之间存在地理上的阻隔,且上面可以人为设置军事设施,由于地形的阻隔,泽潞之间的交通并不是畅通无阻。此外泽州地区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总体态势,且东西两侧亦不能交流自如。在泽州中部自北向南横亘一山,主峰武神峰,上有空仓岭,是古长平之战战区。山脉东部是丹河谷地,山脉西部是沁河谷地,这两块谷地是泽州地区南北交通的两条大道。上党地区山脉众多,且处于暖温带,易于形成地表径流。上党地区的水系从宏观上来看可以分为黄河与海河两大水系,较大的河流有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的浊漳河,沁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的二郎神沟,向南注入黄河。还有发源于高平市北部丹朱岭的丹河。浊漳河的流向大致是从西北到东南流,而沁水与丹河的流向大致是从北向南流。这样的流向也造就了一些出入上党地区与华北地区特殊的交通路线,太行山中的一些陉就是这些河流的河谷。泽潞中部地区分布着平坦的河谷,两侧由于太岳山与太行山的影响还分布着一些丘陵和山地。这样的地形特点也天然的造就了该地交通的大致路线。“天井关以上,直至晋城北境,大多是平川河谷,抑或黄土丘陵,地形平缓易行。”[2]307上党地区外围群山环绕,内部山河交错,军事要塞比比皆是,称上党地区是天然的军事要塞亦不为过。
从陈健安的《军事地理学》中可以了解到影响军事活动的人文地理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历史、社会文化等,它是能否进行战争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源泉。”[3]132李筠本是并州人,历五代战乱,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在乱世中博得一席之地。后周建立后,“广顺初,权知滑州,俄真拜义成军节度,数月,改彰德军节度……以筠为昭义军节度。”[4]13971从李筠做了昭义军节度使到他叛乱约有十年时间,十年时间对于一个善于治理地方军政的节度使是足够的,但是李筠却“在镇善用征赋,颇集亡命,常以私忿囚监军使,世宗心不能堪,但诏责而已。”[4]13972李筠对于上党地区的治理毫无建树,乱加征赋,打骂军使,不得人心。自五代以来上党地区就成了重要的战场,尤其是后唐与后梁的战争在这里尤为激烈,长期的战争给这里的经济和人口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李筠在上党地区常与北汉交兵,虽然胜利远较失败多,但是常年的战争总是在不断消耗上党地区的人力、物力。战争前夕,政治经济等因素皆不利于李筠。在交通方面,太行陉中的天井关可以说是关键所在。李筠所部于建隆元年四月(960年)叛变,宋太祖随即下令进军讨伐,此时的气候正是初春,既无严寒也无酷暑,极利于行军打仗,而且无较大风霜雨雪,这些都是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宋太祖军队在进军的途中沿河流上溯行军,一是可以补充行军水源,二是此时的水文条件较好,不必担心发生任何水文灾害。顾祖禹在描述此时的沁水时用“冬春之间,深不盈尺。”[5]1971来形容,由此可见此地水文条件极利于行军。
二、太行天险天井关
天井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8′55″,北纬35°21′15″,位于晋城市南22.5公里太行山顶,以地势高峻,关南有天井泉而得名。”[2]306“天井关,州南四十五里,当太行绝顶,俗传孔子将入晋,回车于此,宋靖康初赐名雄定关,元末谓之平阳关,其南即为羊肠坂道,至为险要。”[5]1974由于上党地区特殊的地理形势,造就了天井关的重要战略地位,占领天井关退可以自守,进可以居高临下主动出击进攻,是天然的军事要塞。
山隘就是“山地中有道路通过的险要鞍部,地势险要,常由侵蚀造成……山隘两侧因受地形限制而不易通过,在军事上的作用取决于其相对高度、道路状况以及周围的地形状况。通常,山隘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重要地点,部队控制了山隘,就能限制对方,保障己方行动安全和防御的稳定。”[6]28天井关从地形地貌上来看也是山隘。这样的绝地本是为率先起事、先发制人的李筠所设立的得天独厚的军事要塞,可是李筠看不清军事形势,不懂上党地区的地理特点盲目自信固守泽州,把天井关要塞拱手让人。李筠盘踞上党地区多年对于上党地区的形势应该是了如指掌,所统领的军队也是自己多年来与北汉的征战中所积累下来的,且他的谋士也给他提出了极为合理的意见。“从事闾邱仲卿说筠曰:公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计之上也。”[7]13出天井关,占据怀、孟、洛阳,天下形势必然大变,向东与赵匡胤争天下,这是李筠起事后应遵循的战略方针,可是李筠自以为是不听劝告,没有抢先占领天井关,被石守信抢先占领,占得先机无法冲出上党,大战略上就失去了与宋太祖争天下的局势,只能在上党地区固守城池。双方实力悬殊,弱小的一方退守自保终究耗不过实力雄厚的北宋军队,失败也在所难免。李筠如果想取得有力的进攻,必须控制天井关,然后出天井关争天下,如果想退守自保的话也必须守御天井关。天井关是李筠一部的命脉所在。
