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究
2019-06-06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王艾嘉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王艾嘉
自从加入WTO以来,中国在全球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中国国际贸易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促进都意义重大。同时,社会对国际化人才与需求也在逐步增加,综合国际贸易人才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实务经验。
后危机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演化升级。美国单方面挑起此轮贸易摩擦,中国对此采取反制措施,目前中美已经进行近两轮的贸易对抗。在贸易环境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口贸易现状陷入困境,每年我国因单证、标签等不符合国际标准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美元。为了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于2011年共同实施《国际贸易标准化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努力培养高级国际贸易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和企业主管国际贸易高级管理人员。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是相对应的,国际贸易教学和人才培养应结合新要求去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
另外,根据历年麦可思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列为“黄牌”本科专业,黄牌专业是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率高,综合就业率低,工资和就业满意度低的专业。2013—2018年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被列入专业预警行列,说明本专业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特点相继作出调整与改革,如表1所示。
表1 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黄牌”本科专业
然而,现阶段应届生仍旧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带来贸易萎缩的问题,大量外贸企业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裁员或暂停招聘。因此,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需思考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解决校企供需脱节问题,跟上社会发展需求。
1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以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相关能力,能在外经贸管理部门、外贸公司、“三资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工作等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然而,高校在实践时易异化成“理论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型人才是属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与主要社会需求相匹配,培养出能够在对外贸易领域的各大企业、单位从事相关国际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应具备熟练的业务能力。现阶段普通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普遍重视理论课程,实务类课程偏少,重视知识灌输,轻视能力培养。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货币银行学等理论课程占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的大部分,而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外贸英语函电等实务课程偏少,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业务中,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另外,由于一些高校的资金配套、软件设施、实验室、师资队伍等限制,普通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国际贸易实务软件配套等无法与课程建设对接,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这进一步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业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训练与提高。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普遍较为缺乏。“双师型”教师强调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然而大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学术派,真正从事过外贸行业,具有充足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少。因此这也是导致高校教学重视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教学的原因之一,缺乏实务操作能力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情况。
2 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1 较强的实务能力
实务能力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能力的核心,是具备贸易纠纷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的前提。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只有掌握扎实的实务能力才能在求职市场上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效应将人才培养重心放在国际贸易实务能力的培养上。
2.2 应对贸易摩擦及贸易纠纷的能力
后危机时代中国与各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其中以中美贸易摩擦形式最为多样且频繁,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给中国外贸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国。中国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外贸企业应提高自身应对及处理贸易摩擦与纠纷的能力,这需要大量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规则和法律的框架内贸易,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贸易争端。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促使贸易摩擦常态化,即便外贸企业谨慎进行对外贸易活动也无法避免遇到贸易争端。发生争端时,国际贸易人才应能熟练使用相应规则争取自身合理权益,最大化降低贸易损失。
2.3 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面对频发的贸易摩擦,外贸企业应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管控能力。在与外国客户商谈时,注意调查清楚对方公司资信情况,掌握相关国家法律政策,将风险防范于未然。同时应考虑汇率变动对交易造成的影响,尽可能规避汇率风险。在履约过程中应办理相关保险,减小交易风险。总之,在贸易摩擦频发的今天,政策风险、汇率风险、履约风险加大,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时刻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减小我国外贸企业的损失。
3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建议
在当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本文总结了国际贸易专业传统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新要求,本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3.1 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应当结合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从而使学生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脉络。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平衡,增设实务类课程。除了常规的经济学原理、中级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理论课程外,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报检与报关实务、单证与函电、国际结算、国际物流实务等实务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学习精力也有限,应把内容重复的课程合并,为实操类课程的开设节约更多课时。
除了平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改革还应拓宽课程领域,做到不仅有深度,还要有宽度。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增设商务英语课程,提升学生自信,也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英语对话能力;增设国际商务谈判课程,通过模拟实操,掌握商务谈判技巧,训练学生提前适应商务谈判环节;增设国际贸易前沿课程,关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热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把握最前沿动态。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扩大并加强师资队伍是实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只有精良的师资队伍才能更高效培育出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招聘时应注重教师的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合理课程设置下,高校更应加大招聘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建立起一支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才能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奠定基础。高校还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后期培训,鼓励教师多参加校内外讲座培训,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前沿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同时,各高校应引进海内外知名专家进高校开展讲座活动,邀请企业优秀从业人员或管理人员分享经验,为课堂教学作案例教学。同时派遣本校教师到各企业走访学习,参与国际贸易实务的具体运作,体验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操作流程,以此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技能,并且保持教师对行业的敏感度,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更符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3 以赛促学
以赛促学是近年来本人所在学校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尝试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提升实操技能与教学效果,同时比赛所获战绩也使学校声名远播。实现以赛促学首先应建设学校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 队,并引入往届参赛的优秀学生参与指导。参与竞赛还需提供设备齐全的比赛场地以及软件设备配套,因此需要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同时开设与学科比赛相关的实验课程。最后可依据学生的获奖情况给予相关精神或物质奖励,即达到了实践目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3.4 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校企合作,能够促使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能够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学校加大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实习基地建设,并且选拔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实习基地中实训,通过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前适应社会环境,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创新尝试,更有利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满足我国外贸企业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需要,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