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节日的文化因素分析
2019-06-06李春雷李荣辉
李春雷 李荣辉
916年,契丹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机建元神册,登基称帝,辽代始立。此后,阿保机带领骁勇善战的契丹人南征北战,东攻西伐,最终建立了东到大海,西既流沙,南至河北白沟,北迄贝加尔湖的广袤帝国。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和与汉人的接触,契丹人逐渐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并未抛弃本族的原有文化。对汉文化,契丹人采取扬弃的态度进行吸收,南北分治,便是这种态度的具体体现。对大部分汉民族节日,契丹人在接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和发展。
关于辽代的节日,学界研究甚少,仅在张国庆的《辽代社会史研究》一书中有所介绍。但其仅对传统节日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对于辽代皇帝、皇后生日所设置的圣节并未提及,也没有深入研究。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梳理分析。
一、辽代的节日
(一)传统节日
1.正旦,正月初一,又称“元旦”。始见于《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传·陈翔传》:“时正旦朝贺,大将军梁冀威仪不整,(翔)奏冀恃贵不敬,请收案罪,时人奇之。”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67《党锢传·陈翔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213页。《辽史》记载:“正旦,国俗以糯饭和白羊髓为饼,丸之若拳,每帐赐四十九枚。戊夜,各于帐内窗中掷丸于外。数偶,动乐,饮宴。数奇,令巫十有二人鸣铃,执箭,绕帐歌呼,帐内爆盐垆中,烧地拍鼠,谓之惊鬼,居七日乃出。国语谓正旦为‘廼捏咿唲’。”①(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7页。(元)脱脱:《辽史》卷19《本纪第十九·兴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6-227页。这是契丹本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
在辽代,庆祝正旦的活动主要有受贺、纳贡、仪礼。辽太宗时期,明确规定正旦要接受朝贺,并定为国家的正式律令。《辽史》记载:“十一月壬午,以永宁、天授二节及正旦、重午、冬至、腊并受贺,着令。”②(元)脱脱:《辽史》卷4《本纪第四·太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0页。关于纳贡,《辽史》中亦有记载:“三月庚寅,兀惹乌昭度以地远,乞岁时免进鹰、马、貂皮,诏以生辰、正旦贡如旧,余免。”③(元)脱脱:《辽史》卷13《本纪第十三·圣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9页。除此之外,辽代还有正旦礼,但有关正旦礼的详细情况缺乏记载。
每年正旦前后辽宋互派使臣祝贺双方正旦节日,《辽史》记载辽宋互派使臣资料整理如下:
十二月丙申,宋遣周渐等来贺千龄节。丁酉,复遣张若谷等来贺正旦。④(元)脱脱:《辽史》卷14《本纪第十四·圣宗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2页。
十二月戊子,宋遣李行简、张信来贺千龄节。⑤(元)脱脱:《辽史》卷15《本纪第十五·圣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0页。
十二月庚戌,宋遣胥偃、王从益、崔暨、张怀志来贺来岁正旦。⑥(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4页。
十二月甲寅,宋遣章频、李懿、王冲睦、张纬、李紘、李继一来贺永寿节及来岁正旦。⑦(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5页。
十二月,宋遣段少连、杜仁赞来贺来岁正旦,杨偕、李守忠来贺永寿节。⑧(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6页。
十二月庚申,宋遣郑戬、柴贻范、杨日华、张士禹来贺永寿节及正旦。⑨(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7页。
七年春正月戊戌朔,宋遣高若讷、夏元正、谢绛、张茂实来贺正旦及永寿节。⑩(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0页。
十二月庚寅,宋遣张沔、侯宗亮、薛申、侍其濬、施昌言、潘永照来贺永寿节及来岁正旦。⑪(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7页。(元)脱脱:《辽史》卷19《本纪第十九·兴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6-227页。
