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化的日常生活:观察类真人秀传播范式研究

2019-06-09杜子璇

新媒体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人际关系

杜子璇

摘  要  在情景类真人秀发展态势疲软之际,以聚焦现实人际关系、深度挖掘情感价值为核心的观察类真人秀异军突起。《我家那闺女》作为2019年开年第一档观察类综艺,以家庭关系中父女关系为切口,聚焦当下女性情感、自我认知等问题,自开播以来广受好评。文章试从传播理念、内容策略、叙事手法和场景连接对节目进行传播范式解读,从结构主义视角探讨节目中日常生活的符号化组成与表意之间的关系,寻求当下观察类真人秀突围契机,以对本土真人秀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  《我家那闺女》;观察类真人秀;结构主义;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7-0112-03

真人秀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娱乐节目形式,是对预设情境下参与者所进行的特定活动进行真实记录的电视节目。观察类真人秀是在真人秀的基础上,淡化或取消预设规则,对参与者自然状态“不干扰”进行纪实记录的综艺节目。2018年以《心动的信号》《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那小子》等为代表的观察类综艺聚焦现实人际关系中的恋爱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采用“纪实+访谈”的节目形式,观察者在不干扰被观察者的前提下对被观察者行为状态进行观察讨论。

《我家那闺女》是《我家那小子》姊妹篇,该节目首播于2019年1月5日晚22点湖南卫视。节目以父女关系为切入点,主持人邀请飞行嘉宾和被观察女性的父亲一起观察女儿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人际交往。飞行嘉宾大多选择拥有丰富人生阅历、有思想深度的成熟女性或男性,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和其他嘉宾一起探讨被观察者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给出个人建议。屏幕外的观众可以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与被观察者的状态、个人观点与节目中观察者的观点进行比对、寻求认同。

结构主义起源于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为符号学和叙事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结构主义者关注事件背后的意义,探索文化意义通过怎样的结构被表达出来。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学家索绪尔对结构主义的影响最为深远。索绪尔提出“能指”与“所指”解释内容与意义的关系。“能指”为符号本身,表现为声音、图像等物质载体;“所指”为符号所表述对象的意义。在结构主义视角下,事物的构成元素、行为关系等都组成意义的建构。《我家那闺女》已显示出文化意义再创造的风格特征,本文尝试从传播理念、内容策略、叙事手法和场景连接对节目传播范式进行解读,从结构主义视角探讨节目中日常生活的符号化组成与表意之间的关系。

1  现实主义的传播理念

日常生活是一个世俗和民主的概念。列斐伏尔(Lefebvre)认为,日常生活是一切异质、冲突性活动的场所和产生关联的基础。它涵盖每个人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所有活动和行为,是所有人拥有的“共同现实”。《我家那闺女》正式遵循这一传播理念,通过“纪实+访谈”的形式,将明星嘉宾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交行为等实践活动与其活动环境呈现在镜头前,聚焦当下社会女性、代际沟通间敏感问题,拉近与受众生活的现实与心理距离。

1.1  日常化的现实生活拉近距离

传统真人秀节目注重“秀”,人物在传者构建的剧场中进行指示性行为,受传者作为台下观众围观演出,与演出内容的交互感较弱。而观察类真人秀强调自然状态下作为“人”本身状态的呈现,在未设定的场景中观察“意料之外”的状态。《我家那闺女》总导演陈歆宇在采访中谈到制作团队基于生活本身真实性的考量,没有对节目形态进行预设。在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奥运冠军傅园慧参加家庭聚餐时无法应酬亲戚的寒暄而逃离餐桌;影视明星焦俊艳早晨9点赖床不起、素颜出门着装随意;主持人吴昕“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深的夜”的独居情景。写实性的镜头引发观众“是我本人”的代入感。传受双方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传播的重要前提,而家庭及家庭关系是公民共有的社会经历。相似的社会经验打通传受者间的意义空间,产生身份认同,成为节目心理上的参与者,大大提高双方的互动程度。