任何的自然地理条件都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能充分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地理条件,避免不利的地理条件,为行军打仗取得胜利营造先决条件是每个军事统帅必须思考的问题。地理因素与自己有利与否也与当前的军事形势息息相关。认清楚军事形势,充分了解本地的地理因素,两者相结合才能做出正确而长远的战略决策。
三、交通路线
李筠所控制的地理区域是上党地区,由于这一地区有特殊的地理形势,造成了出入该地区的交通路线也有一定的特点。长治盆地的东与北两个方向被太行山所包围,西北接太岳山一直延伸到东南与中条山、王屋山相接。所以出入上党地区的交通路线也较为固定,都是穿越山脉的几条古道。由開封向上党地区发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通道。
第一条是滏口壶关道,“井陉道与炽关道之间,聊贯东西之大道首推壶关道。东晋十六国及北朝时期,邺城为重地,其西北不远处有滏口,为此道东出之一要陉,由邺城西北行六十余里入滏口,西越太行山,出壶关,西至上党连河东。又出壶关西北经襄垣连太原,又有滏口西北越太行黄泽关至辽州,亦连太原,诸道皆以滏口为枢纽,故称为滏口道,为中古太行八陉之一。”[8]1421根据严耕望先生的考证,滏口壶关道的隘道西口是吴见谷道即是古壶关,隘道东口就是滏口。滏口壶关道东可以出太行山直达华北平原,到相州、■州,西可以经壶关道到达泽潞治所潞州,还可以经此道北上达太原,南下到泽州。是上党地区出入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四通八达而扼上党咽喉。
第二条是乌岭道,“唐代有乌岭道由晋绛东通潞州,其道由晋州东南行七十八里至神山县,又东行四十四里至乌岭,又由绛州之翼城东北行七十五里亦至乌岭,又下岭东行至冀氏县……又东行至刁黄岭,下岭又东五十里至长子县,又东北行至金桥,又二里至潞州治所上党县(今长治)。”[8]1411晋绛地区通泽潞地区除了上述路段以外,绛州与泽州之间也存在通道。“由绛州正东行渡汾水五十里至曲沃县,由县又正东五十里至翼城县,又东行一百四十里至沁水县,又东南至阳城县,又正东一百二十里至泽州治所晋城县。”[8]1414乌岭道是连接晋绛与泽潞之间的通道,如果河南地区用兵泽潞也可以假道晋绛地区通过乌岭道到达泽潞地区。
第三条是白陉道,“白陉为中古时期太行八陉之第三陉,在白鹿山稍西,为泽州陵川县南通怀州修武县、共城两县之隘道。”[8]1417太行白陉直接连接着泽州与河南北部。
第四条是穴陉道,穴陉道并不属于太行八陉,但穴陉道也尤其重要的交通位置。“又潞州东行至林虑县连相州,共凡三百五十里,壶关县东南一百六十里有羊肠坂,尽在道上。”[8]1418
第五条为太行陉,由高平向南偏西行到晋城后,折向东南行到天井关,继续向东南行即到碗子城,转而向西南行即到河南沁阳。
以上五条到道路即是泽潞地区与河南河北相通的几条道路,无论是宋太祖来攻,抑或是李筠来防守都是在这几条道路上。但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必然有一些道路不符合宋太祖的战略方针。国家新创,政局未稳,对于这些地方叛乱务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定,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加以平定,可能其他地方武装也会借机起事,那时国内的局面就难以控制。事实证明在李筠起事后,淮南李重进企图与李筠联合进攻,只不过被宋太祖所破坏。“初,李重进谋举兵,遣亲吏翟守■往潞,阴结李筠。”[4]13978而且李筠所处地域处于上党地区,易守难攻。赵匡胤如果想取上党,迅速解决战事,那么就不能按寻常的用兵方法。“昭义反书至,枢密吴廷祚言于上曰:潞州岩险,贼若固守,未可以岁月破。然李筠素骄易,无谋,宜速引兵击之,彼必恃勇出斗,但离巢穴,即成擒矣。上纳其言。戊子,遣侍卫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帅前军进讨。上敕守信曰等曰:勿纵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7]13向西渡黄河到晋绛地区,然后通过乌岭道到达泽潞是行不通的,因为路途遥远,跋山涉水不符合宋太祖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剩下的四条道路一为滏口壶关道,一为白陉道,一为穴陉道,一为太行道。滏口道虽然交通比其他几道较为便利,然而路途较其他几路较远,而且如果李筠重兵防守,短时间内难有较大的突破,同时太祖的目的是把李筠从潞州吸引出来,与之速战速决,如果选择滏口道,潞州军事压力首当其冲,李筠必固守潞州,战略目的也无法达成。取道滏口陉同时还会面临北汉或者辽朝的侧翼攻击。所以滏口陉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白陉的地势极为险要,其中有长达10华里的黑毛大峡谷,最高落差可达300多米,而白陉古道就存在于大峡谷的上方。太行陉虽然也十分的险要,但是行军条件却比白陉好很多,所以太行陉是首选,控制了太行陉,那么李筠的军力就无法短时间突破上党地区进而威胁开封。为了从侧翼夹击李筠所部侧后,穴陉道这条小路进军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从河北相州通过穴陉道,直达潞州,而李筠正在泽州,引蛇出洞、分割包围,战略效果自不待言。