十二月己未,宋遣贺正旦及永寿节使居邸,帝微服往观。⑫(元)脱脱:《辽史》卷19《本纪第十九·兴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8页。
十一月戊申,太后遣太师盆奴、政事舍人高正使宋贺正旦。⑬(元)脱脱:《辽史》卷14《本纪第十四·圣宗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2页。
秋七月丙子,命耶律释身奴、李操充贺宋生辰国信使副,萧涅衮、齐泰贺宋正旦使副。⑭(元)脱脱:《辽史》卷15《本纪地十五·圣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1页。
九月丁未,以驸马萧琏、节度使化哥、知制诰仇正己、杨佶充贺宋生辰正旦使副。⑮(元)脱脱:《辽史》卷15《本纪地十五·圣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0页。
冬十月戊子,遣耶律继崇、郑玄瑕贺宋正旦。⑯(元)脱脱:《辽史》卷16《本纪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6页。
秋七月甲寅,以查剌、耿元吉、韩九、宋璋为来年贺宋生辰正旦使副。⑰(元)脱脱:《辽史》卷16《本纪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页。
冬十月壬寅,遣堂后官张克恭充贺夏国王李德昭生日使,耶律扫古、韩王充贺宋太后生日使副。①(元)脱脱:《辽史》卷16《本纪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0页。(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6页。
闰九月壬辰朔,以萧伯达、韩绍雍充贺宋正旦使副,唐骨德、程昭文贺宋生辰使副。②(元)脱脱:《辽史》卷16《本纪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2页。
十二月,以萧从政为归义军节度使,康筠监门衞,充贺宋正旦使副。③(元)脱脱:《辽史》卷16《本纪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3页。
十二月己巳,遣萧谐、李琪充贺宋正旦使副。④(元)脱脱:《辽史》卷17《本纪第十七·圣宗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8页。
十二月丁卯朔,遣耶律遂英、王永锡充贺宋太后生辰,萧速撒、马保永充贺正旦使副。⑤(元)脱脱:《辽史》卷17《本纪第十七·圣宗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1页。
六月戊子朔,以耶律思忠、耶律荷、耶律暠、遥辇谢佛留、陈邈、韩绍一、韩知白、张震充贺宋两宫生辰及来岁正旦使副。⑥(元)脱脱:《辽史》卷17《本纪第十七·圣宗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3页。
十二月丁未,宋遣仇永、韩永锡来贺千龄节。命耶律育、吴克荷、萧可观、赵利用充贺宋生辰使副,耶律元吉、崔闰、萧昭古、窦振充来岁贺宋正旦使副。⑦(元)脱脱:《辽史》卷17《本纪第十七·圣宗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5页。
冬十月戊戌,以萧革、赵为果、耶律郁、马保业充来岁贺宋正旦使副。⑧(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页。
秋七月,猎平地松林。以萧达溥、王英秀、萧麓、张素羽充来岁贺宋正旦生辰使。⑨(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4页。
秋七月甲子朔,以耶律寔、高升、耶律迪、王惟允充两宫贺宋生辰使副,以耶律师古、刘五常充贺宋来岁正旦使副。⑩(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5页。
秋七月戊子朔,上始亲政,以耶律庶征、刘六符、耶律睦、薄可久充贺宋来岁正旦使副。⑪(元)脱脱:《辽史》卷16《本纪第十六·圣宗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0页。(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6页。
六月癸丑朔,皇子宝信奴生。以耶律信、吕士宗、萧衮、郭揆充贺宋生辰及来岁正旦使副。⑫(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6页。
冬十月以耶律祥、张素民、耶律甫、王泽充贺宋生辰正旦使副。⑬(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8页。
十二月,遣耶律斡、秦鉴、耶律德、崔继芳贺宋生辰及正旦。⑭(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9页。
十一月癸巳朔。以耶律元方、张泥、韩至德、萧傅充贺宋生辰 正旦使副。⑮(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0页。
十二月,以萧迪、刘三嘏、耶律元方、王惟吉、耶律庶忠、孙文昭、萧绍筠、秦德昌充贺宋生辰及来岁正旦使副。⑯(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0页。
