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探索
——基于国家和企业特定优势视角
2019-06-10张般若高璆崚李自杰
张般若,高璆崚,李自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 100029)
现有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内涵的理解、在孵企业绩效及孵化器商业模式方面,对孵化器国际化及国际企业孵化器的研究很少。而且现有企业国际化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的国际化,原因在于:其一,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化企业作为 “后来者”,缺乏必要的所有权优势,凭借在母国开发的 “非传统型能力”进行国际化经营活动,追赶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先行企业,加速其自身资源能力的积累和提升[1]。其二,传统国际化理论更多关注制造业企业,而孵化器作为主要提供服务的平台[2],使传统理论并不完全适用。
Rugman提出了 “国家特定优势”和 “企业特定优势”,能够较好地解释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且能广泛应用于对企业国际竞争的研究中[3-6]。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时期,进行国际化战略选择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必由之路。那么,当前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与方式是什么?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成为本研究的关键之处。本文认为,孵化器的国际化战略是基于国家特定优势与企业特定优势的决策,拥有不同国家特定优势和企业特定优势的孵化器将具有不同的国际化动机和方式。
1 文献综述
1.1 国家特定优势、企业特定优势框架与企业国际化研究
Rugman认为,折中范式中的所有权、内部化优势属于企业特定优势,区位优势属于国家特定优势,总结出企业特定优势/国家特定优势框架(FSA/CSA框架),同时考虑了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6,7]。其中企业特定优势是企业拥有的能促进企业形成独特能力并对提高竞争力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表现在企业的创新、研发、营销、人力资源和经营经验等多方面。一些研究认为新兴市场国家跨国企业在前国际化阶段的资源和能力积累不够充分,所以会缺乏充分的所有权优势[3,4]。因而这些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战略诉求是通过并购创建资源节点,建立海外关系网络并获取关键的互补性资源,提升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对企业特定优势的补充,Rugman提出了国家特定优势,能够较好地解释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国际化活动。国家特定优势是各种资源在国家间分布不均所形成的相对优势,在企业资源的积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5]。因为国家的资源禀赋为企业生产、转换和交易等行为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也建立了企业运营的框架和制度保障[8],国家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石。这些国家特定优势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企业特定优势上的弱势,并在企业层面构建了比较所有权优势。
FSA/CSA框架被广泛地用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9,10],但一个公司的国际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众多国家和公司特定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考虑这些企业层面因素所嵌入的背景,只关注企业特定决定因素就可能会被误导。而且一些研究只关注东道国的市场特征[11],而另一些专注于本国特征[12]。为了克服这些潜在的不足,研究工作不仅要考虑本国因素,还要考虑东道国因素,并考虑到一个国家经济环境在概念和经验上的多面性[6]。
1.2 孵化器以及孵化器的国际化研究
随着孵化器功能、种类、形式越来越丰富,对孵化器的定义也越来越模糊,即使是在中国的官方政策文本中对孵化器也没有一致的定义[13,14],由于国内外学者在定义企业孵化器时考虑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孵化器的定义也有一些差异(见表1)。
发达国家孵化器更多由企业而不是政府建立,采取企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导向,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较强[14,21],因此可以界定为企业的形式之一;在中国,孵化器发展初期不具备进入市场的能力,因此在早期中国的孵化器运营上更多以事业单位和半官方组织方式进行[22]。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孵化器公益性的特征正在发生彻底变革,此时孵化器需要为客户和社会创造新价值,不应当只作为一个准政府机构,而应该是一
表1 孵化器定义
