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体系下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探析
2019-06-06尹红鑫中国民航大学
■尹红鑫/中国民航大学
一、三全育人体系下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背景
大学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校园适应、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家长期望过高等发展性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心理问题愈发凸显。学生在校期间,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帮助学生完善健全的人格,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更好地适应环境、社会以及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国家与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工作也被提上工作议程。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即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同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要求,其中包括心理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心理育人工作中,强调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预警防控体系。
二、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临问题简析
为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状况,在天津某高校全校范围内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压力应对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700份,其中有效1513份,有效回收率为89%。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甚微,辅导站建设迫在眉睫
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收回的1513份有效问卷中,仅有10.84%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没有压力,69.86%的学生表示偶尔有压力,而高达19.30%的学生表示经常有压力。可见,当前存在压力的大学生数量众多,存在压力成为一种常态。
在谈到如何应对自身压力或负面情绪时,高达50.89%的学生选择了与人倾诉,可见,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提及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高达40.45%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没有听说过;在其余有了解的学生中,仅有9.5%的同学表示出现心理困扰时会选择去心理健康中心,并且清楚预约规则。在对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满意度调查中,部分学生表示感受不到存在,设施设备没有了解,或者种类单一,无法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预约周期过长等问题。可见,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求,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成效十分有限。
图1 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需求
当问到是否希望学院设置心理辅导站,用于倾诉烦恼或压力时,仅有10.9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需要,28.95%的学生表示希望设置在自己学院,27.83%的学生希望设置在其他学院,可见,学生对于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需求非常迫切,具体如图1所示。
(二)学生支持系统繁多,各系统之间未有效联结或积极响应
学生在压力状态下,有向人倾诉的欲望和习惯,但同时发现受众种类繁多,包含朋友、班级同学、家长、辅导员、班导师,具体如图2所示,因此必须从全员的视角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和隐私的基础上,信息做到互通有无。
图2 学生心理支持系统选择
此外,另有33.25%的学生表示希望自行消化,此类人群也应受到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重视和注意。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虎头蛇尾,未能一以贯之
调查过程中,高达28.95%的学生表示并没有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修课,授课效果十分有限。此外,有80.74%的学生表示相关课程在大一学年学习。在大二及其后续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既没有相关课程的开设,也感受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存在。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单一,未能无缝衔接
课堂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活动场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非心理学的课堂上,有43.36%的学生表示教师并没有关心甚至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或活动,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学生对于心理学有着较为普遍的学习兴趣,有36.62%的学生表示对于心理学非常感兴趣,业余时间有阅读书籍、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等方式了解,有40.52%的学生表示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但苦于没有了解的方式,因而心理健康工作大有可为。
图3 非心理健康课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状态关注情况
三、三全育人体系下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路径
(一)协同联动,建设全员育人型二级心理辅导站
一是作为学院二级辅导站的管理者,学院心理辅导员组织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辅导、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等心理辅导站日常运行工作;二是辅导站采用专业培训、心理沙龙讨论会、微信订阅号推送等方式对辅导员、班导师、专业课教师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渗透、心理辅导能力提升,通过教职员工日常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三是心理辅导员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联合辅导员、班导师与学生家长、医院及时沟通,实现家校联动、医校联动。
建设全员育人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实现以心理辅导员为中心、多方辅助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员人员不足的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全员育人模式工作内容如图4所示。
图4 二级心理辅导站全员育人模式工作内容
(二)动态追踪,建设全过程育人型二级心理辅导站
一是以新生心理普查数据为依托,建立不同级别的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全过程跟踪;针对心理困难学生建立特别关注档案,实行动态监管。
二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掌握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班级心理委员日常调查、心理辅导需求度问卷调查等方式的探索,掌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及成长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三是周期性地开展“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并结合调查结果,调整心理辅导的方式与内容,实现全学年、全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跟踪,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多措并举,建设全方位育人型二级心理辅导站
首先,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进行以心理健康课为主、其他课程为辅的心理育人模式探索,二级心理辅导站对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渗透,一方面使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心理辅导员或辅导员、班导师反馈,引发关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大学生课内、课外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如心理剧表演大赛、心理主题演讲比赛、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漫画比赛以及心理专题的讲座等等,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反思,帮助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认知观,实现教育主体自我完善功能的发挥,实现大学生课上、课下心理健康教育。
再次,积极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开展线上心理辅导,建设有思想、讲科学、多趣味、重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微信订阅号、喜马拉雅广播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实现大学生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为消除线下学生参加心理辅导的担忧与顾虑,各二级心理辅导站之间,开展线下合作,共同帮扶辅导,实现站间互动,充分保障学生接受心理辅导的私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