六月戊寅朔,以萧宁、耶律坦、崔禹称、马世良、耶律仁先、刘六符充贺宋生辰使副;耶律庶成、赵成、耶律烈、张旦充来岁贺宋正旦使副。①(元)脱脱:《辽史》卷19《本纪第十九·兴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6页。
2.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春节前后。辽代对立春非常重视,有专门的立春仪。
皇帝出就内殿,拜先帝御容,北南臣僚丹墀内合班,再拜。可矮墩以上入殿,赐坐。帝进御容酒,陪位并侍立皆再拜。一进酒,臣僚下殿,左右相向立。皇帝戴幡胜,等第赐幡胜。臣僚簪毕,皇帝于土牛前上香,三奠酒,不拜。教坊动乐,侍仪使跪进彩杖。皇帝鞭土牛,可矮墩以上北南臣僚丹墀内合班,跪左膝,受彩杖,直起,再拜。赞各祗候。司辰报春至,鞭土牛三匝。矮墩鞭止,引节度使以上上殿,撒谷豆,击土牛。撒谷豆,许众夺之。臣僚依位坐,酒两行,春盘入。酒三行毕,行茶。皆起。礼毕。②(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6页。
其中的鞭春牛习俗,周朝便有,寓意为送走寒气,迎来春天,劝农耕,象征着春耕开始。这种风俗起自上古,沿之汉魏晋以至唐、宋、明、清,鞭打活动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辽代也吸取了汉文化中的这个风俗,且其重视程度更甚,除了这种官方的风俗习惯,民间亦有其风俗,《辽史》记载:“立春,妇人进春书,刻青缯为帜,像龙御之;或为蟾蜍,书帜曰‘宜春’。”③(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7页。
3.人日。首见于西汉东方朔《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清明,则所生之物育;阴则灾。”以元旦后八日内的阴晴来占卜一年八种事物的凶吉状况,天晴则所当之物昌盛,反之则有灾。与《辽史》所记基本一致,“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④(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7页。
4.中和节。始设于唐德宗时期,德宗认为:“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为古,若何而可?”泌谓:“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裁度。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号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丰年。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帝悦,乃着令,与上巳、九日为三令节,中外皆赐缗钱燕会。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39《列传第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67页。该节传入辽国后,变为后族萧氏宴请皇族耶律氏的节日。契丹语谓之“‘()里尀’。‘()里’,请也,‘尀’时也。”⑥(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8页。
5.上巳节。上巳是周朝以前就已出现的节日,《周礼·春官·女巫》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⑦崔高维校点:《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5页。注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沫浴”;又据《风俗通》记载:“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⑧(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译:《风俗通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20页。由此可知,周朝既有上巳日“祓禊”和“执简招魂”之风。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日。《辽史》记载:“三月三日为上巳,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朋下马列跪进酒,胜朋马上饮之。国语谓是日为‘陶里桦’。‘陶里’,兔也;‘桦’,射也。”①(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8页。崔高维校点:《周礼》,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2页。该节日入辽后变为射兔节。但是对于其原有的“祓禊”之俗,民间仍袭之。《辽史》记载:“时马唐俊有文名燕、蓟间,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②(元)脱脱:《辽史》卷140《列传三十四·文学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3页。由此可见,上巳到了辽地,产生了新的习俗,即“射兔”,但是并未摒弃原有的“祓禊”之俗。