四、双方战前准备与战争过程
战争前夕双方对于形势的认识和战事的准备都为后来战争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宋太祖刚刚登上帝位,面对前朝难制的昭义节度使李筠极尽拉拢之事。封李筠为中书令。同时派出使者去窥探李筠对于自己受周禅的态度。可是李筠却没有一个成熟的政治首领所拥有的谋略。“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绳俯下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宾佐惶骇,告使者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毋怪也。”[7]12李筠公然在使者面前表现出对宋太祖的不满,意欲反叛。李筠意欲反叛的事情让北汉主刘钧所知,北汉主随即联系李筠共同进兵讨伐,此时李筠并没有做好反叛的准备和反叛的决心,所以把北汉主动接触他的事情都上奏给了宋太祖。在反叛的前夕,派出自己的儿子李守节去探听朝廷动静。此时宋太祖却对李筠的想法了如指掌,李筠希望把自己的儿子派去朝廷,若是顺利可以成功打探到朝廷军事动向,若是不成功,李守节被宋太祖所杀,也能给自己起事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可是宋太祖并未杀死李守节,而是遣李守节回去告知其父朝廷的态度。“筠遂遣守节入朝,且伺朝廷动静,上迎谓曰:太子,汝何故来?守节矍然,以头击地曰:陛下何言!此必有谗人间臣父也。上曰:吾亦闻汝数谏,老贼不汝听,不复顾藉,故遣汝来,欲吾杀汝耳。盍归语而父,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7]12李筠在起兵时感觉自身实力难以成事,而且北汉曾经向他抛出橄榄枝一起起兵,意图联合北汉起兵。但是北汉对于李筠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存在,在他没有反叛以前,李筠长期驻守上党地区并且不时与北汉交兵。根据《宋史·李筠传》记载,李筠在后周世宗时期与北汉交兵大小共计九次,除了第一次遭受了一次小的挫折以外,其他几次都是大获全胜。要李筠与长期斗争的敌人合作这对于他这种不成熟的政治首领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且更为致命的一点就是他的起事名义是宋太祖篡周自立,李筠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充当周朝周世宗守护者这样一个位置。周世宗在位时对于北汉怀有强烈的敌意,几次下令征伐甚至亲征,李筠身为周世宗的追随者却寻求与北汉合作。这些举动必会招致北汉和李筠内部一些军政人士的不满。这样的背景关系给他们之间的合作埋藏起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随时会造成合作的破裂。李筠在起事前突袭了泽州,杀掉刺史张福,占领泽州。而宋太祖为了避免李重进与李筠同时叛乱,一方面火速准备攻灭李筠,一方面在表面上稳住李重进,使李重进摇摆不定。这样就为宋太祖攻灭李筠赢得了时间。
宋太祖为了攻灭李筠做出如下战略部署:一是派石守信、高怀德火速占领天井关。“昭义反书至……戊子,遣侍卫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帅前军进讨。上敕守信曰等曰:勿纵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7]13二是提前准备后勤供给。“上召三司使清河张美调兵食,美言怀州刺使马令琮度李筠必反,日夜储■以待王师。上亟令授令琮团练使。宰相范质曰:大军北伐,方藉令琮供亿,不可移他郡。”[7]14三是让慕容延钊率军从相州入上党,与高怀德、石守信会军。“五月,庚子命殿前都点检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彰德军留后太原王全斌率兵由东路与石守信、高怀德会。”[7]14四是派军防御北汉偷袭“辛丑,以■州团练使博野郭进为本州防御使兼西山巡检,备北汉也。”[7]14李筠在出征时,因与北汉意见不合,自领兵三万向南开进,让其子守节守上党。
石守信、高怀德一部占领天井关,扼其险要,此时李筠所部正在泽州之南以逸待劳,等待与宋军决战。而宋军却分一路兵取道沁水河谷去攻长平,袭击泽州后方,这就能阻断泽州与潞州的联系让他们陷入孤军作战,同时可以切断他们的后勤补给。宋军的补给在怀州,此时可以源源不断补充宋军。至于行军路线,史料并无详细记载,《中国历代战争史》对于行军路线有一个推测,“五月初守信乃与监军李崇矩将兵自间道(似沿沁河北进)进袭泽州之后方联络部补给线(天井关似由高怀德据守)。”[9]104宋军在占领天井关以后,若想正面进攻,要面临以少打多,而且是远道来征,风险较大,也不符合宋太祖的初期战略是控制天井关。为了实现削弱敌人,派一支偏师绕道敌军后方断其通讯与粮草是极为可能的。泽州与潞州之间的丹河谷地由李筠所把守暂时无法通过,而且东部又是多山地的陵川地区不易于行军,而西部是较为平坦的沁水谷地,气候,季节,水文等多种条件都极利于行军打仗,沿沁河河谷北上后向东可以通过空仓岭进而袭击高平。空仓岭位于“当今沁水县与高平市交界处,南北走向,山体石质,岭高陡绝,俨然一大東西屏障,岭中央为一巨大陉口,习称高平关。”