个企业,只不过其生产的产品是孵化成熟的项目或初创企业,客户是资本和技术市场[2]。事实上,现在的孵化器已大多是完全按照企业运作的方式提供孵化服务的营利性企业[21]。同时,孵化器并不能单独影响孵化企业的生存,而是通过与其他主体的关联对孵化企业产生影响,孵化器具有平台组织特征[23,24]。因此,本文将孵化器界定为以向初创企业提供服务为主的平台型企业。
此外,现有关于孵化器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者主要针对孵化器的演变或过程中的某一特定要素[25]。在研究中,企业孵化器主要是在国内市场环境如何推动公司成长的情况下考虑的[26],而对于孵化器国际化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孵化器作为一种提供服务为主的平台型企业,其国际化过程也与其他类型企业的国际化存在着相似之处。孵化器国际化通过合作来引入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科技企业,同时把本国初创企业引入国际市场来竞争[21]。这种方式类似于传统企业的国际化,最终形成兼具两国市场和资源的跨国公司。
1.3 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研究
西方各国孵化器的国际化方式有许多,如引进国外的技术、投资者、创业项目以及合办国际企业孵化器等[27],现有对孵化器国际化的研究大多基于发达国家情境下。随着世界日益融合,企业之间的网络和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28]。全球价值链的增长以及与 “全球工厂”的整合意味着联系在跨国公司的战略中更加重要,新兴国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这种联系用作竞争工具[29]。但是,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表现为缺乏必要的所有权优势,要借助母国开发的能力加速自身资源与能力的积累和提升[1]。因此,对于发达国家孵化器国际化研究的经验在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国际化过程中并不完全适用。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化进程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的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企业国际化四个方面,其中国际企业孵化器是最高阶段。有研究将孵化器提供的支持归纳为桥接、缓冲两种机制,其中桥接为孵化器所提供的网络支持,缓冲为孵化器提供的资金和设备支持[30]。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孵化器的相关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对其商业模式[20]、竞争优势[30]及研发投入[31]等方面。由于关于企业孵化器的知识是分散的,系统的企业孵化理论仍未建立,这一领域还处于理论创造阶段[32-34]。因此,将孵化器的研究置于国际背景下并通过企业国际化理论来探索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国家特定优势和企业特定优势视角,对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进行探索,原因包括:
其一,案例研究是管理理论构建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典型案例来发现或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然后推导出结论或新的研究命题。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案例研究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理论,其结论也更具现实有效性[35]。
其二,单案例研究是进行多案例研究的基础[36],能够更好地了解案例的背景,并保证案例研究具有一定深度。因此本文采用单案例对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进行探索。
2.2 样本选取
本研究遵循 “理论抽样”原则[37],选择A产业园为案例研究对象。依据在于:第一,典型性,即案例对于研究对象有代表性。A产业园经营近二十年,在资源获取、运营模式以及国际化过程中的方式和动机上,都充分具有新兴市场国家的特色,且对孵化器国际化成功实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第二,内容适配性。A产业园吸纳了众多国外初创公司和项目,多次派考察团出国学习考察,建立海外孵化器和 “双元双孵化器”,有利于研究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及方式。第三,数据可得性和研究便利性[35]。本文作者对A产业园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调研和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有利于搜集所需的资料和数据。
2.3 数据收集
丰富的数据来源有助于对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多角度描述,多种来源的数据通过 “三角验证”,可以保证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37]。