6.寒食节。稍晚于上巳的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两天。据说是重耳为报介子推于其流亡时之功,欲烧山逼出介子推,不料将其烧死。后人为纪念介子推,在三月禁火三日,是为寒食。《辽史》记载:“六月甲子,诏月祭观德殿,岁寒食,诸帝在时生辰及忌日,诣景宗御容殿致奠。”③(元)脱脱:《辽史》卷24《本纪第二十四·道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6页。可见,辽人不仅接受了这个节日,而且非常重视。
7.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正式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后发展为在这一节日游春、踏青。到了唐朝,又融合了寒食、修禊以及扫墓之风。二者虽混为一谈,但仍有先后之别,一般清明前两日为寒食,第三日是清明。辽代的清明节继承其春游和饮食之俗,而祭祀仍用寒食节。《辽史》载:“三月乙未,清明。与诸王大臣较射,宴饮。”④(元)脱脱:《辽史》卷9《本纪第九·景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5页。
8.佛诞节。《辽史》记载:“二月八日为悉达太子生辰,京府及诸州雕木为像,仪仗百戏导从,循城为乐。悉达太子者,西域净梵王子,姓瞿昙氏,名释迦牟尼。以其觉性,称之曰‘佛’。”⑤(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8页。《契丹国志》记载为“四月八日”,实因所依经论不同而异。⑥经论中佛诞日有二,长阿含经、萨婆多论等谓二月八日佛出生;瑞应经、灌佛经等谓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生。《金史》记载:“正隆元年十一月癸巳,禁二月八日迎佛。”⑦(元)脱脱:《金史》卷5《本纪第五·海陵》,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07页。可知辽代却有“二月八日”迎佛之俗,故非《辽史》记载之误。
9.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至迟于汉代变为节日。《辽史》记载:“夏至之日,俗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⑧(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8页。
10.六月十八日。《契丹国志》记载为入伏之日。《辽史》记载:“六月十有八日,国俗,耶律氏设宴,以延国舅族萧氏,亦谓之‘竓里尀’。”⑨(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8页。与中和节对应,是皇族耶律氏宴请后族萧氏的日子。
11.中元节。为七月望日,本为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派生出一些神话传说。道教称之为“中元节”,而佛教谓之“盂兰盆节”。《辽史》记载:“七月十三日,夜,天子于宫西三十里卓帐宿焉。前期,备酒馔。翼日,诸军部落从者皆动蕃乐,饮宴至暮,乃归行宫,谓之‘迎节’。十五日中元,动汉乐,大宴。十六日昧爽,复往西方,随行诸军部落大譟三,谓之‘送节’。国语谓之‘赛咿唲奢’。‘奢’,好也。”⑩(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8页。其中的“迎节”“送节”,迎、送的应该是逝去的亡魂。
12.中秋节。又名仲秋节,史书中关于中秋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⑪(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8页。崔高维校点:《周礼》,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2页。中秋赏月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到了宋代,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辽史》记载:“八月八日,国俗,屠白犬,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秋,移寝帐于其上。国语谓之‘捏褐耐’。”①(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8页。(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9页。
13.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为“重九”。可能起源于秋游去灾风俗,后来才演变为九月九登高活动②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44页。。辽人对此节较为重视,记载颇多。现将辽代重九节史料摘录如下:
九月庚子,以重九宴饮,夜以继日,至壬子乃罢。③(元)脱脱:《辽史》卷7《本纪第七·穆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4页。
闰九月庚辰,重九,骆驼山登高,赐群臣菊花酒。④(元)脱脱:《辽史》卷10《本纪第十·圣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6页。
