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路径研究

2019-06-08谭晓旭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民歌

【摘 要】 本文阐释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现实价值,分析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提出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路径构建:依托地方红色场馆,构建“立体化”现场教学模式;挖掘地方红色民歌,探索“民族性”情感教学方法;弘扬地方红色精神,融合“多样性”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 地方红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教学效果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艰苦奋斗历史进程的文化凝练,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和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努力推进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1]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现实价值

1、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案例发生的年代较久,空间较远,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存在较为久远的时间空间距离,难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多数高校附近都存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学生在入校后,长期生活在学校所在地,对学校所在的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切性。这些地方性红色资源与历史资源,在地理空间上拉近了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在文化传承上也能够是学生产生一种情感的亲切性,可以说地方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中的教学案例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将其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代入感与亲切感,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距离。

2、构成理论观点的内容支撑

《纲要》课程教学不仅仅是通过历史事件的讲述,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各类历史故事的过程,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历史,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活动。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理论的灌输无疑是缘木求鱼,必然难以达成。要使大学生理解历史规律,塑造正确历史观,必须掌握大量鲜活的历史教学资源。只有大量鲜活历史教学资源支撑的历史观点才能够说服人、才能教育人、才能够感动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既有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遗迹,又有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艺作品,更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革命人物。这些地方红色都能够成为 《纲要》课程的内容支撑 。

3、培养热爱家乡的爱国情感

地方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往往具有较强的具象性,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可能打破历史事件时间维度的局限性、空间距离的遥远感,使学生穿越在历史遗迹中,进入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切身感受历史、触摸历史,进一步拉近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真实性、直接性与具象性的学习体验感。基于地方红色资源的现场教学,显然要比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教育具有更为鲜明的教学效果。此外,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地方性的革命历史人物往往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地方的精英人物参与重大历史事件,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地方的英雄人物,成为家乡的骄傲。将地方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遗迹带入《纲要》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感,更有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乃至热爱民族、国家的爱国热情。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

1、地方红色民歌

民歌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人们表达情感、歌颂生活的载体。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歌在群众动员中的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改造与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红色民歌。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红军改编四川地方民间歌谣,传播革命真理、动员群众革命,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四川革命民歌。四川革命民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盼红军”主题民歌,如《放牛娃儿盼红军》《红军早早来》《尖尖山》等,二是“迎接红军”与“闹革命”主题民歌,如《红军进川来》《劝郎当红军》《我随红军闹革命》《革命要靠老百姓》等,三是“送红军”主题民歌,如《送情哥》《红军不久要歸来》等。四川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歌词运用四川方言,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斗争生活情景;曲调与当地的民间歌曲联系紧密……。”[2]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历史民歌也为《纲要》课程教学提供大量生动活波的教学素材。

2、地方红色场馆

红色纪念馆、博物馆是革命文化的集中载体,作为《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具有独具魅力的优势。红色场馆具有独特的环境元素、珍贵的历史文物,构成了直观性与临场感的教育场所,因而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与事实说服力。四川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抗日大后方,具有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较为著名的红色场馆由“建川博物馆聚落”、广安邓小平纪念馆、乐至陈毅纪念馆、仪陇朱德纪念馆、宜宾赵一曼纪念馆、华蓥游击队纪念馆、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这些红色纪念馆从历史阶段上涵盖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在类型上,既有革命人物纪念馆,又有革命战争纪念馆,既有综合性的博物馆,又有专题性的纪念馆。可以说四川的红色场馆数量多、类型全、质量高,为《纲要》课程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现场教学资源。

3、地方红色精神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阶段形成和凝练的精神文化遗产。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等。四川人民在革命与建设的不同时期,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精神,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学家在攻克原子弹、氢弹技术、艰苦创业的伟大征程中形成的“两弹精神”、在抗击512特大地震灾难、重建家园时期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红色精神深深镌刻在四川人的血脉中,成为激励四川人民不断奋勇前行的精神食粮。将“两弹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对提供课堂教学效果、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路径构建

1、依托地方红色场馆,构建“立体化”现场教学模式

红色场馆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深厚的革命文化,蕴含了革命、建设及改革时期的建设经验。以红色场馆中陈列的革命文物、讲解的革命故事、营造的环境氛围为载体,将红色场馆中的历史资源转换为《纲要》课程教学的鲜活内容,将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依托红色场馆进行《纲要》课程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方式,否则将可能使参观流于形式。基于红色场馆的《纲要》课程现场教学应当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现场教学准备。现场教学的前期准备涵盖两个关键内容。一是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红色场馆,在讲解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是可以选择“建川博物馆聚落”;二是做好红色场馆的背景梳理工作,如参观“朱德纪念馆”之前,应当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阅读,了解朱德同志生平;二、现场教学环节。这一环节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场馆的讲解应当准确生动,二是做好参观后的互动,邀请纪念馆的研究人员或讲解人员与学生进行座谈。三、要求学生做好参观后的个人感受的写作及反馈。

2、挖掘地方红色民歌,探索“民族性”情感教学方法

地方红色民歌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充满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地方特点的歌声能够引人入胜,将听众带入特定的氛围情境之中,直观的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气息与爱国主义的热情。以红色民歌为历史教学载体,将《纲要》课程教学与红色民歌结合起来,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动性融入,提高教学效果。将地方红色民歌融入《綱要》课程教学,应当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要依据课程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红色民歌,正确处理好内容与载体的关系,要避免将《纲要》课程上成音乐课。如在讲解“中国革命道路”时可以选择《革命要靠来百姓》作为教学导入,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创设的历史情境。二是要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红色民歌,并通过演唱民歌,拉近学生与革命历史事件的情感联系。

3、弘扬地方红色精神,融合“多样性”课堂教学内容

红色精神是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奋斗史的精神升华,将红色精神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既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512特大地震之后,领导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的凝练。四川作为“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四川人民是灾难的亲历者,也是家园的重建者,对在灾难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刻骨铭心。在《纲要》课程教学中,从历史的角度重读“抗震救灾”的伟大历程,重温“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读懂、铭记“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精神上获得深化。

【参考文献】

[1] 李伟民.论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0(9).

[2] 匡天齐.四川革命历史民歌简介[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5(04)34-38.

【作者简介】

谭晓旭(1991—)女,重庆巫溪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民歌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穿花衣 唱民歌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