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2019-06-07何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出路困境

何帅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及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加强对其的保护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文化生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越发严峻。很多口头传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一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资料也流向国外。为此,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采取科学的策略,提高保护水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困境;出路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信息互联网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和应用。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便于完成对非遗的记录、保存、展示与传播,便于相关人员对非遗资源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现今,我国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处于初级阶段,保护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整体保护效果有待提高。針对当前非遗保护面临的各类困境,我们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技术研究,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保护力度和资金投入,以实现非遗档案的有效保护。

1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主要优势

非遗档案保护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结合不同内容,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数字化保护非遗档案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开展相关保护工作,属于技术发展带动下的全新保护方法,是对传统口手相传保护模式的有效补充,在保护非物质和非实物文化遗产中优势显著。

1.1 及时进行保护

受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逐渐消失。一部分非遗项目面临着没有传承者的困境,为避免失传,需要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保护方案。利用数字化的保护技术能够客观和多角度地记录、保存非遗项目的文化基本形态,便于随时查看和研究。相关部门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失传的非遗项目随时进行恢复,避免非遗档案失传的遗憾[1]。

1.2 保护方式多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内容众多,包括民俗、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竞技、医药、杂技、美术等。传承的过程具有动态化的特点,传承方式复杂多样。采用数字保护技术,能够在不影响文化生态的情况下保护不同形式的非遗档案。通过虚拟、录像等模式解决单一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改善保护效果。进行非遗保护的重要目的是文化交流和广泛传播。数字化的保护方式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通过多媒体出版物、虚拟博物馆、动画、互联网等不同形式,能够增加非遗档案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字化的人机互动以及趣味性的特点,能够增强非遗项目影响力,拓宽传播影响范围。另外,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非遗档案保护能够使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避免非遗保护工作出现死角[2]。

2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知识产权风险

数字化的非遗档案保护属于非遗保护的全新模式。其能促进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水平和效率的提升,促进非遗的传播和继承。但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非遗档案应用数字化保护技术,会对其知识产权保护产生一定的冲击,传统的非遗知识产权不复存在。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利用数字化的模式录入非遗档案的相关内容,不符合保护非遗档案的初衷和定位[3]。部分地区利用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模式,对非遗内容过度开发,保护工作的功利性质过强,影响了数字化模式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2.2 技术风险

利用数字化保护模式对非遗档案进行采集和录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保证信息的绝对正确。因为技术风险以及操作人员失误等因素,将会导致信息采集的不完整和出现错误等情况的发生。另外,不同非遗档案的数据采集录入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数据之间缺少兼容性,这导致非遗档案资源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公众无法利用互联网对非遗内容进行完整的访问。且数字化技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而计算机软件以及网络系统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需要购买新的软件与重录档案,导致非遗档案保护周期不稳定,保护成本过高,影响非遗档案保护的效果[4]。

3 数字化非遗档案保护的应用领域

3.1 数据库管理

利用数据库相关技术,对非遗档案进行存储、管理、资源集成、内容检索、信息复制、版权保护等,属于数据库管理的主要内容。非遗档案涉及数据资源众多,通过高质量的数据库管理,能够显著提高管理效率。目前非遗档案普查管理软件已经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5]。

3.2 数字存储和采集

非遗档案的数字化存储与采集主要是利用数码相机、录音笔、扫描仪等设备,对非遗档案的音频、视频、文本、图像等内容进行保存。这种保护方法操作简单,保护和传播效果好,能够对非遗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是进行数据库管理的基础。

3.3 数字出版和娱乐

利用数字存储、多媒体、传输等数字化技术,通过编码的模式实现非遗的大众化传播。目前非遗的数字出版模式主要包括网站和多媒体出版物,二者在趣味性、交互体验、视觉冲击等方面优势显著。但受到市场、版权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数字娱乐指以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基于数字技术的娱乐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促进人们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且数字娱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因此,社会各界都对其广泛关注[6]。

4 非遗档案数字保护的出路

4.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存在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我国非遗保护法律明确规定,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录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数据保密处理,防止保密信息泄露。非遗档案保护单位以及传承人需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防止保密信息的扩散以及泄露,确保非遗档案得到有效保护。在进行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非遗档案的真实性以及原生态性,避免对传统文化的分解破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适度创新,扩大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4.2 加强技术研究

应用数字化进行非遗档案保护,需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非遗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提炼非遗档案中值得传承和不断坚守的文化元素,包括时代特征、图形符号、色彩特点、典型图案等,结合非遗档案的特点,加强技术研究,建立快速高效的检索模式,提高使用效率,使非遗档案內容的查找与使用更加便捷。另外,在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采集标准,保证信息录入的准确和完整,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化保护系统[7]。

5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受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形势越发严峻,国家的发展进步受到严重阻碍。为此相关机构应当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积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法律制度,全面提高非遗的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妍,张婕.基于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下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研究[J].包装工程,2019(4):192-196.

[2]李建新.“产业转型”助推“事业繁荣”——敦煌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发展,2019(2):22-23.

[3]马涛.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互补关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宁波骨木镶嵌工艺为例[C]//常州博物馆.传承与创新——地方性博物馆变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72-78.

[4]唐晓敏,郭云仲,代湘云,等.基于VR技术下的少数民族节日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3-76.

[5]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以湖州市为例[J].浙江档案,2019(1):26-27.

[6]樊枫.非遗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标准引入策略[C]//中国标准化协会.第十五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8:274-279.

[7]支果,冯宇阳.盐都自贡彩灯“非遗”主体及其权利探究[C]//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盐文化(第十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64-69.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出路困境
跟踪导练(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