九月甲戌,次黑河,以重九登高于高水南阜,祭天。赐群臣命妇菊花酒。⑤(元)脱脱:《辽史》卷11《本纪第十一·圣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4页。
九月甲戌,免重九节礼。⑥(元)脱脱:《辽史》卷27《本纪第二十七·天祚皇帝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5页。
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赐蕃、汉臣僚饮菊花酒。兔肝为臡,鹿舌为酱,又研茱萸酒,洒门户以禬禳。国语谓是日为‘必里迟离’,九月九日也。⑦(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9页。
重九仪:北南臣僚旦赴御帐,从驾至围场,赐茶。皇帝就坐,引臣僚御前班立,所司各赐菊花酒,跪受,再拜。酒三行,揖起。⑧(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7页。
14.烧甲日。契丹语谓之“戴辣”,“戴”,烧也;“辣”甲也,故定此名。《契丹国志》记为:“十月小春”。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月孟冬,正小春之时,盖因天气融和,百花间有开一二朵者,似乎初春之意思,故曰小春。”⑨(宋)吴自牧:《梦粱录》卷6,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45页。十月小春又称“小阳春”⑩周一平、沈茶英:《岁时纪时辞典》,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56页。,实因天气温和所以名之。辽代“十月十五日”,不仅是“小春”之意,也是望祭木叶山日。《辽史》记载:“岁十月,五京进纸造小衣甲、枪刀、器械万副。十五日,天子与群臣望祭木叶山,用国字书状,并焚之。⑪(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8页。(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9页。
15.冬至。二十四节气中之一,时间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又称“日南至”。因其在农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渐被人重视,上古时期曾经作为年节⑫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60页。。正式将冬至定为节日约始于汉代,《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⑬(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127页。。后世发展为皇帝祭天之日,辽代亦不例外,亦有冬至祭天之俗。辽人对于此节亦较为重视,《辽史》记载较多,现将史料摘录如下:
十一月癸卯,冬至,被酒,不受贺。⑭(元)脱脱:《辽史》卷7《本纪第七·穆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6页。
十一月戊寅,宴赏休哥及有功将校。乙未,南院枢密使兼政事令郭袭上书谏畋猎,嘉纳之。辛丑,冬至,赦,改元干亨。①(元)脱脱:《辽史》卷9《本纪第九·景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2页。
三月己丑,罢番部贺千龄节及冬至、重五贡。②(元)脱脱:《辽史》卷14《本纪第十四·圣宗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9页。
十一月戊寅,冬至,有事于太祖、景宗、兴宗庙,不受群臣贺。③(元)脱脱:《辽史》卷21《本纪第二十一·道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2页。
上元之岁,岁在甲子,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日月五星聚于虚度之初,阴阳迟疾并自此始。④(元)脱脱:《辽史》卷42《志第十二·历象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35页。
冬至日,国俗,屠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黑山。黑山在境北,俗谓国人魂魄,其神司之,犹中国之岱宗云。每岁是日,五京进纸造人马万余事,祭山而焚之。俗甚严畏,非祭不敢近山。⑤(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9页。
