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
2019-06-09蒋馨岚
蒋馨岚
(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贵阳 550025)
教师胜任力水平直接关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016年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 237所,专任教师113万余人,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75所[1],工信部直属高校1所,其余1 100多所本科院校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这1 1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中,西部本科院校有400余所。然而,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部本科院校的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除了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教师队伍上,具体来说是在教师主体的胜任力方面。要缩小差距,青年教师胜任力尤其值得关注。因此,本文调查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教师胜任力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自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以来,胜任力研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目前,胜任力除了在人力资源培训、评估、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提升上广泛应用以外,在教育领域也得到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工作胜任力、教学胜任力、中小学校长或者管理者的胜任力、教研员的胜任力等方面,并且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是关于胜任力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比较著名的有戴维·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是指个人胜任力特质就像是冰山一样,分冰上和冰下两个部分,隐喻胜任力特征的外显和内隐部分[2]。外显部分是比较浅层次的,可以通过训练等方式进行改变;内隐部分是个人内心深处比较稳定的、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却对个人特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洋葱模型是在冰山模型基础上提出来的,认为胜任力特质就像是洋葱一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从最外层的知识技能到最内层的动机与个性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动机和特质5个方面。美国的博亚特兹(Boyatzis)也提出了一个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动机和个性共7个部分的递进式胜任力模型[3]。在大学教师和管理者的胜任力特征模型构建方面,美国和荷兰的研究比较突出,他们构建的模型和指标体系中涉及共同要素,如知识、能力、个人特质、终身学习等。
我国学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一是关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如刘先锋等的相关研究[4-8];二是教师胜任力特征的评价体系研究,如谭明贤的研究[9];三是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如何齐宗、熊思鹏等的研究[10];四是关于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如贾建锋的研究[11];五是对工科院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如刘兴凤、张安富的研究[12-13]。
以上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现有研究很少以西部地方本科高校为对象,没有对西部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进行分析。在我国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困境的情况下,青年教师的胜任力如何,与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发展的要求是否吻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相适应等问题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针对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关键事件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来构建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模型。
行为事件访谈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能够挖掘个体典型行为的问题,获取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在典型性行为事件中和行为结果相关的行为和具体的心理活动中的详细信息[10]。关键事件法是让访谈对象描述导致有效工作和无效工作的关键事件,将其分解为若干具体的行为,从而确定工作所需要的胜任力特征要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涵盖面较广,能抓住那些非常规的、非例行的关键行为,尽可能多地收集胜任力特征要素[11]。
通过这些方法进行研究,最终将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确定为知识素养、职业道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个人特质5个维度32项教师胜任力要素。
根据模型编制了《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对西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共7道题目,具体包括青年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教龄、学历、专业类别和学校类别;第二部分为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相关情况调查,共20道题目,问卷采用五点记分量表对题目进行设计,每一选项分别赋值1、2、3、4、5分,分别表示十分不符合、不符合、比较符合、符合、十分符合。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测量结果可靠。
(二)研究对象
我们在2016年5—10月以贵州财经大学、凯里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吉首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玉林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喀什大学等16所高校的部分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邮件共发放电子问卷3 000份,对952人次进行访问,最后回收问卷616份,其中有效问卷589份,有效率为95.57%。调查对象性别、专业、教龄等基本平衡,具体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构成
三、结果与讨论
(一)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的总体水平
由表2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对自身“教师胜任力”的总体均值为3.028,标准差系数为0.161,表明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处于中等水平,存在比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且在各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知识素养”维度均值为3.125,标准差系数为0.185,反映了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处于中等,离散程度不高,知识素养差距不明显;“职业道德”维度均值为3.526,标准差系数为0.402,在“教师胜任力”5个维度中得分最高,反映了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较高;“教学水平”维度均值为3.042,标准差系数为0.205,反映了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离散程度不高,不存在显著差异;“科研能力”维度均值为2.863,标准差系数为0.302,低于“教师胜任力”的总体水平,而且标准差比较大,说明离散程度较高,反映了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在“科研能力”维度成就低。“个人特质”维度均值为3.383,标准差系数为0.152,远远低于“教师胜任力”的总体均值。
表2 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总体水平
(二)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的差异比较
青年教师的胜任力整体上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在人口统计学的各个变量上也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呈现不同特征。
1.性别差异
根据单因素方程分析,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在性别上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就教师胜任力总体而言,F值为5.026,P值为0.001,小于0.01,达到 1%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男女青年教师之间的教师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且青年女教师的教师胜任力总体水平明显高于青年男教师。在P<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青年男教师在“科研能力”维度的表现比青年女教师好,P值为0.001,小于0.01。在“教学水平”方面,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二者存在显著差异,青年女教师要优于青年男教师。在“知识素养”(P值为0.001)、“个人特质”(P值为0.086)和“职业道德”(P值为0.635)3个维度,P值都大于0.05,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青年男教师与女教师在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2. 年龄差异
在年龄这个变量中,我们将青年教师的年龄划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30岁及以下、31~35岁、36~40岁。对青年教师的年龄层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在年龄方面的差异情况(见表4)。结果表明,就教师胜任力总体而言,P值为0.003,小于0.01,说明不同年龄之间教师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且36~40岁的教师胜任力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在P<0.01的显著性水平下,“知识素养”(F值4.226,P值为0.001)和“科研能力”(F值3.229,P值为0.001)维度在不同年龄段青年教师间的差异显著。在“职业道德”(F值6.235,P值为0.102)、“教学水平”(F值2.002,P值为0.725)和“个人特质”(F值3.115,P值为0.217)维度,P值都大于0.05,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不同年龄段青年教师胜任力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 教龄差异
