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边缘化的缘由探究
2019-06-07刘芳
刘芳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兼具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从业人员。而工匠本身的特质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度切合,高职学生从而成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力军。然而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在现实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缘何会边缘化,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缺失缘由;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4-0174-02
从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工匠精神”。 3月29日,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又再次提到“工匠精神”。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由于工匠本身属于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一词,从古就有,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社会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比如做餐饮的厨师、画画的画匠、从事木工的木匠、打铁的铁匠、裁衣的裁缝,以及其他常见的石匠、泥水匠、染匠、油漆匠、银匠、铜匠等等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技能人员都可以称之为“工匠”。汉典中记载,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可称其为“工匠”。
“工匠精神”最早由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胜哲提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香奈儿首席鞋匠曾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匠人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向徒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精神的培养,需要从业者彼此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并且对产品注入自己极大的热情和诚意。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它是从业者在工作中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理念。
具体来说,匠人精神,源自对生活的极致追求。倾尽心力,只为做一件事,并且将它做好,对品质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工作充满热爱,做事不分心、意志力坚强,坚持不懈、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在精益求精中实现匠人的价值。
二、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一)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据某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创立时间超过200年的公司有5586家。其中,日本有 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在日本,有21000家以上的公司超过了100年的历史。不仅如此,在15家成立时间超过1000年的企业里,日本就拥有8家。这些历史悠久的企业之所以大多出现在这些国家,最重要的一项原因是他们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尤其是德国和日本通常被认为是富有工匠精神的国家,其核心就在于对品质精益求精的不懈坚持和追求。
反观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只追求眼前的短时利益,而忽视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培育,究其主要原因往往在于企业文化中缺乏工匠精神。即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无法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而这种标准、要求并非单纯依靠企业制度就能建立的,还需要员工严谨、认真,不懈不怠,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带到每一件产品中,赋予产品情感。要把品质当成生命。对于企业而言,工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生产技能,同时还必须要有可以传承的企业文化,企业要想做到长寿,必须要有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引领。而工匠精神无疑就是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关键。
(二)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的。依据此目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堅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建立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专业调整机制。同时还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的需求。
高职院校基于此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和企业保持高度一致。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希望高校毕业生除了具备上岗必需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众所周知,专业的技能知识可以通过后期的学习、培训等多方途径获得,而一种精神的成功培育,却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企业招聘员工的直接目的是赚取利润,所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高度重视对其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这样不仅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同时也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企业和高职院校都能获得良性的发展。
(三)高职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企业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兼具职业技能以及工匠精神的高校毕业生。那么,作为高职学生本人而言,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就能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具竞争力。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习得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培养职业精神;而良好职业精神的获得,也能使学生进一步夯实巩固其职业技能。这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三、 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缘由分析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偏重职业技能技术的教育,而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却逐渐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的理念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更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就业率和技能大赛的获奖名次,而對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质的培育却少之又少。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相关明确的制度标准,这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职业精神素养方面的教育过度缺失。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虽然有加入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内容,但是却过于形式化,没有从企业方真正进行调研,或者了解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材老化、实训内容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
此外,高职院校虽然注重校企合作,但是某些文科类专业却无法全面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很多高职院校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才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大一大二打基础的重要学年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课业的重要性,到实习时才发现企业要求和学校所学存在偏差,也因此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学生及学校的不满。
2. 教师缺乏行业经验,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中教师的学历学位及毕业院校,而大部分新入职的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在入职前并没有过多、甚至为零的行业相关经验。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也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较少关注教师的行业实践情况。虽然现在大部分教师学历较高,具备一定的教科研水平,但是却缺乏企业经验,不能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自身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就存在不足,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也就无法很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
3. 学生降低对自我的要求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定位多为“技能型人才”,对于专业素养的重视度不够,这也导致了学生对学业得过且过的心理,平时考试只要不挂科就可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认知有关,认为只要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再加上现在移动网络及各种新媒体的普及,学生获取各种娱乐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注意力极容易被各种充满噱头的娱乐新闻或者游戏吸引,反而对日后安身立命的专业及知识缺乏认同度,只满足于现状,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及发展没有过多的考虑,因而对“工匠精神”也没有深刻的理解。
对匠人精神最好的诠释是:摆脱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待工作不懈不怠、严谨和认真,赢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所得;也使人从工作的细节中,体会工作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否认有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束缚制约,但作为其精神的主要传承地——高职院校更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具备这种精神的重任。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了解其真谛,养成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
[3]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
[4]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
[5]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职教论坛,2016.
[6]吴启勇.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J].江苏高教,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