冬至朝贺仪:臣僚班齐,如正旦仪。皇帝、皇后拜日,臣僚陪位再拜。皇帝、皇后升殿坐,契丹舍人通,臣僚入,合班,亲王祝寿,宣答,皆如正旦之仪。谢讫,舞蹈,五拜,鞠躬。出班奏‘圣躬万福’;复位,再拜,鞠躬。班首出班,俛伏跪,祝寿讫,伏兴,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祗候。分班,不出,合班。御牀入,再拜,鞠躬。赞进酒。臣僚平身。引亲王左阶上殿,就栏内褥位,搢笏,执台琖,进酒。皇帝、皇后受琖讫,退就褥位,置台,出笏,俛伏跪。少前,自通全衔臣某等谨进千万岁寿酒。俛伏兴,退,复褥位,再拜,鞠躬。殿下臣僚皆再拜,鞠躬。宣答如正旦仪。亲王搢笏,执台,分班。皇帝、皇后饮酒,奏乐;殿上下臣僚皆拜,称‘万岁寿’,乐止。教坊再拜,臣僚合班。亲王进受琖,至褥位,置台琖,出笏,引左阶下殿。御牀出。亲王复丹墀位,再拜,鞠躬。赞祗候。分班引出。班首右阶上殿奏表目进奉。诸道进奉,教坊进奉过讫,赞进奉收。班首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祗候。班首出,臣僚复入,合班谢,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祗候。分班引出。声警,皇帝、皇后起,赴北殿。皇太后于御容殿,与皇帝、皇后率臣僚再拜。皇太后上香,皆再拜。赞各祗候。可矮墩以上上殿。皇太后三进御容酒,陪位皆拜。皇太后升殿坐。皇帝就露台上褥位,亲王押北南臣僚班丹墀内立。皇帝再拜,臣僚皆拜,鞠躬。皇帝栏内跪,祝皇太后寿讫,复位,再拜。凡拜,皆称‘万岁’。赞各祗候。臣僚不出,皇帝、皇后侧座,亲王进酒,臣僚陪拜,皇太后宣答,皆如正旦之仪。臣僚分班,不出,班首右阶上殿奏表目,合班谢宣宴,上殿就位如仪。御牀入。皇帝进皇太后酒如初,各就座行酒,宣饮尽,如皇太后生辰之仪。皇后进酒,如皇帝之仪。三进酒,行茶,教坊致语,行殽饍,大馔,七进酒。曲破,臣僚起,御牀出,谢宴,皆如皇太后生辰仪。⑥(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5-876页。
16.腊节。亦称腊辰,为十二月辰日。《辽史》记载:“腊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乐饮酒,等第赐甲仗、羊马。国语谓是日为‘炒伍侕尀’。‘炒伍侕’,战也。”⑦(元)脱脱:《辽史》卷53《志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9页。而中原史料中多记载“开元定礼,三祭皆于腊辰,以应土德。”⑧(元)脱脱:《宋史》卷130《志第五十·礼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20页。这表明开元年间,将腊辰定为三祭之日,与战无关。腊辰之“战”义,是该节日契丹化的一种体现。
17.热节。《辽史》记载:“皇帝即位,凡征伐叛国俘掠人民,或臣下进献人口,或犯罪没官户,皇帝亲览闲田,建州县以居之,设官治其事。及帝崩,所置人口、府库、钱粟,穹庐中置小毡殿,帝及后妃皆铸金像纳焉。节辰、忌日、朔望,皆致祭于穹庐之前。又筑土为台,高丈余,置大盘于上,祭酒食撒于其中,焚之,国俗谓之热节。”①(元)脱脱:《辽史》卷49《本纪第十八·礼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38页。该仪式则为热节仪,《契丹国志》谓之“烧饭”②(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3《建官制度》,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51页。。
(二)辽代帝后的圣节
皇帝的生辰设置节日自唐玄宗始,后世袭之,而辽代不仅将皇帝的生辰设为圣节,而且将太后的生辰设为圣节。现将辽代圣节资料整理如下:
表1 辽代圣节统计表
二、辽代节日的文化内涵
节日的确定,只不过是人类有意识地赋予某个固定时间的一种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可能在政治、经济、宗教或战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产生的意识根源是客观唯心主义。最初的节日是在人类蒙昧无知的时代产生的,对某些天体运行规律,或物候规律无法解释的情况下,赋予这些变化时节的一种特殊含义,这也是有的节气转化为节日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基本理清了辽代的各种节日渊源及其风俗习惯,这些节日风俗习惯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一)游牧文化
“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①(元)脱脱:《辽史》卷59《本纪第二十八·食货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3页。由此可见,契丹人是游牧业为主,渔猎业辅之的生业模式,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四时捺钵”制度。辽代的中和节和六月十八日,从二者的时间来看,二月是冬季,气候寒冷,萧氏家族的主要居地在中京及燕云一带,气候温和,适宜于辽国北部上京地区的耶律姓人去“南方”避寒,而六月十八日是炎热的夏季,居住在南方的萧氏家族正好到北方凉爽的耶律家族居地去避暑。所以,宴请的时间并非当月当日,而应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②陈永志:《契丹史若干问题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57页。这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辽代的“四时捺钵”制度,南京地区为辽人的冬捺钵之地,而上京地区则为其夏捺钵之地,不仅显示了耶律、萧族的显贵,同时也增强了两族的姻亲关系。可以说,辽代的中和节是寡头政治和四时捺钵制度下产生的节日,对维护辽国的统治有很大的作用。此外,上文所述的“热节”“穹庐中置小毡殿,帝及后妃皆铸金像纳焉”,目的是便于四时捺钵途中祭祀先帝。③王凯:《辽代礼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7年6月,第20页。