1.2  聚焦敏感议题引发共鸣

随着女性价值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显露,当代女性种种的需求与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女性主义者追求父权话语体系中女性话语的建构,从传统沉默的角色转换为有主体地位的发声者。传统家庭关系中的父女关系是女性话语主体性缺失的典型体现。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传统形象在当下多元发展的社会和社会关系中有所转变,但作为意识形态的父权话语依然渗透于家庭及社会关系之中。《我家那闺女》所关注的大龄女性婚姻问题、代际沟通矛盾问题、女性职场工作问题及独立女性自我认知问题,本质上是在探讨女性话语在家庭及社会关系中的建构以及与父权话语为代表的多种话语协商从而达成共识的过程。其问题本身和相关人对问题的反应都是受众关注的焦点。在第七期节目中网红papi酱与焦俊艳的“人生最重要排序”在播出后即刻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被观察者在当代女性价值观下作出“自己为先”的选择体现了女性强烈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作为主体的话语建构,在和爸爸们传统儒家思想的“子女为先”发生冲突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话语体系的冲突,而在场观察者们的争论则是两种话语的直接对抗。观众作为观看主体,在参与话语建构的互动中自我判断和协商从而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2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内容策略

作为文化社会研究的方法论之一,结构主义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共时性特征。构成事物的单个因素本身不具有表征意义的功能,同一时空范围内处在一种整体关系中的因素互相连接才构成事物意义的表达。

在观察类真人秀中,被观察者、观察场景的选择,被观察者的衣食住行、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及其所处环境等都是意义构建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一定关系组合连接,整体构成意义的表达。《我家那闺女》选择的被观察者颇具新女性形象的典型性:追求独立,有自己的事业,如奥运会运动员、早期遭受网络暴力的女明星、事业瓶颈期的主持人等,普遍具有较强的话题属性。奥运会运动员傅园慧作为国家荣誉与个人情感的连接者,其人物形象、社交关系及生活环境构成的意义表达在国家与个人的宏观与微观叙述视角间产生微妙反应。一方面是国家荣誉的承担者,身心需要承受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作为离不开父母的孩子,其耿直单纯的个性又追求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节目中的被观察者或独居或社交,為自己准备生日礼物,参加同学聚会,学习某项技能或是相亲的行为是当代女性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朱莉娅·伍德(Julia Wood)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符号意义有密切关系,“我们不只是单纯地生存、吃、喝、睡觉、做出各种动作。相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含义和意义。”作为特殊意义承载符号的不同人物设定决定了她们在不同的日常化场景中所产生行为和关系的复杂性。如主持人吴昕向好友哭诉工作中的不顺利、不停地吃各种保健品等富含冲突性的行为,隐喻着当下职场大龄女性的现实焦虑。

3  多维度交织的叙事手法

在媒介技术发达的当下,视觉成为媒介表达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相比于技术中心主义的麦克卢汉,德波(Debord)从批判视角提出“景观社会”,认为“景观”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社会关系的呈现。与以往真人秀单一的叙事结构不同,观察类真人秀存在多个叙事场,将“景观”最大化呈现,呈现出“景观之景观”。在《我家那闺女》中,被观察者日常生活的行为场所作为叙事第一现场,是被观察者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的直观体现;金鹰大厦演播室为第二现场,是与被观察者具有亲密关系及非亲密关系者的观点体现;以微博为主的网络平台讨论是社会意见交锋的第三现场。每一层景观的呈现都伴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第一现场的镜头叙事多为俯视角度,指向一种监狱式表达,景观外的观众可以窥视监狱中的“被困者”,较高的视觉地位转化为较高的心理地位,观众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传播者通过符号化活动实现意义的建构,受传者通过符号解读理解意义。信息传递过程通过编码解码实现意义交流互动。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将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解读分为三种: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对抗式解读。《我家那闺女》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视角变化构成信息多次加工:与被观察者具有亲密关系的观察者进行一重编码解码,主持人以及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飞行嘉宾进行第二重信息加工理解,而主要的凝视者——屏幕外的观众,具有最终的“审判权”。观众直接了解被观察者现实经历,将个人经历与之对比;对观察者的信息进行第三重编码解码,进行观点对比并探究原因,达到获得认同感的优先式解读效果、交流协商后的自我说服效果或是完全否定而自我观点加强的效果。多重编码解码实现价值观深度碰撞,观众所获得信息体量更大、意义更丰富。

