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学生成长

2019-06-07叶建聪

教师·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育契机学生成长学生工作

叶建聪

摘 要:学生工作千头万绪,但是当一些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来临之际,如果能及时抓住并对学生实施教育,又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章拟从学生的处事教育、安全教育和班级凝聚力教育三方面谈谈如何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学生工作;教育契机;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0-0009-02

可以说,教育就是选择时机的艺术。美国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启蒙教师安妮·沙莉文就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孩子,最终缔造了一个美国历史上的奇迹,成为再塑海伦·凯勒生命的人。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当王友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时,陶行知抓住教育契机,分别以一块糖果为奖赏对他进行了三次激励式的教育,巧妙地让该生明辨了是非[1]。

教育契机,是指教育者在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来临之际,及时抓住,并对学生实施教育。对班主任而言,教育契机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就能使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磨炼和提高,从而使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将从学生的做人处事教育、安全教育和班级凝聚力三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抓住契机教育学生的成功体验。

一、以学生犯错为契机,引导学生用理智指导行动

学校教育说到底是正面教育为主,但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正面的宣传教育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指引到正确的方向,校园中出现的学生问题本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范疇。对于这种谁也不愿意接手的教育内容,简单粗暴、草率了事往往只会让犯错的学生受到第二次的伤害。我觉得,既然我们都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么学生犯错是正常的;既然学生犯的错已经成为事实,那么,让他避免再次犯错就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所以,我特别珍惜每次学生把小辫子递到我手中的机会,因为,这是一个深入了解学生的好契机,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好契机——不光是对犯错的个体,有时也可以对其他那些贼溜溜的不安分的眼睛。我相信,教育就是要让人学会理智,而学会用理智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应该是学生们最应该具备的能力!

案例一:我班的小蔡同学,为人热情、冲动,为帮其表哥与一高一年级学生打架,事后该高一年级学生纠集同伙要来报复,小蔡也因此与本班的陈同学私下去找他们理论。尽管双方没有造成什么重大伤害,但对方为逃避责任,假装自己受内伤,强烈要求住院观察,小蔡同学也因此要支付医药费。双方家长僵持不下,最后由派出所出面调解。

初次得知事情的经过后,我马上找到小蔡同学,静心听其诉说,耐心教育引导。表面上是风平浪静了,打架事件却仍在暗中进行。当我再次找到他时,派出所已介入其中,小蔡同学也为他的冲动付出代价。“错误虽已造成,但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纠纷的契机”,想到这儿,我又找到了他。我并没有如他想象中的因为他的“失信”而怒火中烧,而是诚恳地和他促膝长谈,理性地帮他分析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利弊得失。我先对他的这种过激行为表示理解,因为弱小的表哥遭受欺负,表弟理应“仗义相助”,同时也让他明白教师不是要保护“坏人”,而是教他如何“正当防卫”,他这样做,充其量只是一介草莽,既不能替表哥讨回公道,也违反了校规校纪,还让肇事者逍遥法外 ,最初的受害者变成了最后的责任者。小蔡同学留下了后悔的泪水,我相信今后他再与人发生矛盾时,一定不会像这次这样鲁莽冲动了。

这件事情由于全班同学都知道,于是我以这次打架为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思想教育。首先公布打架成本,打架直接成本=学校的批评+负担几十至上千元赔款+家长的批评;打架附加成本=心情沮丧、低落、郁闷+名誉形象受损+家人朋友担心;事情严重的还要司法机关介入,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然后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冲动的性格特点,在班级开展了“当受到别人攻击时”“如何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冲突”等主题班会,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班级的学生几乎都能认识到打架是最愚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打赢了要赔钱,打输了更要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

案例二:年级举行篮球比赛时,各班因把比分看得太重而发生了不愉快的事,事情越搞越大,最后造成年级打群架。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我马上着手调查本班的罪魁祸首,并不依不饶,课上课下都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和引导,该事件总算平息。表面的风平浪静,并不能代表学生口服心服,如何才能让学生彻底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事情的严重性,认识到他们的班主任不是胆小鬼,而是因为爱这个班,爱这些学生,才不想他们发生任何意外呢?虽然这次打架事件涉及班上很多学生,但我还是想逐一进行家访,因为这是一次增进师生感情的良好契机,我相信我的诚意他们一定能感受到,他们也因此会支持配合我的工作。正如我所料,这次家访我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教育,班级学生打架事件减少了,学生遇到类似的事情都能先冷静思考或者找教师处理,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看到这个变化,我觉得其实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如何让学生变“错误”为“教训”,变“犯错”为“经历”,并从中学到一些对人格养成和品质养成真正有用的东西。这个转化的过程学生们可能会忽略,但我们决不能忽视,因为,那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