本文一手资料获取方式主要包括:①实地访谈。本文作者多次对A产业园进行实地调研,与不同部门和职位的多位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②直接观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本文作者参观了A产业园,对孵化器的商业模式以及国际化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手资料搜集包括档案和新闻报道。在调研过程中,本文作者收集了29份内部档案文件和15 份新闻报道材料。不同来源案例信息的交叉验证,避免了共同方法偏差。本文在具体分析中将一手数据作为主要案例信息,并将其他来源的案例信息作为补充和验证,帮助索引和核实关键信息。
2.4 编码过程与概念形成
按照Strauss等的质性研究资料分析方法[38],经过本文作者的讨论,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三个阶段,逐步从原始材料中提炼,形成了核心概念。首先进行开放式编码,将案例资料进行分解,使其概念化、类别化。其次进行主轴式编码,通过指明主概念与二级概念间关联的线索,将开放式编码阶段的主概念与二级概念相互关联,以对现象形成更加精确、更为复杂的解释。最后进行选择式编码,对主轴式编码进行整合和提炼,得到核心概念(见表2)。
表2 企业特定优势、母国特定优势、东道国特定优势的编码
2.5 案例分析框架
企业特定优势可以被看作是公司独特的专有能力,是基于公司对管理能力、研发和市场能力、业务关系和网络的内部化[39,40],这些企业特定优势使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同时每个国家都有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以及相关的文化因素等各种国家特定优势[6]。因此,国家特定优势与企业特定优势的结合必须是企业资源与国家的市场和资源相结合,将国家的市场和资源进行内部化的过程。内部化是孵化器立足国家特定优势建立新的企业特定优势的根本机制。企业拥有市场不具备的经济活动的增值能力[41],使企业能够在吸收外生资源的基础上对内外资源深度整合,进行生产、管理和创新活动,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孵化器所能提供的网络支持即为使在孵企业与外界资源持有者建立稳固的联系,也是将孵化器所在母国市场和资源内部化的表现。
从东道国的角度来讲,邓宁提出了寻求市场、资源、效率和战略资产的四个跨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的主要动机。包括国际企业孵化器在内的跨国公司旨在获得战略资产,如品牌,高科技和稀缺技能[42]。此外,本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社会或经济联系可以成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28]。但是一个国家的资源在结构和存量上存在短期供给刚性。因此,除了母国特定优势外,孵化器国际化立足国家特定优势构建企业特定优势的战略还要借助东道国在互补性的市场和资源上的优势。
具体的内部化过程包括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母国特定优势内部化,形成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特定优势。在第二阶段,通过所有权优势帮助企业在海外建立学习导向的子公司,进而将东道国的市场和资源特定优势内部化,实现全球资源的整合利用(见图1)。
图1 国家特定优势与企业特定优势对孵化器国际化的作用路径
3 案例介绍
A产业园孵化了近1500家企业,从2012年开始渐渐聚集在海外,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海外孵化器。2012年,A产业园在美国硅谷建了中美跨境孵化器,之后开始在海外,尤其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现在全球大概有270多家创新基地,包括孵化器、科技园、科技城。
在不同的国家A产业园进行孵化器国际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美国偏重于投资和技术转移,而在意大利米兰的孵化器则偏重艺术设计方面。这也会是未来A产业园发展的方向之一,即结合 “一带一路”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利用好各自的不同发展侧重点合作建立专业的孵化器园区。
A产业园在建立海外孵化器的同时也会在国内有相应的镜像基地,称为 “双元双孵化器”,即在国外建立海外孵化器园区的同时,在国内也建立相应的园区,并配套使国内国外两个国家孵化的优秀项目都可以使用的双基金。此外,A产业园在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方面非常注重利用和地方政府合作的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创新网络,使得资源可以在集群式的网络上共享。
4 案例分析
A产业园在国际范围发展迅速,依赖于企业自身优势的同时也离不开国家的帮助和扶持,而且也是自身对于外国市场、技术的追求。即孵化器的国际化不仅依赖企业特定优势,还依靠母国特定优势和东道国特定优势,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对A产业园的国际化进行分析,探索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
4.1 企业特定优势
(1)研发能力。A产业园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在企业优势中占重要地位。在Rugman提出的企业特定优势中也特别提到企业的研发能力[3]。而A产业园有B大学和C医疗集团的支持,核心优势是后台对入孵企业的支持,优势来自于还有一个医疗机构。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A产业园所拥有的资源不仅为在孵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科技研究的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资源还体现在多年积累的庞大数据库,我们也根据学校里科研院所建立的图书馆数据库的接入口,提供数据查询和检测。