(二)狩猎文化
契丹人的生业模式是游牧业为主,渔猎业辅之,由此可知,狩猎在契丹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狩猎为契丹人提供部分肉食品和毛皮。第二,狩猎也是契丹人的一种练兵方式。《辽史》记载:“朕之畋猎,非徒从乐,所以练习武事也。”④(元)脱脱:《辽史》卷4《本纪第四·太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8页。辽代的许多节日习俗,如上巳节的“射兔”之俗,清明节皇帝与诸王“较射”,重阳节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都体现了辽人的狩猎文化,其中的“射虎”,食“鹿舌”,反映了独具特色的辽代“秋山”文化。虽然关于辽代节日的狩猎活动记载不多,但是有“射兔日”这样的节日,说明狩猎在辽代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饮食文化
如上文所述,契丹人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牧业是契丹人的主要食物来源,猎业活动则作为游牧业的补充,契丹人提供食物和毛皮。除食物外,饮食内容还包含酒、茶,以及一些外来的饮食品。这些本土的和外来的饮食品,构成了契丹人特有的饮食文化。
1.食品文化。契丹早期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游牧生产的肉类产品。建国前后,农业从汉地传入契丹,后来西瓜等物又从西方传入,大大丰富了契丹人的食物种类。而契丹人赋予了某些食品以特定的节日内涵,形成了独有的节日食品文化,各种食品的制作和样式,在节日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如:人日节的“薰天”之俗,吃的是煎饼,端午节渤海膳夫进“艾糕”,立春仪中提到的“春盘”,即“立春日,春饼生菜相馈食,号春盘,唐以前有之。”⑤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卷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9页。其实,宋亦有立春日摆春盘,吃春饼的习俗。苏轼《浣溪沙》:“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⑥(宋)苏轼:《苏轼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22页。而重九的“兔肝为臡,鹿舌为酱”,说明契丹人狩猎所得较为丰富,而且对食品的精致程度有很高的要求。
2.饮酒文化。《北史》卷九十四《契丹传》记载其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酹而祝曰:‘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酹”,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祭也。”《广韵》曰:“以酒沃地。”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28《第十四篇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51页。可知契丹民族把酒用于祭祀,这是关于契丹用酒的最早记载。契丹人的好酒之性在史书中记载颇多,辽穆宗嗜酒成性,酒醉后遭人杀害。而对于节日这类特殊的日子,饮酒更是必不可少的,节日用酒表现为赐酒、进酒和宴饮的风俗习惯。如:二月一日中和节和六月十八日,耶律姓和萧姓两大家族之间互相宴请。酒肯定是不可或缺的饮品;上巳节的射兔之俗,负者跪进酒,胜者马上饮;还有“祓禊水滨,酌酒赋诗”等,这可能是对唐代诗酒文化的一种继承;而清明节的“宴饮”之俗,可能并非定制,《辽史》中重午仪记载:“引退,从驾至饍所”,其中的“饍所”应该是重午宴的宴请之地,又提到“酒三行”,可见重午宴亦有饮酒之俗。《辽史》又记载:“会同三年端午,如式燕饮”。而重九节,则有皇帝赐群臣命妇菊花酒和以茱萸酒洒门户以禬禳之俗;腊辰日,又有“并戎服”“作乐饮酒”之俗;而在祭黑山这样祀神的活动中,亦有用酒之俗;“冬至日,国俗,屠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黑山”;还有冬至朝贺仪“皇太后三进御容酒”,亲王要向皇太后进酒,立春仪皇帝“进御容酒”。
由此可见,酒在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亦或是节日庆祝和祀神的活动中,酒都是不可缺少的,欢则以酒作乐,祀则以酒作祭,祝则以酒作贺。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辽代文化遗存。
3.饮茶文化。饮茶之风应该是从中原传入的,传入的时间有待考证。立春仪冬至仪,有“行茶”之礼,重九仪有皇帝赐茶之礼。饮茶的习惯应该是从中原汉地传入,而在立春、冬至、重九仪式用茶,是将中原汉地的饮茶习惯赋予了相应的节日文化内涵。
(四)宗教信仰文化