在时空构成上,节目构成的叙事线呈现多时空特征。对观察者中的父亲而言,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进而造成观众对“自省”式观察的期待。如在第一期节目中,傅园慧爸爸对自己在视频中吃掉为女儿准备的早餐饼时略带尴尬的动作、神态反应,也为节目内容构成的丰富度添砖加瓦。

4  日常生活媒介化的场景连接

媒介化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比较开放和模糊。学者们多将媒介化描述为媒介在社会、文化、制度等一切方面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在社会文化视角下,媒介在整体的社会情境中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边界,显示了一种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的投射,社交、服务等现实行为通过媒介进行表达。尤其在移动互联时代,这种表达特指借助移动端的网络化表达,现实生活的边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融合,呈现出的日常生活媒介化或者媒介生活日常化。

电视媒介确立了立体、流动的观看场景范式,它打破个人的信息传播系统,趋向于将媒介现实与生活现实场景融合,声画结合的传播形式创造出日常生活再现的效果。《我家那闺女》节目中以家庭关系为切点的叙事和“访谈+辩论”的形式实现了实时观看的家庭场景连接。媒介中的家庭关系引导媒介外的观众共享家庭场景,实时整合家庭关系。父母和子女自然分享同一个节目,在观看节目时可以就话题进行讨论,营造出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经历各异、年龄跨度较大的嘉宾为各年龄段受众提供观点的不同视角,保证了节目受众的覆盖面和传播力。

节目播出后当天在新媒体平台芒果TV实行24点同步更新,同时在微博、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流量平台相应开放话题互动。芒果TV还开设有《闺女日记》嘉宾个人特辑,实行付费观看制。在全媒体平台传播时代下,矩阵传播实现节目内容中日常生活的全面投射,形成传播合力。电视平台是人物及人物关系、情节环境的宏观呈现,新媒体端是对人物关系及环境的解构与重组。现实生活边界与媒介虚拟世界融合,话题引导形成新的舆论场。如果说观看节目时的受众是相互独立、各具特性的离散状态,是“一个人观察所有人”,那么微博等作为流量入口的社交平台则将离散异质的受众聚合成有共同属性的群体,在话题的引导下成为“所有人观察所有人”的“共景式监狱”状态,在争论与寻求认同中达到舆论的高峰。

5  结束语

秉承“好好去生活”的现实主义理念,《我家》系列团队聚焦家庭关系,以整合的内容、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和日常化的媒介场景连接实现内容意义再创造,将代际沟通、女性独立等问题置于公众视野,关注当下女性话语和主体意识的建构,与社会公众产生情感共振。在收获好评的同时,节目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被观察者形象展现有所欠缺、拓展视角有限,主要集中于情感问题和朋友间的人际交往,工作关系涉及较少;在观察状态上着眼过去记录发生的场景,可以考虑加入当下某些场景,加强观察的“进行时”特征以带来更好的观察体验等。关注作为个体和群体中个体的生存状态,在舆论场的协商中达成某些观点共识,可能是观察类真人秀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但与此产生的个人隐私等伦理道德问题该如何平衡和处理,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生晖.电视真人秀研究综述[J].新闻大学,2010(3):151-154.

[2]Henri Lefebvre, Critiques of Everyday Life[M].London: Verso,1991.

[3]朱晓兰.“凝视”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4]沃野.结构主义及其方法论[J].学术研究,1996(12):35-40.

[5]朱莉娅·伍德.生活中的传播[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谭辉煌.报纸、电视与手机:媒介场景的三种范式及其转换[J].青年记者,2018(36):33-34.

[8]潘知常,林玮,曾艳艳.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阐释:传媒作为文本世界——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研究札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1-76,127.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0]广电时评.“我家”系列总导演陈歆宇:生活大抵如此,追求的是幸福本身[EB/OL].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4lgroL.

[11]谷雨.舆情分析丨《我家那闺女》与社会议题和情感共振,观察类综艺开年领跑[EB/OL].[2019-02-20].http://www.sohu.com/a/296020848_436725.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人际关系
结构主义语言学视野下的电影“赋比兴”问题综议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意义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关于舞台空间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思考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