(2)生态网络。最重要的是生态环境,氛围成熟了,有做临床实验的国际医院、仪器设备的平台,市药检所和产品审批专家,园区里的投资人,周边配套的交通、招聘,这样就能不停地接纳新技术。在A产业园国际化的过程中,有许多的国外项目和初创企业想进入园区进行孵化,能吸引到国外高新技术和团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产业园已经形成的成熟的生态网络。我们建立了一个平台,有自己的仪器、空间,而且还加入了当地政府的一些联盟、平台,大家共同来打造孵化的环境。在国际化初期,产业园做得最多的就是通过生态网络将国内资源与国外项目对接,用我们的资源在跨境的平台上对接国内的落地的产业资源,然后对接国内的资本、销售渠道。完善的生态网络作为孵化器国际化的企业特定优势,使孵化器面对国外科技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方便同国外合作伙伴展开合作或建立海外孵化器。
(3)人力资源。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资源,国际化最重要的是人才。如果说最重要的成功条件,还是两个方面,一要持之以恒地做,因为很多技术的产业化它需要一个过程,不能在国外坚持一两年解决了几个项目,觉得不可行就放弃了。另一方面是对团队的专业化要求,我们的目标是要引入很好的技术团队。我们在这方面就有天然的大学和校友的资源。
(4)产业资源。产业资源作为产业园的企业特定优势,是在孵企业研发、生产、成果转化的必备条件,事实上,产业资源进一步又分为设备、器材、实验室这样的硬件和在孵企业所需的软件资源,比如说有医疗、药、医生,这些都是创业作为研发必备的一个资源和核心的因素。同时产业资源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和稀缺性,资源支持不是每个孵化器或企业都能做到,我们的特点就是有产业资源。
烟囱通常都是细而高的地物实体,它不同于上述的冷却塔,由于外形上不同,在其表达过程中,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该地物严格来说是个圆台,只是它的高度较高,与其他地物符号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下宽上细的外形。
产业集聚也在孵化器中形成了规模效应,这里产业聚集了230多家企业。2016年收入320亿元,而在孵企业的规模增大进一步反哺孵化器,使孵化器在人才、资源方面进一步加强,驻一个企业未来可能就能增加40~50个项目,而项目就是资源。产业园在国际化的生态网络的建设中非常注重孵化全过程链条的建设,链条比较长,如果一家公司做全是不可能的,大家在每一个领域有自己熟悉的部分。
4.2 母国特定优势
(1)行业优势。近30年来生物医药行业的销售额以平均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生物医药这个行业目前在工信部七大子行业里,是唯一增速上涨的,其他包括地产的各个行业增速都在下降,和经济下行的周期相关。正赶上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的趋势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2016年底是四万亿元,2020年要到八万亿元,2023年要到十六万亿元,这个大健康企业是全生命周期或长生命周期的,对一个企业来说刚刚起步,所以我觉得时机对我们来说也是成功的一个要素。
(2)规模优势。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截至2016年底已有3255家,数量居世界第一。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与众创空间已形成了发展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和规模优势。另外,一些已经走在国际化前列的孵化器也会与产业园合作,我们跟已经走出去的企业比如瀚海、天府新谷的合作已经在谈判阶段了,而且大家也会通过培训,对孵化器的运营模式或理念上互相交流或是合作成立孵化器。
(3)政策优势。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也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推进产业发展进程。政府(的措施)其实对整个行业是促进的,国际化公司来中国必然有人才和技术进来。具体国家政策对孵化器的支持有:2015 年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鼓励创新创业的新举措,使原来小规模的孵化器创业转变为大众化的创新创业;2016 年出台了 《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落实 “双创”工作,树立七个企业示范基地的典型案例。政策还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大的战略都没有差异,因为国家主导的行业发展方向是国家把领域的专家集合起来,制定出的方向就是最正确的。
(4)市场优势。2015年,中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3164.16亿元,占医药工业总营收的11.77%。母国的市场作为母国特定优势之一,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无法被带到东道国,但至少能够引进来或作为对接的要素,如果我们有产业资源,对认证审批上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就能帮到这些企业,母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和增长速度也更加吸引外商投资和外国初创科技企业入驻,从而一方面促进了人才、技术的涌入,另一方面,通过海外孵化器与国外项目、企业的不断交流,资源的不断对接和交换,也促使孵化器不断国际化,在以色列和美国目前有好的创意和创业者,但是市场不够大,这样我们在国外的孵化器可以集中在原创的技术上,长大以后把他的技术对接到国内或者直接引到国内来,形成一个上下游的一个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4.3 东道国特定优势
