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9-06-07陈爱辉
陈爱辉
摘 要: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冲突的一种能力。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研究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社交沟通能力、社交控制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均有显著的影响,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0-0105-03
一、引言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能觉察他人情绪意向,有效地理解他人和善于同他人交际的能力。儿童则表现为善于体察他人的喜怒及心情,懂得自我控制情绪,能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善于与他人合作等。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他们身上有着自私、沟通能力差等表现。体育游戏作为游戏的一个分支,是根据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以适当的体育锻炼为辅助手段,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所形成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国内外对体育游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学术界对体育游戏与社会交往能力关系这一领域的系统性探索还比较欠缺,本文就这一问题侧重从实证上进行研究。
二、实验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湖南省娄底市第九小学一、三年级学生,随机抽取一年级、三年级各一个班为实验班,同年级各选一个班为对照班。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专著以及宽带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有关体育游戏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相关文献。
2.调查法
在实验期间,通过与实验班、对照班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家长的交谈调查,更多地了解体育游戏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3.观察法
通過直接观察了解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课上的表现,以及在班级教学和起居生活中的表现,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以便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实验结果,使结果更准确、更具有针对性。
4.实验研究法
采用预先设计好的体育游戏对实验组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干预研究。本研究采用双组前后侧实验设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细致分析,探讨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5.数理统计法
用SPSS19.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设计
(一)实验时间
整个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即2018年上学期。
(二)实验过程
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小学一、三年级中各随机抽取两个班,一年级、三年级各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把设计好的体育游戏在实验班作为热身或放松活动融入课堂中,而对照班则按往常的体育课模式正常上课。各年级实验班、对照班的体育课均由同一名教师担任,上课时间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时量相同。
(三)实验内容
设计的体育游戏分为三个类型:社交沟通能力方向,游戏名称:解手链、二人三足、对话“开火车”、传话(室内游戏);社交控制能力方向,游戏名称:齐心协力(三人木板鞋)、集体过障碍、动感颠鼓、你画我猜(室内游戏);社会认知能力方向,游戏名称:“松鼠”搬家、红绿灯、趣味拼图接力、张冠李戴(室内游戏)。
(四)实验测量
本研究采用双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的方法,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评估量表分实验前、实验后两个阶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从而论证确定变化因子与关系因子的严密逻辑关系。
(五)实验假设
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存在积极的影响,即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实验班小学生的沟通、控制、认知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实验结束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社会交往能力的同质性检验
本研究于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了社会交往能力评估量表测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和表2可知,一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沟通、控制、认知三个维度的 P 值分别为 0.302、1.000、0.843;三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这三个维度的 P 值分别为 0.875、0.922、0.917。其 P 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实验前一年级、三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没有差异,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二)实验后实验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本研究首先利用量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和后测,利用 SPSS19.0 数据处理软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一年级、三年级实验班实验前后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显示:实验班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游戏干预,在沟通、控制、认知三方面,一年级社交沟通能力 T 为-3.158,P=0.007<0.05;一年级社交控制能力 T 为-4.003,P=
0.002<0.05;一年级社会认知能力 T 为-3.381,P=
0.003<0.05。由此表明实验前后在这三个方面能力上均有显著差异。
表4显示:三年级社交沟通能力T为-5.236,P=0.000<
0.05;社交控制能力T为-3.643,P=0.003<0.05;社会认知能力T为-4.404,P=0.001<0.05。由此表明实验前后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上均有显著差异。
(三) 实验后对照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利用 SPSS19.0 数据处理软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一年级、三年级对照班实验前后社会交往能力各维度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如表5、表6所示。
表5显示:一年级对照班经过一学期的常规体育教学,社交沟通能力T为-1.138,P=0.192>0.05;社交控制能力T为-1.763,P=0.102>0.05;社会认知能力T为-1.471,P=0.166>0.05。由此表明实验前后在这三方面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6显示:三年级社交沟通能力T为-2.237,P=
0.675>0.05;社交控制能力T为-1.943,P=0.081>0.05;社会认知能力T为-1.474,P=0.165>0.05。由此表明实验前后在这三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四)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交往能力的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进行体育游戏干预的实验组和按照传统模式教学的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社会交往能力上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如表7、表8所示。
表7显示,一年级两组社交沟通能力T为2.258,P=0.017<0.05;社交控制能力T为2.373,P=0.028<0.05;社会认知能力T为3.901,P=0.001<0.05。由此表明实验前后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上均有显著差异。
表8显示:三年级两组社交沟通能力T为3.156,P=
0.006<0.05;社交控制能力T为2.873,P=0.023<0.05;社会认知能力T为3.381,P=0.008<0.05。由此表明实验前后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上均有显著差异。
根据表7和表8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班在进行过一学期的体育游戏干预后在社交沟通、控制、认知方面与对照班相比均有显著提高。
五、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班前后测相关数据,社交沟通能力、社交控制能力、社会认知能力 P≤0.01,说明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实验班后测与对照班后测的对比数据显示,三项能力p值均小于或等于0.01,说明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
儿童的社会化就是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交沟通类的体育游戏,能为儿童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交往环境,有利于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彼此间的合作技能与团队精神,同时提高遵守规则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交控制类的体育游戏为培养儿童在竞争中遵守规则、控制情绪的能力,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作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其社交控制能力。社会认知类游戏能发展儿童语言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更能促进儿童对走、跑、跳、踢等基本动作的认知与理解。
体育游戏实验班的学生分别在社交沟通、社交控制、社会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最终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游戏能提高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并能从多层面推动小学生的行为及心理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和体会体育游戏对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和价值,革新教育观念,并积极传播体育游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理念;在课堂上要建设良好的体育游戏交往环境,交往环境包括充满关爱的心理氛围环境和科学与安全并重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游戏情境中去。学校层面更要注重对体育游戏的研发与推广,实现体育游戏和教学的最优化结合,给学生提供相互了解、学习、合作的机会,通过游戏增进友谊、提高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陆高梅,徐红霞.以游戏为载体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14):159-160.
[2]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高等学校教材——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戴 丰.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7(3):63-65.
[4]Bunker.D.J.,Thorpe.R.D..A model for the teaching of games in secondary schools[J].Bulletin of Physical Education,1982,18(1):5-8.
[5]杨立亭,房 狄,李伟光.利用體育游戏促进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