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工作面复合顶板切顶卸压参数研究
2019-06-06史建富
史建富
(西山煤电集团斜沟矿,山西 兴县 033600)
煤矿掘进过程中,顶板的离层、片帮、底板的鼓起等为比较常见的矿压显现现象。孤岛工作面回采时,顶板及围岩由于受两侧采空区影响破碎现象更突出,导致围岩自身的承载力下降,支护工作难度和风险都比较大。应对这种情况,通常采用加大、加密锚杆与锚索的方式对围岩进行加固,但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压传动现象,且后期维护费用较高。采用切顶卸压技术,可切断孤岛工作面顶板与相邻采空区顶板的动压传动,从而减小工作面两侧采空区动压对孤岛工作面的影响,维持孤岛工作面围岩及顶板的安全。
1 工程背景
西山煤电集团斜沟煤矿10203孤岛工作面沿走向布置,东部为北辅运、北回风大巷,南部为二盘区集中胶辅运大巷,西部为10202回采工作面(已回采),北部为10305胶辅运顺槽(已形成)。工作面走向长200m,倾斜长1632m,煤层平均厚度为4.8m,倾角4°50′。该煤层基本顶为厚度5.70~7.30m的粗、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直接顶为厚度0.15~4.80m的泥岩夹煤线、炭质泥岩夹煤线,泥岩裂隙发育,砂泥质胶结,易冒落;直接底为厚度3.00~7.50m的泥岩,深灰色,疏松,易碎,易风化。10303工作面矿压显现大于以往的综采工作面,容易造成主回撤支架压死等安全风险,故必须通过切顶卸压的方式减小或者消除矿压显现现象,防止主回撤支架压死事故的发生。
2 切顶卸压技术参数研究
煤矿通常用预裂爆破方法实现切顶卸压。通过爆破方法实现在回采巷道沿采空区处顶板切一条缝,回采完成后,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回采巷道顶板会在切缝处断开,形成一个面,回采巷道与采空区的动力传动就会消失,孤岛工作面顶板不会受采空区动压影响。如何控制切缝的位置以及切顶厚度成为切顶卸压技术的关键。采用爆破方法进行切顶卸压时,应控制好预裂切顶高度、预裂切顶角度以及预裂切顶时炮眼间距。
2.1 数值模型建立
根据该矿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实际采煤方法,建立FLAC3D三维数值模拟模型,模型尺寸为100m×50m×50m,共划分671600个单元,73124个节点。上覆岩层的自重通过施加固定荷载模拟,底部为固定边界,上部为应力边界。煤岩层的力学特性参数见表1。
表1 煤岩层力学特性表
2.2 模拟方案及结果分析
2.2.1 预裂切顶高度
方案一:对最佳切顶高度进行模拟,将切顶角度设置为固定值0°,根据工作面煤层顶板厚度,预裂切顶的高度分别设置为2m、5m以及10m。不同切顶高度下巷道应力分布变化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切顶高度下巷道应力分布
由图1可看出:预裂切顶高度为2m时,巷道周围应力集中现象还比较明显,且应力集中的影响范围较大,峰值也较大,切顶高度5m和10m时应力集中现象消除很大,且应力集中的影响范围逐渐缩小,峰值也较切顶高度为2m时下降很多。由此可见,切顶高度为2m时卸压效果不明显,高度为5m和10m时有明显的切顶卸压效果。由图1(c)还可看出,在切顶区域存在比较大的面积应力值为正,分析原因,由于切顶受采高的影响,形成切缝后,端部变为自由端,自由端过早与底板接触,自由端与底板形成反作用力,影响切顶卸压的效果。综上所述,切顶高度为5m时切顶卸压效果最佳。
2.2.2 预裂切顶角度
预裂切顶时,顶板并不会马上完全从切缝处断裂,它们之间仍然存在应力传递现象,选择合理的预裂切顶角度,可优化预裂切顶的效果。
方案二:将切顶高度设置为固定值5m,切顶角度设置为10°和20°,不同切顶角度下应力场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切顶角度下巷道应力分布
由图2可看出,切顶角度为10°时巷道周围存在比较大区域的应力集中,当切顶角度增大到20°时,应力集中现象得到明显减弱,且应力集中区域远离顺槽,说明切顶角度为20°时孤岛工作面与相邻巷道的动力传动得到有效切断,切顶效果好。
3 工程实验效果分析
10203孤岛工作面正常推进过程中,巷道支护采用恒阻大变形锚索对巷道进行超前加固,锚索长度为10m,排距1m,对巷道顶板进行有效支护的同时,可增大孔内裂隙率,改良切顶卸压效果。该工作面切顶卸压结合之前的爆破参数和数值模拟结果,炮眼沿采空区侧巷道边450mm沿走向布置一排,炮眼间距取600mm,深度5m,切顶角度为20°。
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对开采过程中锚索受到的拉应力进行监测,得到锚杆拉应力随开采进尺的变化曲线图,如图3所示。
图3 锚杆拉应力随推进距离变化图
由图3可知:工作面推进后10m锚索拉应力达到峰值,随着工作面继续推进,拉应力迅速降低,再推进20m后,锚索拉应力达到最低值,之后趋于稳定,说明在第30d左右,切顶卸压完成,且效果明显。
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可实现岩层内部动力传动的渐变,直至被消除,保证切顶卸压技术得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