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效率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
2019-06-07金达
金达
内容摘要: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流通产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流通效率对产业结构优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市场绩效、企业绩效、单位绩效三个维度12个指标构建了流通效率指标体系,并测算了我国2007-2016年30个省市的流通效率,在区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流通效率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通效率的提升会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同时流通效率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
关键词:流通效率 产业结构 因子分析 空间杜宾模型
引言
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实现新常态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实现转型的必经之路。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万亿元,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流通产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也是市场有效资源配置的枢纽,更是创新型战略支柱产业。宋则等(2012)认为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通过测算增加值和利税来研究其直接经济贡献;但流通产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其产业关联度强,在降低社会成本、吸纳就业方面的间接贡献也不容忽视。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流通也会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流通产业自身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其发展会使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流通产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连接桥梁,还会通过提升市场效率等方式间接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范秋霞(2015)通过研究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流通效率是衡量流通业整体运行绩效的重要指标,当前流通效率低是制约我国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会削弱流通产业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国经济调结构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升流通效率对于扩大内需和产业结构优化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献综述
关于流通业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当前研究主要分为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研究流通业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车久菊 (2016)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说明了流通业发展规模、劳动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促进作用。另一个角度是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通过影响市场运营效率、促进消费升级等因素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张得银 (2015)通过研究发现影響的路径包括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带动相关联的产业共同发展,工业与服务业实现了规模扩张,使得产业结构高级化。
通过对于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了三点可以进一步探讨的内容:第一,研究的视角上多是从流通产业的整体发展规模出发,使用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利税收入这些指标,无法全面地反映流通业的发展和作用,尤其无法反映流通业连接生产消费的桥梁作用;第二,产业结构优化既包括高级化,也包括合理化,而以往的研究未涉及流通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对流通产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研究不够充分;第三,产业结构在区域内具有空间相关性,在区域经济高度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忽视产业结构的空间相关性将使得产业结构的研究出现偏差。故本文从流通效率的视角,在区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流通效率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
研究假设
(一)流通效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
流通效率是衡量流通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流通效率提升意味着流通企业周转速度加快、盈利能力增强、管理方式优化,而这些必然会使得产业规模扩大,利润率的提升又会带来更多企业的进入,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使得流通产业增加值提升。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流通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9.8%提升到了2016年的11.4%,带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验证了上文的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假设1:提升流通效率可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二)流通效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
流通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流通效率的提升意味着消费信息的传递更加有效,会使得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生产、加工、运输、终端销售各个环节的协调性更高,前期不合理的投资能够及时切换到蓝海领域,使得区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避免了盲目跟风和过度竞争。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使得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更加合理。
假设2:提升流通效率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流通效率因子分析
流通效率指标选取。现有研究对流通效率的定义可分为不同角度。从商品流通成本的角度,洪涛(2012)将流通效率定义为流通商品的总成本占总流通值的比率,宋则等(2010)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认为流通效率反映了产业整体的运行绩效。对于流通效率概念界定的不同也反应到测度方法上,测度方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使用DEA投入产出模型,王晓东和王诗桪(2016)通过拓展的两阶段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的商品流通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类是使用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方法,郭守亭和俞彤晖(2013)选取市场、企业、资本、人员4个层面15个指标测度了流通效率。DEA投入产出方法更偏向对投入成本的测度,无法涵盖时间成本和隐性成本,而因子分析法则更加全面的衡量流通效率,综合来看,流通效率应是全面反映流通行业、流通企业、商品运行效率的综合指标,所以研究中定义流通效率是衡量流通产业整体运行绩效和生产消费链接效率的指标,选取市场绩效、企业绩效、单位绩效三个维度共12个指标对我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2007-2016年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指标的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因子模型的适用性分析。本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对面板数据因子分析的方法借鉴王培(2009)的研究方法,对面板数据取年度均值后进行分析。通过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对数据进行适应性检验,KMO值为0.72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41.233,拒绝变量之间独立性的原假设,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表2列出了因子分析基础指标变量总方差的解释情况,选用三个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因子1的特征根值为7.037,方差贡献率为58.641%;因子2的特征根值为1.531,方差贡献率为12.757%;因子3的特征根值为1.216,方差贡献率为10.133%。三个因子解释了基础指标变量总方差的81.531%。因子正交旋转处理后,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差距缩小,三个公共因子整体对原变量的解释力较强。运用所提取的3个因子的旋转后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计算得,因子1的权重为0. 592,因子2的权重为0.271,因子3的权重为0.137。流通效率公式为:流通效率=0. 592因子1+0.271因子2+0.137因子3。
从表3中流通效率计算结果来看,全国整体上流通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分区域对比来看,东部地区流通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经济水平发展较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流通网点布局合理,整体流通成本低,流通效率最高;中部地区地处平原,人口分布较为集中城镇化率较高,且多为工业较发达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流通效率次之;西部地区面积大人口分布分散,山地较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流通成本相对东部和中部地区高,物流周期更长,流通效率最低。