(1)创新及技术能力。我国孵化器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呈现出劣势,因此利用东道国的优势成为国际化的动因之一。 “走出去”的孵化器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东道国的创新及技术能力,包括合作成立中美的双币种的基金,也包括最松散的项目推荐。通过与国外孵化器或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学习,海外孵化器可以将东道国特定优势内部化,从而成为优势中心。由于技术发展相对较为落后,母国技术在孵化器国际化过程中无法作为企业 “走出去”的资源之一,如果通过交流发现国际上有这样的研究,可以把这个课题让他去研究,所以带出去是研发的课题。生物医药技术差异很大,不可能对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掌握透彻,企业有自己的需求,会自己去当地的窗口找符合它的技术。当孵化器将自己的海外孵化器设在所需要的技术最发达的前沿和一线,会更有利于找到符合在孵企业发展的技术。
(2)管理经验。发达国家的企业孵化器在运营方式、管理模式和国际合作方面有较成熟的发展,其国际合作模式着重于双向的开放性,既要把在母国孵化成熟的企业推广到国外市场,也要将东道国的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引进母国市场或在母国孵化。例如美国和日本就通过硅谷的国际孵化器进行交流与合作。国外的孵化器合作的比较居多,并不是像我们的孵化器什么都做,我们参观的孵化器就提供物理空间,其他的第三方都服务了,这个理念跟国内就不一样。发达国家在孵化器国际化和孵化器运作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被海外孵化器快速学习,从而形成海外孵化器的独特优势之一。
(3)资源禀赋。东道国特有的资源会吸引海外孵化器,同时也会使海外孵化器将东道国资源和市场内部化,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并进一步反哺孵化器母公司以及母国资源和市场。在国内的资源由于区域性极强,依赖本地化的企业,很难复制到国外,因此再考虑孵化器国际化建立海外孵化器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当地的资源。实质上最主要还是利用当地的资源了。为什么走出去?为什么不在本地发展?如果在这里发展和在外面发展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要走出去?其实还是以当地为立足点。
(4)外部网络优势。孵化器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就是建立自身外部网络的过程,这种网络涵盖的不仅仅是外国的人才和初创企业,也包括当地的政府资源、海外的校友资源等多种支持。我们也去美国、以色列考察调研,寻找可能合作的孵化器和当地政府,孵化器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提供网络支持的桥接机制,网络支持将孵化器与内外资源相联系,来为在孵企业的逐步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海外孵化器还是国内孵化器和在孵企业 “走出去”的 “前哨站”,我们这边的国外孵化器可以设一些公共的服务空间或窗口,国内的企业可以在那边注册公司,海外孵化器就相当于一个前哨站。
5 讨论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聚焦于企业特定优势和国家特定优势视角下孵化器的国际化探究,对A产业园国际化的动因和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本文中企业主要指孵化器,因此企业特定优势也可称为 “孵化平台优势”。进一步的讨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5.1 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
(1)技术驱动。孵化器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寻求最先进的技术,将海外孵化器布局在全球技术最前沿的一线地区。仅依靠国内市场来满足孵化器对于技术的需求是不够的,尤其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来说,在孵企业往往追求顶尖的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这个时期要紧紧抓住源头来做投资、做孵化,将国内的企业和团队带出去,将先进的技术和好的项目引进来。将作为东道国资源的先进技术内部化,形成海外孵化器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反哺孵化器,反哺母国市场。
