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资助的制度育人研究
2019-06-08罗恒
罗恒
摘要:高校精准资助制度具有重大的育人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探究应该关注的主要研究课题。高校资助制度的理念,着重强调精准育人在情感上的鼓励。精准扶贫理念的延伸是精准资助,确切的说,精准扶贫的具体化就是精准资助。而高校精准资助制度可以帮助更多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平台。
关键词:高效 精准自主 制度育人
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的育人,就是为高校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提供资金资金方面的帮助,使这些学生可以有条件上学,顺利完成学业,不会出现中途辍学的情况,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及工作产生影响。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精准资助的制度育人,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一、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的育人有关概念界定
(一)精准资助
2013年11月出现精准扶贫理念,习近平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1]多年来,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精准扶贫理念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内心深处。精准扶贫是传统粗放扶贫模式的更新与升级,而且是针对扶贫对象积极开展精准管理及识别的新型治贫方式之一,甚至也是我国传统扶贫工作的创新。
精准扶贫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精准帮扶,这是切实开展精准帮扶工作的主要措施。在准确识别贫困群体后,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有效开展帮扶策略,而且将其落实到位。其二,精准识别,这是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通过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程序,正确识别出贫困群体,从而为开展精准扶持及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其三,精准管理,这是确保精准扶贫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就扶贫对象来讲,可以有针对性的使用精准动态管理措施,对扶贫工作绩效考核手段、考核方法及考核内容进行认真考核,以此保证精准扶贫工作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二)制度育人
制度内涵的丰富化是制度育人。无论哪个行业,其想要实现稳定发展,制度都是最重要的和最关键的。制度育人,简单来说,是指起点和归宿都是育人,全面贯穿制度。在查找文献资料以及实践中,都要了解制度的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规范作用、引导作用以及规范作用。通过综合分析以上各项作用的最终价值取向,应该将其归纳总结为育人作用,为人们的发展服务。本文将精准辅助和制度育人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得知资助机制的育人价值应该拥有奖励作用以及扶贫作用,所有作用的指向全部都是服务于学生个体。育人是制定精准资助制度的主要因素,且是最终的目的。将该制度所拥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人们服务,在最大限度上给人们建立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三)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
制度是高校精准资助的制度育人的载体,坚持精准化理念,全面做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重视精准化资助制度的社会,落实资助育人诉求。一般来说,高校精准资源制度包括“贷款、免税、奖励、资助”等方法,所有的资助方法都是适应高校学生发展需求制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可以安心上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任何资助制度都包含很多育人价值。在精准化自主化理念中资助育人价值更加显著,各种各样的资助机制确保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能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确保他们也可以进入学校学习知识。总的来说,精准资助制度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进一步发展智力的时机。[2]建立和健全奖学金机制,目的是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促进学生学习。就家庭经济较好的成绩优异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不缺这些奖学金,但是奖学金是对他们学习的肯定,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发奋努力,获得更多的奖学金。对于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奖学金不仅降低他们在经济方面的压力,而且鼓励他们奋发学习,尽最大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要针对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制定适合的资助方法,这也是实现其育人价值的有效渠道,是实现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关键资源。
二、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的理论基础
我国扶贫工程是指帮扶经济困难的家庭,大学生经济条件不好多数是由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因此,认真做好各项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缓解其沉重的经济压力,并且帮助学生取得更多的生产力,也可以降低扶贫工程的压力。加强对高校精准自主制度育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想研究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问题,必须要先研究其有关理论,以明确该课题指导思想。
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有着充足的思想作为强有力支撑,这就表示了其重要性。其蓝本是教育公平理论,分析其關键概念及与高校精准资助制度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更好的奠定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指导思想。
(一)制度育人理论
在该理论中制度是关键育人资源,其是进一步探究高校精准制度育人问题的关键理论支撑。通过从思政教学学基本范围,探讨制度育人理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管理,通过各项管理活动,实现育人目标。管理有效发挥作用,与相配套的制度保障存在密切的关联。管理和制度是不可分割的,否则就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将其顺利推行
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高校精准资助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精准化制度是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水平的基础和前提。[4]高校精准资助制度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之间的关联就类似于制度和管理之间的关联,二者互相渗透。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目的是运用完善的机制体系,保证资助对象的利益,在精神方面为学生带来帮助。
(二)立德树人理论
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是立德树立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第一次提出该理论,涉及到思政教育关于高校学生现实问题解决的观念。就思政教育学范畴来分析,行为和思想是起点范畴,二者之间互相联系。行为是检验思想的关键标准。人们思想的形成,往往与其经济基础是息息相关的,很多时候都是结合实际问题。探究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最终目的是为解决高校学生实际和思想相结合的问题,找到最佳的育人方式,从根本上实现立德育人目标。
三、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的必要性
(一)高校家庭经济条件差学生资助学生要求多元化
高校家庭经济条件差学生资助要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其是基于经济资源自主形式丰富、资质育人理念日益突出的语境。[5]其多样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受资助学生思想上要求多样化,思想整体较好,有些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误差;资助对象对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差学生尚未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认知,迫切需要高校采用某些有利因素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调节。
(二)高校精准资助适应资助工作体系的发展要求
高校精准资助的制度育人,主要是在原来资助制度基础上的更新,在精准资助理念下采用制度来培育人,更加适应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发展要求。[6]高校学生资助历史的主流发展趋势是建立精准资助制度。当前,高校明显存在学生资助工作难题。首先,资金资源不够,对实现资助全覆盖有约束。然后,家庭经济条件差学生认定工作存在较强的滞后性,对资助的公平性必定会产生重要影响。最后,现行资助制度存在的问题,不能精细化自主项目,制度内容不详细,导致大量的主观因素加入到政策实施人员中。[7]精准化资助实现精准化的资助资金使用,在最大限度上弥补粗放式资助模式的缺陷与不足。总的来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良好出路是制定高校精准资助制度,并且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四、结语
促进学生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方法是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对于高校而言,必须要充分发挥精准资助制度自身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即便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他们也要享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高校在发展中应该贯彻落实精准资助制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希媛.构建精准资助视角下的高校多元资助模式[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50-52.
[2]陈斌.精准资助视野下高校发展性资助模式探索[J].大庆社会科学,2018,(06):122-123.
[3]田方,上官万成,李墨音,等.精准扶贫視角下高校资助育人联动机制探析[J].农家参谋,2018,(22):195.
[4]李娟.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1):95-96.
[5]周宗师,程曦.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06):49-53.
[6]胡邦宁,张晓宇,付轲,等.构建高校精准资助耦合性育人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5-7.
[7]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