我们将青年教师的教龄划分为4个层次:2年及以下、3~6年、7~10年、11年及以上。对青年教师的教龄层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在教龄方面的差异情况(见表5)。结果表明,就教师胜任力总体而言,F值5.692,P值为0.001,小于0.01,说明不同教龄之间的教师胜任力总体存在显著差异,且7~10年的教师胜任力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在P<0.01的显著性水平下,“知识素养”(F值6.328,P值为0.002)和“科研能力”(F值5.216,P值为0.001)在不同教龄段青年教师间的差异显著。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水平”(F值5.127,P值为0.003)维度差异显著。在“职业道德”(F值2.869,P值为0.086)和“个人特质”(F值2.953,P值为0.135)维度,P值均大于0.05,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不同教龄段青年教师胜任力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表5 不同教龄段的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续表
4.职称差异
我们将青年教师的职称划分为4个层次: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对青年教师的职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在职称方面的差异情况(见表6)。结果表明,就教师胜任力总体而言,F值为5.692,P值为0.001,小于0.01,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职称的青年教师胜任力整体存在显著差异,且副教授胜任力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职称。在P<0.01的显著性水平下,“科研能力”(F值3.269,P为0.000)维度在P<0.001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描述统计表明,副教授均分最高;在P<0.05显著性水平下,“知识素养”(F值2.691,P值为0.035)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教学水平”(F值2.136,P值为0.569)、“职业道德”(F值4.329,P值为0.653)和“个人特质”(F值5.658,P值为0.265)维度,P值都大于0.05,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不同职称青年教师胜任力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6 不同职称的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续表6
5.学历差异
就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在学历层次方面的差异情况(见表7)。结果表明,就胜任力总体而言,F值为6.328,P值为0.000,说明在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学历的青年教师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且博士的胜任力总体水平明显高于硕士层次。在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知识素养”(F值6.823,P值为0.000)和“科研能力”(F值7.268,P为0.000)维度在P<0.001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描述统计表明,博士均分最高;在“职业道德”(F值2.602,P值为0.498)、“教学水平”(F值1.869,P值为0.724)和“个人特质”(F值6.182,P值为0.129)维度,P值都大于0.05,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不同学历层次青年教师胜任力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7 不同学历层次的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续表
6.专业差异
就青年教师的专业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在专业方面的差异情况(见表8)。结果表明,就教师胜任力总体而言,F值为5.128,P值为0.003,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胜任力总体存在显著差异,且文科的胜任力总体水平明显高于理科、工科和其他专业。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知识素养”(F值3.125,P为0.045)、“教学水平”(F值3.969,P值为0.040)和“科研能力”(F值5.128,P值为0.003)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格特质”(F值4.269,P值为0.728)、“职业道德”(F值2.398,P值为0.748)维度,P值都大于0.05,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不同学科专业青年教师胜任力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8 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续表
7.学校类别差异
就青年教师所在学校类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在学校类型方面的差异情况(见表9)。结果表明,就教师胜任力总体而言,F值为4.085,P值为0.000,说明在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类别学校的青年教师胜任力总体存在显著差异,且省属高校的胜任力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地(市、州)属高校。在P<0.01的显著性水平下,“知识素养”(F值4.386,P值为0.001)、“教学水平”(F值4.397,P为0.002)和“科研能力”(F值5.036,P为0.003)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职业道德”(F值2.698,P值为0.591)和“个人特质”(F值4.134,P值为0.275)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都大于0.05,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不同学校类型青年教师胜任力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9 不同类别学校的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总体来说,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处于中等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胜任力各个构成维度中,得分均值介于 2.863 至 3.383 之间,处于核心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胜任力的水平相对较低,只有“职业道德”和“人格特质”维度得分的均值较高,表明西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对胜任力各项能力的自我评价普遍较低,存在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
2.西部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总体胜任力在性别、年龄、教龄、专业、学历、职称和学校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在不同维度表现不完全相同
在性别方面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年龄、教龄、职称、学历方面主要是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学校类型方面,知识素养、教学和科研都存在显著差异。
3.教学胜任能力急需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水平”维度均值为3.042,处于中间值。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的重任,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作为高校青年教师,首先需要胜任教学工作,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有3个:首先是缺乏教学实践。一些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没有教学工作经验,而且大多数青年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毕业,没有进行教师教学方面的实习,教学方式和手段相对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是缺乏教学反思。调查问卷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手段。最后是青年教师到学校以后教学任务太重,学院或者教研室没有安排老教师传帮带,科研的压力也影响了他们对教学的投入。
4.科研能力不足
科研是高校的核心职能之一,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主要指标。现在大学排名的重要依据是科研成果,高校科研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身上,科研能力成为高校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科研能力”维度均值为2.863,没有达到3分,说明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比较薄弱。由于西部地区高校科研平台较少且层次不高,青年教师在课题申报立项、科研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与预期存在较大的落差,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科研的积极性,加上教学任务繁重,科研能力提升无法得到保证。科研能力现状制约了西部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对策建议
1.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胜任力水平
根据调查结果,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胜任力处于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对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学历层次低、教龄比较短、职称在讲师及以下的教师加强职后教育和学术训练,提升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成长,从而提升胜任力水平。
2.强化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能力
调查显示,西部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均分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对青年教师加强大学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加强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
3.打造良好的科研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调查发现,科研这一核心指标的均分在5个指标中最低,说明教师科研能力不足。一方面,这与西部地方本科高校所处地理位置、办学历史和机制体制等有关。西部地方本科高校相较于东部高校,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关心不够,不能提供良好的学科建设、继续教育和科研发展平台,导致一些青年教师不能安心于学校工作,直接影响了其科研胜任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与学校激励机制不当有关。西部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过大,教学任务繁重,这既影响教学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尽量减少教学工作量,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积累,同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让青年教师潜心学术,提升科研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