(二)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
空间相关性。Anselin(1988)提出,忽视区域的空间相关性会导致模型设定的偏误。检验数据的空间相关性,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构建恰当的空间权重矩阵计算莫兰指数,莫兰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I≤1,全局莫兰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S0=1/n∑ni=1(Zi-Z),Zi是i省市的就业,n是省市数量,W为空间权重矩阵,常用的空间权重矩阵包括0-1相邻矩阵、地理矩阵和经济矩阵。关于空间权重矩阵W 的设定,借鉴林光平(2005)的空间矩阵设定方法,W1为0-1相邻矩阵,W2地理矩阵,W3为经济矩阵。
W1矩阵中,wij或取0或取1,当两个省市相邻时为1,不相邻取0。W2矩阵中,wij=dij,dij为两个省市的欧氏距离,W3=W1E,E是经济差距矩阵,,Eij是两省市人均gdp差值绝对值的倒数。0-1矩阵只考虑了地理上的相邻关系,未考虑区域内部的位置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符合中国产业结构分布的现实情况,区域间的产业布局通常既会考虑地理距离也会考虑经济发展情况,所以应选用经济权重矩阵。
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莫兰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了产业结构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区域间的产业布局相互协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会受到周边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为距离发达省份较近的地区产业结构更加高级,三次产业结构也更加合理。
模型构建。根据本文对于空间模型的检验结果,空间误差模型更适合样本数据,且空间杜宾模型不可以简化为空间误差模型,所以本文选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实际情况,控制变量选取科技投入强度、劳动力结构、城市化率、外商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工资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模型设定如式(2)所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模型设定如式(3)所示: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is代表产业结构高级化,isr代表产业结构合理化,ce代表流通效率。ti代表科技投入强度,ls代表劳动力结构,ur代表城市化率,fa代表固定资产投资,fdi代表外商投资,ε为随机扰动项。
控制变量:劳动力结构衡量的是区域内劳动力整体学历水平,更多高学历的劳动者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学研究、软件、金融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部分产业因缺少人才发展受到制约,提升学历水平将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化率是衡量城市生活人口比例的指标,更高的城镇化率意味着人口的分布越集中,对于服务和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越高,会带动相关第三产业发展进而使得产业结构高级化,然而城镇化过度会使得从业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而进城的劳动力无法适应高级产业的人才需求会使得资源利用不充分;科技投入是衡量研发强度的指标,一方面,科技投入会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Hori等(2015)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也会重构生产中的劳动分工,传统产业的科技与研发需求会带动研发、数据、计算机软件等产业会相应发展,进而使得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产业发展中创新不足,增加科研投入将促进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会带来产业规模扩张,伴随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会加速第三产业发展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外商投资,我國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大多集中在外包加工,经济发达地区制造业的投资过多反而会减少新兴产业的发展机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具体变量的指标选取和计算公式如表5所示,描述性统计如表6所示。
全国整体分析。如表7所示,方程(1)和(3)为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的结果,方程(2)和方程(4)为使用极大似然估计对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的结果,方程(1)和(2)研究的是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关系,方程(3)和(4)研究的是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的关系。最小二乘估计由于不能解决模型内生性,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的问题,与之相比,运用极大似然估计空间模型的参数能够克服变量内生性问题,应选用极大似然估计对模型进行回归。rho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模型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计量模型的结果是稳健的。
方程(2)结果显示,提升流通效率可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流通效率提升1%,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提升0.229%,验证了假设1。这是因为流通效率提升会促进流通产业的扩张,而流通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流通产业关联性强,流通效率的提升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提升地区经商环境,降低商品的成本,进而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流通效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会存在部分共享,连锁品牌也会在周边地区扩张,带动了邻近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也显示了流通的公益性。
方程(4)结果显示,提升流通效率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流通效率提升1%,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提升0.528%,验证了假设2。这是因为流通效率提升使得流通产业扩张,由于三次产业的就业贡献度不同,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使得就业在产业间的分配更加合理;流通产业关联性极强,提升了产业间的协调程度。流通产业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更大,说明了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桥梁,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和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流通效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了邻近地区流通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全国流通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流通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流通效率的提升会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同时流通效率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提升流通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首先,促进连锁经营和流通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其次,提升流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运用大数据管理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最后,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流通网点布局,降低流通费用与时间成本。
参考文献:
1.宋则,常东亮,王水平,王雪峰,丁宁.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问题前沿报告[J].商业时代,2012(15)
2.范秋霞.商贸流通业对我国空间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3.车久菊.流通业发展规模、要素投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例[J].流通经济研究,2016(11)
4.张得银.流通驱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机理—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12)
5.洪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路径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2(12)
6.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7.王晓东,王诗.中国商品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测度—基于非线性流程的DEA模型改进[J].财贸经济,2016(5)
8.郭守亭,俞彤晖.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演进趋势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3(11)
9.王培,王焱鑫,崔巍.面板數据的因子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6)
10.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M]. Springer Netherlands,1988
11.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J].经济学(季刊),2005(1)
12.Hori T,Ikefuji M,Mino K. Conformism and Structural Change[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1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