1.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通行的传统信仰形式,契丹民族也不例外,萨满文化的一些习俗在辽代的节日、节庆中得到了具体的诠释。佛教传入辽地,萨满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未消失。作为最原始的宗教信仰,萨满文化信仰不仅延续了下来,而且在一些节日的礼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中原传入的节日中,也加入了萨满文化因素。
正旦,契丹人用“掷糯饭丸”的方式来占卜来年吉凶,若丸为偶数则吉,奏乐宴饮,为奇数则凶,需要萨满以“惊鬼”的方式驱除灾祸,以求得神灵保佑。
八月八日“屠瘗白犬”,目的是驱赶鬼魅、趋吉辟邪,守护寝帐,是一种典型的萨满仪式。②邱冬梅:《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第121页。
十月十五日,是望祭木叶山日,“纸造小衣甲、枪刀、器械万副”并“国字书状”烧之,这种仪式正是萨满文化信仰中自然崇拜的体现。③杜美林:《契丹族社会生活中萨满文化研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6月。该祭祀活动继承了契丹人萨满文化传统形态中山崇拜的内容,这种原始的萨满文化祭山活动,被辽代各位皇帝所重视,后定为法定节日。
重九本是中原节日,入辽后增加“祭天”之俗,又“研茱萸酒,洒门户以禬禳”,其中的“祭天”和“禬禳”都是萨满文化的传统习俗。
冬至日入辽后,变为祭祀黑山的节日。辽代黑山是管理契丹人死后魂魄的地方,祭拜或望拜黑山,仪式严格,契丹人认为不严格尊崇仪式而近山,会冒犯山神。祭祀所用的牺牲之物有白色的马、羊、雁的血液和酒,每年从各地集人马纸张等诸事,都要在祭祀黑山时焚烧掉。从中可以看出,黑山不仅有掌握契丹人魂魄的传说,还有契丹早期萨满文化的灵魂崇拜内容。契丹人以白色为尊,所以祭祀皆取白马、白羊、白雁之血,因此白色的动物也被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①邱冬梅:《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第81页。
《辽史》记载:“十二月戊申,千龄节,祭日月,礼毕,百僚称贺。”②(元)脱脱:《辽史》卷10《本纪第十·圣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2页。此中的“祭日月”,亦源于萨满文化信仰中的日月崇拜。这些节日祭祀行为都是萨满文化信仰在节日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2.佛教
辽代初年,佛教传入契丹,并迅速发展,很快影响到统治阶级的上层,但辽太祖并不信仰佛教。辽太祖问侍臣:“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可见,辽太祖并不信仰,也未推崇佛教。辽之崇佛,自太宗始,兴宗以后,佛教发展达到了空前程度,甚至间接导致了辽王朝的灭亡。在佛教盛行的辽代,其风俗习惯也必然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节日也不例外。《辽史》记载:“二月八日为悉达多太子生辰,京府及诸州雕木为像,仪仗百戏导从,循城为乐”。保宁八年“八月癸卯,汉遣使言天清节设无遮会,饭僧祝厘。”史传辽代佛教异常盛行,但是节日中的佛事活动并不多见,仍以萨满文化活动较多。这也证明了萨满文化信仰在契丹人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辽人虽然接受了佛教,但并未完全抛弃萨满文化的信仰。
(五)中原汉文化。
契丹建国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最深的便是来自中原的汉文化,在辽人的节日、节庆方面,更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如正旦、立春、中和节、佛诞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夏至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辰节、冬至节等,皆源于中原汉文化。辽人对这些节日的庆祝,虽然加入了一些本土化的习俗,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汉文化习俗。如上巳节,虽改为“射兔”之俗,但原有的“祓禊”习俗仍然保留;重阳节虽有“射虎”之俗,但“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仍然存在。十月十五日,祭木叶山,焚烧纸造“小衣甲、枪刀、器械”;冬至日,祭祀黑山,“每岁五京进人、马、纸物万余事,祭山而焚之。”③(元)脱脱:《辽史》卷53《本纪第二十二·礼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9页,可见,在祭祀木叶山和黑山的仪式中,已非纯粹的萨满文化传统因素,而是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祭祀不再使用牛马羊等实物,而选用全国各地五京的纸张制作战衣和兵器。这说明契丹人萨满文化信仰虽未发生改变,但是萨满文化的内容形态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已发生了变化。④邱冬梅:《辽代契丹萨满教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