二、 以校内外重大事件为契机,及时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一直是让教师和家长们忧心的一个教育问题,空洞的理论说教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更不能让他们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因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每年均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死亡,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作为班主任,应多渠道、多角度获得外界信息,并及时宣传,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旦有可供利用的教育材料,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教师就应搜集、筛选、整理,及时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以获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例如,当汶川地震的惨剧发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灾区的有关情况,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品质;及时宣传地震的有关知识,教会学生当灾难来临时如何逃生,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契机。得知某校一初三学生因运动过于激烈导致猝死时,教育学生如何防止运动事故的发生以及在事故发生时如何准确拨打“120”,这是一个契机。得知同安某中学两位初一学生溺水身亡,教育学生不能不经家长同意就到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游泳、钓鱼,游泳要到正规的游泳池才行,这也是一个契机。听到某两所学校的学生因矛盾纠纷,打群架致使某校一位初一学生身亡时,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冷静处理,及时汇报教师和家长,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打架方式,否则会触犯法律,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也是一个契机。经过多次的教育,特别是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很多学生纷纷认识到冲动是魔鬼,表示今后愿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同学间的纠纷。思想决定行动,当学生有了这种安全意识后,他们自然会谨慎行事。

当然,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应时时抓、反复抓,我们不应只在事情发生时才做动员、宣传,而应在原来教育的基础上,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在血的事实面前更警醒。

三、以各项活动为契机,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活动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集体的自身力量就是班级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就会陶冶每个学生的思想、作风、品行,带动班级每个成员前进。有了这种思想做指导,我就经常利用班会,精心组织必要的活动[2],如“趣味故事会”“朗读大赛”“演讲比赛”“相声小品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展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班级活动就像是催化剂,让学生活泼向上,让他们充满活力与朝气,摆脱学习沉重的束缚,享受快乐,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所在的集体是幸福的集体、团结的集体、温暖的集体。另外这些活动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舞台,提供了赛场,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在活动中,他们的参与意识、主人公意识得到了加强,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在平日的教学中,除了班级活动,我还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对学生不失时机地开展相关教育。记得一次年级跳绳比赛,赛前参赛学生都在紧锣密鼓地练习,没参赛的也心甘情愿地为队员鞍前马后,任劳任怨。为了集体,他们贡献了自己的每一分光、每一分热。这样的集体荣誉感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正感欣慰之余,我发现我班的小黄同学每次都在操场溜达,百无聊赖地东张西望。一天,我把他叫过来问, “我又不会跳,他们就多代劳了。”他的回答让我一惊,我诧异:“这个孩子,怎么会这样呢?”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我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点燃他的热情,培养其集体荣誉感。“你知道吗?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位同学就像这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我们都是集体的主人。因此,班级的事就是我们大家的事,每一个人都应热心参与,全心投入。”我觉得应该先培养他的主人翁意识。我接着说:“想想看,如果你的兄弟姐妹获得了荣誉,你高兴吗?”“高兴。”“那你把班上的同学看作兄弟姐妹,他们取得了成绩,为咱们这个大家庭争了光,你难道不高兴吗?”他沉默。我再进行教育:“比赛时,有的同学虽然没能参加,不能驰骋赛场,可他们积极为参赛同学服务,为他们拿衣服,递水,为他们呐喊、助威!当他们成功的时候,为他们而高兴;当他们失败的时候,和他们一起伤心。比赛的成功离不开这些后勤同学的鼎力相助。老师希望咱们班的每一个孩子也能这样——为集体的成绩、进步而欢欣,为集体的困难、挫折而焦虑,感觉到集体的一切与自己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集体生活的大环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看似平凡的小问题。但是正是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小事,往往蕴藏着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育人素材和机会。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时机,并且利用这些时机,把这些生活中最真实、最感人的现实素材变成最能激发心灵力量的生动的案例,学生必定会受到激励,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參考文献:

[1]王德江,姚锡清.也谈“犯错误效应”[J].现代教育,2011(Z2):65.

[2]陈丽芳.依托学生自主管理,构建优秀班集体的实践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2014(2):15-16.

猜你喜欢

教育契机学生成长学生工作
抓住“小事”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抓住教育契机 培养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