[2]276此处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从地形上还是战略上还是行军条件上,我推测石守信所部通过这里袭击泽州后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癸卯,石守信等言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馀级,又攻拔其大会寨。”[7]15此处长平应是现高平市近郊。“长平,战国赵邑,在今高平县西北二十里王报村。”[10]248李筠此时已在泽州固守多日、内外交困。这时攻灭李筠的时机已经来临。宋太祖亲征泽潞,走太行陉。“丁卯,前军都部署石守信、副都部署高怀德破贼军三万馀众于泽州南,获北汉河阳节度使范守图。初,吐浑府都留后、汾州团练使王全德,率所部从李筠战泽州南。既败,走入潞州,与筠子守节为拒守计。及上围泽州,全德大惧,与亲友数十人犯关来奔。龙捷指挥使王廷鲁亦自潞州相继出降,贼势转蹙矣。泽州城逾旬未下。上召控鹤左厢都指挥使蓟人马全■赐食御坐,问以计策。全■请并力急攻,且曰:缓之,恐复生变。上即命诸军奋击。全■率敢死士先登,飞矢贯臂,流血被体,全■拔镞进战,士气益奋,上亲率卫兵继之。辛巳,克其城,李筠赴火死。获北汉宰相卫融。命掩尸骼,禁剽掠,放泽州民今年田租。乙酉,进攻潞州。丁亥,筠子守节以城降,上赦其罪。升单州为团练,用守节为使。”[7]17李筠本占据着险要的上党地区,“上党初置郡时,奄有潞泽沁辽之地,居太行之巅,遽天下之脊,自河内观之,则山高万仞,自朝歌望之,则如黑云在半天,即太原河东亦环趾而处于山之外也,乃其势东南绝险,一夫当关,万军难越,西北绝要,我去则易,彼来则难,夫非最胜之地哉。”[1]1929只要控制住上党地区出入华北的险要隘口,进可攻退可守,外结北汉、扬州李重进等地方割据势力,内修德政团结军民亦不至于起事两个月即失败。除此之外,他在上党地区,随意征调打骂军吏不得人心。不识上党形势以至于身死人手,没有抢先占领天井关更是其起事以来的最大败笔。
五、结语
本文从对上党地区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上党出入华北地区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即雙方攻守路线进行分析,然后对战争过程双方的军事策略和军事行动做出对比,从军事地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平叛之战。李筠作为一军统帅对于军事形势认识不清。自古以弱攻强要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因素才能取胜,不能力敌更不能与对方做长期消耗。他对于自己经营多年的上党地区并没有清楚的认识,战前狂妄自大不得人心,仍然带有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做派。坐拥天险却弃之不用这些都为他的速败埋下了伏笔。地理环境虽然对李筠的失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决定性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李筠自身的问题,骄傲自满逆历史潮流而招致失败。李筠对地理环境的不重视不利用导致了他的速败。
反观宋太祖,对于军事形势和地理形势都有准确地把握,认识到李筠之乱必须迅速平定才能安天下。上党地区易守难攻,必须加强对军事要塞的争夺,面对敌军采取分割包围的方式才能尽快顺利解决战斗。这场战争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宋太祖过人的军事才能,能合理利用地理环境,对于天下形势有准确的把握。宋太祖在平定了李筠之乱后也顺利控制了上党地区,控制了上党也就意味着控制了河东的命脉。这件事对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定和北上消灭北汉的意义极为重大。事件虽小但对于北宋和宋太祖都至关重要。
地理环境在平定李筠之乱中对于双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地理环境在历史战争的胜败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归根到底还在于双方军事主将对于军事形势和地理形势的利用和把控。上党地区的地理因素是一件战争工具,谁能充分利用谁就能在战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靳生禾,谢鸿喜.山西古战场与野外考察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3]陈健安.军事地理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形[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8]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0]刘纬毅.山西历史地名通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