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全科医生骨干培训效果评价与分析

2019-06-10颜佳霓刘王凯陈龙王少鑫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全科科室技能

颜佳霓 刘王凯 陈龙 王少鑫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穗府[2012]38号)“抓紧组织实施全科医生毕业后规范化培训项目”的要求,规范并加快全科医生培养,为分级诊疗改革储备技术骨干[1]。2013年9月,广州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广州市卫生局)与中山大学签署协议,联合为广州市培养全科医学学科骨干和社区全科医学培训师资。目前该项目已经进行五年,第一、二期学员已经结业回到工作岗位。本文将对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2018年5—8月,以70名广州市全科医生骨干培训学员为调查对象,其中第一期2013级学员39人、第二期2014级学员31人。其中,男性占47.1%,女性占52.9%;年龄在30~40岁组占95.7%,40岁以上占4.3%;全部为本科学历。

1.2 培训安排

广州市卫生计生委每年组织一批已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年轻业务骨干,由中山大学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的要求进行为期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同时组织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并轨培养,允许符合条件的学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具体培训安排如下。

1.2.1 岗前理论培训(1周) 在进入临床实践以前,学员须参加为期1周的岗前理论培训,主要内容为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1.2.2 临床科室轮转培训(30个月) 学员被安排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参加轮科实践培训。其中内科12个月,其他科室15个月,辅助科室2个月,选修科室1个月。

1.2.3 基层实践培训(3个月) 学员被安排在全科医学教育社区培训基地学习,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培训,重点培训社区诊断、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传染病管理、妇幼保健及健康教育。

1.2.4 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业余学习1年半) 进入临床轮科培训的同时,每周末安排学习研究生公共和专业理论课程,时间为期1年半。

1.2.5 复习备考、课题研究及答辩准备(3个月) 于第1年5月安排1个月时间复习备考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第3年5~6月,做完课题、具备申请答辩条件的学员准备学位论文申请答辩,不具备答辩条件的学员选修临床科目培训。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采取自填问卷的方式,从学员、学员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学员所在单位同事、各区卫生计生局四个维度进行[2]。《培训效果评价学员自评表》设置学员对理论培训、基层实践培训、临床科室轮转培训的质量评价[3],采用“1很差、2较差、3一般、4较好、5很好”五个等级让学员进行评分;还设置学员对自身全科医学理论和技能提升情况进行评价,采用“1没有提升、2稍有提升、3较大提升、4很大提升”四等级评分。《单位领导、同事对受训学员评价表》设置从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工作过程、发展能力、服务结果5个方面,对学员培训前后各方面能力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采用“1没有改善、2稍有改善、3较大改善、4很大改善”4个等级评分[4]。《学员培训后岗位变化情况汇总表》用于统计学员培训后的调动、提拔和晋升情况。

1.3.2 定性访谈 定性访谈是让学员提交一篇培训过程体会报告,内容包括培训学员基本情况、参加培训的目的、所获得的帮助和提升、培训前后自身变化、培训过程中的困难、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对培训的建议等方面,以充分了解培训的效果以及学员对于培训的看法。

1.4 统计学方法

问卷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条目平均评分采用(±s)进行描述,或用百分率表示各条目的评价情况。统计学方法包括基本的统计学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ANOVA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按照调查计划,70名学员每人需填写1份自评表,同时需有1名领导、2名同事对其进行评价,学员所在11个区的卫生计生局需填写岗位变化情况汇总表。其中《培训效果评价学员自评表》回收率为74.3%,《单位领导对受训学员评价表》回收率为67.1%,《同事对受训学员评价表》回收率为62.1%,《学员培训后岗位变化情况汇总表》回收率为100.0%。

2.2 全科医学理论和技能提升情况

学员对自身全科医学理论和技能提升情况进行评价,全科理论知识(问卷中设置了21个条目)平均为3.1分、临床技能(问卷中设置了24个条目)平均为3.38分、基层实践技能(问卷中设置了19个条目)平均为3.03分。可见,学员在全科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基层实践技能方面的提升情况平均分均超过3分(“较大提升”),其中对临床技能的平均分最高。

2.3 培训效果评价

2.3.1 学员对培训效果的总体评价 结果显示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员占86.54%,认为“一般”的学员占13.46%,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员为0.00%。

2.3.2 学员对临床科室轮转培训效果的评价 学员对临床科室轮转培训效果的总体评价平均分为(4.520±0.641)分,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学员人数占92.31%,此比例超过理论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其中,评分最高的是对敬业精神的培养,平均分为(4.620±0.599)分;评分最低的是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平均分为(4.460±0.670)分。

图1是学员们对临床培训科室的综合评价,平均分最高的是心血管内科,为4.75分;其次是急诊科,为4.73分。内科科室的平均分整体高于其他科室。结合问卷中的其他开放性问题进行分析,培训的效果和满意度与学员们的培训需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图1 学员对临床培训科室的综合评价