(2)制度驱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宏观政策的帮助和扶持,对于孵化器国际化来讲,制度驱动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母国市场对孵化器的帮助和鼓励政策,如税收减免、提供场地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其原因不仅仅是孵化器的国际化能够促使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母国,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国内外技术的交流和沟通搭建起桥梁,有利于国内初创企业走出去,也有利于把先进的企业和项目引进来。其二,优惠政策也会促进孵化器进行国际化,企业布局海外孵化器可以利用东道国的政策来降低国际化的成本。但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来自东道国的政策优惠很少会普及到国外企业,孵化器到海外运营时收到的一系列限制和歧视也会使得国外的政策并不完全适用与走出去的孵化器企业。因此,孵化器国际化的制度驱动通常是来自母国的优惠政策以及扶持,这与母国的国家战略相一致或符合母国的利益诉求。
(3)网络驱动。孵化器的生存成长非常依赖内外网络的建设,需要不断寻求并联结外部资源。当孵化器国际化东道国的市场和资源内部化之后会进一步完善孵化器的外部网络,包括母国资源与网络、东道国当地政府资源、东道国科研资源等,形成全球整合的网络体系,与未国际化的孵化器相比不仅拥有更多的资源,更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抵御非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能力。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节点所形成的网络使在孵企业更快接触到顶尖的技术和人才,增强孵化器平台的沟通效率。因此,孵化器国际化的动因之一就是寻求并联结资源,以不断扩大自身网络系统,形成全球性的资源网络,从而增强竞争优势。
5.2 孵化器国际化的方式
根据企业特定优势与母国特定优势和东道国特定优势的结合程度不同,孵化器国际化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孵化器仅仅利用孵化平台优势与母国特定优势相结合,将母国市场和资源内部化形成自身的综合竞争优势;在第二个阶段,孵化器将在孵企业推向国外市场则是利用和内部化东道国市场,孵化器将外国初创企业引来本国孵化则是孵化器成长为国际企业孵化器,是利用东道国资源;在第三个阶段,通过建立海外孵化器,使得与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充分交流,形成并扩大企业的外部网络,通过不断适应和学习将东道国资源和市场内部化成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一部分。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际孵化器处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这是由于孵化器拥有和其他类型企业不同的特点,国际化过程中在其他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甚至是与当地机构或组织合作建立合资公司都是较为困难的。原因在于孵化器必备条件之一是能为在孵企业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持,以输送外部资源、增强交流并通过提供辅助支持来帮助企业减少生存所面对的障碍。而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缺乏必要的网络支持,与当地机构合作则当地机构可能面临丧失竞争优势的危险。
6 结论与管理启示
6.1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基于国家特定优势和企业特定优势视角,新兴市场国家孵化器的国际化动因分为技术驱动、制度驱动和网络驱动三部分。其国际化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际化筹备阶段,吸引外国的技术、资本和人才等资源,增强孵化器的能力,延展网络关系,改善自身管理营运模式;第二阶段,外向国际化或内向国际化阶段,将在孵企业推向国外市场,参与全球竞争,或吸引外国初创企业来本国进行孵化;第三阶段,双向国际化阶段,在外国建立孵化器,通常采用与当地孵化器或高等院校共建的方式,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立足于国外市场吸引初创企业,同时将国内初创企业推向国际。
6.2 管理启示
第一,孵化器的国际化应把握每一阶段的特征,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国家特定优势与企业特定优势。一方面,管理者需要考虑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把握好国际化的时机,适当选择国际化的具体方式,重视如何将母国及东道国优势内部化,建设资源网络;另一方面,要在服务提供和平台建设上开发和协调企业特定优势,明白本企业的经验和优势在国际化中有何长处,在于国外平台合作或对接时应该选择相应的方式来取长补短。
第二,通过快速变革适应资源和市场的变化。在孵化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不断面临吸收内部化母国、东道国的资源和市场的情况,不同的情境下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如在国际化筹备阶段要改善组织结构,增添国际部来开拓海外市场,并且要熟悉了解当地市场及制度、政策等,从而降低在不同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在内向国际化或外向国际化阶段要提高孵化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完善内外网络建设,因为孵化器国际化的 “走出去”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的 “走出去”很难,这就要求孵化器进行更加完善的外部网络建设,如通过海外的校友会资源或基金来进行资源的利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