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研究的可视化分析①
2019-06-06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潘梦来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潘梦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语言服务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和基础支撑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语言服务产业经历了发展萌芽、初具规模、稳定发展、繁荣上升几个阶段之后(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18)进入了长足发展期(姚亚芝,司显柱,2016)。据《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统计,2017年中国语言服务企业产值为359.3亿元,同比增长10%;截至2018年6月底,经营范围包括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增加到32万多家,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达9652家。在美国语言行业调查机构CSA颁布的2018年最新全球翻译公司100强排名中,7家中国企业上榜,相比2011年的3家,增长一倍多。以上数据均表明,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语言服务业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而语言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徐珺,王清然,2018),由J.Marschak首创。至此之后,不断有国外学者,如Ariel Rubinstein(2000),Lamberton Donald(2002)和Gin Francois(2003)等在这一领域深耕(姚亚芝,司显柱,2016)。在国内,许其潮首次将“语言经济学”的概念引入外语教育(任荣,2017),接着多位学者分别从外语与经济,外语教育与经济学研究,外语语言的经济学研究和外语政策的经济学研究等方面入手,研究语言服务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结构、产品差异化、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产业管理、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孙宁宁,2015),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语言经济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依然处于初期(徐珺,王清然,2018)。国内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从方法及理论上来看,总体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的特点;且常采用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对语言服务业、翻译服务产业体系进行解读和梳理(司显柱,郭小洁,2018)。因此,为促进语言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理论梳理,以加强指导。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学术平台,梳理2010—2018年间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研究状况,希望通过文献梳理,回顾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寻找突破口。
1 语言服务业研究现状
本文对“中国知网”学术平台上2010—2018年间有关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搜索,将主题词设置为“语言服务业”或含“语言产业”,同时关键词设置为“翻译产业”或含“翻译行业”,主题与关键词关系为“或者”,获得论文104篇,经过人工筛选,剔除会议通知,培训感想等文章,最终获得文献69篇。利用“中国知网”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本文对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关键词词频情况和年度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以下逐项说明。
图1 2010-2018年国内核心期刊语言服务产业相关文献时间分布
1.1 文献发表量研究
观察图1可知,过去8年间,语言服务产业研究发展呈现较大波动,分别于2012年、2016年出现高峰,2015年、2018年出现低谷。此外,相比起最近4年,2010—2014年是这一领域研究发展较快较好的一段时期——期刊发文量虽在后期小幅度下降,但前期出现大幅度上升且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
1.2 关键词频次研究
为了解研究内容的分类情况,本文进一步对文献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词频从高至低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以“翻译服务”“翻译市场”“翻译人才”和“翻译质量”为主;第二类,以“翻译出版”和“受众意识”为主;第三类,“翻译社会学”类。分析可知,第一,语言服务业研究主要关注翻译产业。尽管“语言服务行业”(Language Industry)首次由中国译协于2010年作为明确的概念和主题在翻译界提出,但尽管国内学界目前使用的关于语言服务产业的术语并不一致,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姚亚芝,司显柱,2016)。实际操作中,大多研究认同翻译产业是语言服务业的一部分,因而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翻译研究,如翻译经济研究(如,孙宁宁,2015)或翻译人才培养(如,杨朝军,2012)等。第二,出版业成为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阵地。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出版产业和翻译产业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许多出版业的学者开始关注如何抓住契机促进行业发展。所选文献中,5篇(近10%)对翻译出版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提出“培养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提高受众意识、选题策划经典化”等一系列对策与建议(谷峰,2017),促进翻译出版业实现国际业务转型升级(宋婷,2017)。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缺乏来自译界学者的关注;第二,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出版机构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缺乏中观及微观层面研究;第三,翻译社会学是翻译产业研究的切入点。如前所述,语言服务业研究及其下属的翻译产业研究常运用经济学理论视角,缺乏其他学科视角。然而语言的经济价值和翻译活动的劳务性质注定翻译产业研究的跨学科属性(任东升,高玉霞,2016),因此,翻译学理论,如社会翻译学(也有学者使用“社会翻译学”)也可以用于语言服务产业研究,探索“翻译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牵涉的诸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与操控翻译生产、翻译传播和翻译消费的各种社会机制的运行方式和规律”(杨晓华,2011)。例如,仲伟合、冯曼(2014)曾运用翻译社会学理论研究文化外译体系建构并提出体系框架,其中中观研究就包括“外译的社会营销”,这一点与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1.3 年度关键词频次研究
为了解研究热点的历时变化,本文进一步以年份为节点,再利用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每年排名前5的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0-2018年国内核心期刊语言服务产业相关文献历年关键词情况
观察表1可知,第一,过去8年来,语言服务业研究持续关注翻译服务、翻译市场、翻译人才和翻译专业等翻译服务产业的4个方面。按照司显柱和姚亚芝(2014)对翻译服务产业内容的划分,翻译服务和翻译市场属于翻译内容产业,翻译人才和翻译专业属于翻译能力产业。具体来说,翻译内容产业是目前学者的研究重点(司显柱,郭小洁,2018),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翻译众包的理念和实践(如,朱琳,2016)、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现状调查(司显柱,郭小洁,2016)及国外语言产业对中国的启示(如,刘国辉,张卫国,2013)等。学者们希望通过研究提出促进语言服务业健康发展的策略。相比之下,翻译能力产业研究聚焦点较小,主要涵盖翻译行业各级各类人才培养与建设问题。大多研究依旧关注传统的翻译市场与本硕博层次翻译人才培养问题(如,唐继卫,2010;连彩云等,2011;穆雷,杨冬敏,2012;王翠,2012),部分研究关注职场译员(如,曾立人,2011)和翻译教师(如,步国峥,2014)等新兴译员身份。第二,相比起2010—2017年,2018年出现新关键词:翻译技术和术语数据库。它们属于翻译服务产业中的第三小类:翻译技术产业。根据定义,翻译技术产业主要包括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技术开发(司显柱,姚亚芝,2014)。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技术,如术语库(如,阳琼,2018)、本地化翻译(如,张莹,柴明颎,2011;刘明,2017)及云计算下的翻译模式(如,陆艳,2013)取得一定进步。然而,目前我国对翻译技术产业的研究依然处于引入介绍阶段(司显柱,郭小洁,2018),且人们对翻译技术的发展与人类译者间的关系认知不一,说辞甚至南辕北辙。如何实现翻译技术以人为本,更好的为人类译员服务,是急需当前学者解决的问题。
2 结语
本文对2010—2018年间国内核心期刊中语言服务产业有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过去8年,这一领域文献发表量有起伏波动;第二,语言服务产业研究主要关注翻译产业,尤其是翻译出版业发展;第三,国内已有学者尝试使用经济学视角以外的学科视角研究语言服务产业,是在理论上的创新;第四,翻译服务产业中的翻译技术产业开始获得更多关注。然而,现阶段研究还存在关注度不够,外部研究过剩,研究主题过于集中和研究视角过于单一等问题。为促进语言服务产业研究的发展,学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加强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从跨学科视角寻找新主题、新方法;其次,加强语言服务产业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结合;再次,拓展研究主题,加强翻译产业研究及以职场译员和教师翻译等新对象为主的翻译能力产业研究;最后,尝试引入社会学、翻译学和传播学等新视角研究语言服务产业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