2.4 对学员最有帮助的知识或技能

调查此次全科骨干培训对于学员工作的帮助程度,认为此次培训对于工作有“很大帮助”和“较大帮助”的学员占90.39%。表1是进一步开放式调查的结果,问卷设置成让学员选出对自身工作最有帮助的五项知识点或技能[5],根据统计,学员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的知识和技能也正是本次培训特别重视和强调的培训内容,可见本次培训基本达到了要求和目的。

2.5 学员对培训组织的评价

学员对培训环境、培训师资、教学活动、培训保障[6]进行评分,发现各项目的平均评分普遍都在4.0以上,可见学员对此次培训的组织安排较为认可。其中,学员对临床科室轮转培训的带教师资评分最高,平均分为4.63;学员对临床科室轮转培训的教学活动安排也很满意,平均分达4.65;但学员普遍对培训保障方面不太满意,尤其对生活条件和食宿安排不满,平均分仅为3.27。

2.6 学员进入工作岗位后的改变

从知识和技能、职业精神、工作过程、发展能力、服务结果5个方面对学员进入工作岗位后各方面能力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7],由学员自身、学员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分别对培训学员进行评分。填写问卷的领导和同事中,100%的领导和95.41%的同事表示对被评价的受训学员“很熟悉”或“较熟悉”,可见此项调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学员进入工作岗位后知识和技能的改善程度见表2,所有项目评分均在3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及其所在单位领导、同事都认为学员进入工作岗位后知识和技能有较大改善,尤其是在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改善程度最大。经单因素ANOVA分析,其中卫生信息管理、精神卫生服务、重点人群保健、家庭医疗服务、社区康复这几项评分的P<0.05,说明学员自身、同事、领导对这几项知识和技能改善程度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同事评价普遍高于领导评价和学员自身评价。

2.7 学员培训后岗位变化情况

此次调查涉及的70名学员分别来自11个卫生计生局辖区,调查统计学员培训后的提拔和晋升情况,培训后提拔为基层卫生机构正副职负责人的有2人,担任其他医疗机构领导职务的有2人,提拔为科室正副主任的有6人,晋升高级职称的有3人,晋升中级职称的有11人。

3 讨论

3.1 此次培训的总体效果

表1 学员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的知识或技能顺位

表2 学员进入工作岗位后知识和技能的改善程度(分,±s )

表2 学员进入工作岗位后知识和技能的改善程度(分,±s )

卫生信息管理 3.13±0.793 3.30±0.805 3.53±0.729 0.012慢性病预防控制 3.33±0.706 3.51±0.655 3.59±0.674 0.094精神卫生服务 3.13±0.715 3.02±0.944 3.37±0.733 0.038重点人群保健 3.27±0.689 3.57±0.617 3.62±0.615 0.006临床诊疗 3.54±0.576 3.66±0.563 3.74±0.516 0.122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46±0.670 3.49±0.804 3.68±0.619 0.129家庭医疗服务 3.13±0.841 3.55±0.619 3.53±0.696 0.003社区康复 3.02±0.804 3.23±0.890 3.43±0.787 0.019

调查结果总体显示,参加培训后学员的全科诊疗思维、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沟通技巧、职业精神、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有较大提高,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加强了学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学习。

3.2 改进建议

3.2.1 筛选培训对象 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可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原因是毕业生与已经工作的医生相比,学习积极性更高,医学基本理念较扎实,不存在工学矛盾,家庭等影响因素也相对较少。可与其签署培养协议,约定培训结束后,学员需在广州市各区社区服务中心工作达到一定年限[8]。

3.2.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医院对于承担带教任务的科室和老师应在考核时给予激励,设立优秀带教老师奖励制度。学校应建立与医院部门之间高效协调和沟通的管理体制,为学员开设申请专业硕士学位的途径,将学位论文通过标准与基层医生的工作实际情况相结合[9]。

3.2.3 完善培训方案和课程设置 突出全科特色,增加全科医学理论学习的系统课程[10],临床轮转培训应尽量将学员安排在各科室门诊,充分挖掘常见病病例资源,增加学员对常见病诊疗的学习机会[11]。

3.3 本培训项目的可借鉴之处

3.3.1 政府牵头、学校统筹、医院支持的培训组织模式 本培训由原广州市卫计委牵头,中山大学统筹实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二、三医院、社区培训基地负责学员的轮转培训带教工作。这一由政府牵头、学校统筹、医院支持的培训组织模式发挥了各方所长,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经费优势、高等院校和附属医院的卫生技术和人才优势均得到很好的发挥。

3.3.2 引入国内外知名师资,弥补自身师资不足 本培训为弥补中山大学高水平全科师资不足的现状,特别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全科医学师资前来讲学。在授课过程中,学员与国内外全科医学资深专家深入交流,从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全科医疗经验,实现了开拓视野、激发思考的培训效果。

3.3.3 将全科医生培养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 本培训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同时,组织研究生课程业余学习,实行并轨培养,为学员开设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渠道。这与国家将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并轨的大政方针相统一[12],缩短学员个体的学习周期,避免重复培养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猜你喜欢

全科科室技能
高级技能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