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学看网络热词的传播效应
2019-06-05潘宁
潘宁
摘 要: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热词出现在社会生活中,而其中的修辞格所带来的传播效应也不容忽视。网络热词的发展动因主要有个人的诉求、群体的互动和修辞的运用三个方面。网络词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能很好地表现出网络热词的内涵,如转喻、谐音、仿词、隐喻和节缩这五类修辞格。最后从放大、催化、裂变三个方面来探析网络热词的传播效应。
关键词:修辞学;网络热词;传播效应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热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登上了主流媒体上。网络热词指的是在网络上流行的新词汇,同时具有“网络”和“热”两个基本要素,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是一种网络语言文化现象。为了避免存在歧义、消除不同文化语境的差异,语言自然是离不开修辞的。修辞即修饰文辞,“修”指的是修饰,“辞”意指一切言辞。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修辞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今广泛传播的网络热词与修辞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首先从网络热词的发展动因入手,分别从网民的个人诉求、网络用户群体间的互动以及修辞格的运用三方面来论述其成因;接着探讨了典型网络热词中常见的修辞类别,分成五类来重点分析;文章最后部分探究了网络热词的三种传播效应。
一、网络热词的发展动因
网络热词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结合的产物,所以网络热词的发展能够体现一段时期内社会的状态(金艳丽,2018)。促使网络热词发展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分别从个人、群体和修辞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原动力:个人的诉求
网络用户的个人诉求是网络热词发展的原动力。用户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诉求,诸如自我情绪的表达与发泄、自我表现与张扬个性以及渴望被别人认同等。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热词只是用户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形成的“副产品”,所以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也造就了网络热词的纷繁与复杂。
(二)助推力:群体的互动
用户群体之间的互动是网络热词发展的助推力。如果某个词汇单纯依靠个人的诉求或部分人的使用便很难演变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但是经过成千上万的用户互动便能够放大个体行为的影响、聚合个体行为的能量。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人们也可能因从众心理而跟风使用网络新词汇,当一个新词汇使用的人多了、覆盖的范围广了,也就成了网络热词。
(三)创造力:修辞的运用
和网络语言一样,网络热词有着简约化、多样化、个性化、趣味化和低俗化等特征,因此,网络热词的广泛传播也是有利有弊的。网络用户们运用各种修辞改变汉语中传统短语的结构形式,创造出了具有时代风格的流行词汇。这些词汇的出现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除了网络用户的需求与互动,还体现了网络群体强大的认知能力与创造力。
修辞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抽象的、概念的修辞。它可以使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得极为明白,没有丝毫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是消极方面的修辞。其二是具体的、体验的修辞。它可以让语言变得有力、动人,是积极方面的修辞(陈望道,2001)。一般而言,网络热词的修辞手法大多属于积极方面的修辞,使网络词汇变得更吸引人。网民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从热点事件、平常生活中发掘幽默有趣的词句并加以修辞,改变了汉语传统短语的结构与表达方式,形成了网络上风靡一时的流行词汇。
二、网络热词的修辞格
众多的网络热词中都蕴含着修辞学的智慧,下文选取五种典型的修辞格来加以分析。
(一)转喻
转喻也被称为借代,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一类网络热词较好理解,因其转喻的意思与原本的意思是有关联的。例如:
1.安利:“安利”原指一家美国的家居护理产品公司,后因该公司独特的推销方式——直销,让“安利”成了“推荐、推销”的代名词,从而将安利比喻为推销的意思。当人们向别人推荐一样东西时,就可以说“我来给你安利一样东西”。
2.凉凉:最初是歌手张碧晨的一首歌,后来今日头条《百万英雄》答题活动的音乐背景用了《凉凉》这首歌。于是,网友就用“凉凉”来代表答题答错、游戏结束,并引申为失望、状态奇差、反应冷淡等含义。例如:当有人考试考得不好,他就可以说“我凉凉了”。
3.套路:原指人们精心策划的应对某种情况的方式方法;2016年“套路”一词有了新的内涵,并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指某人欺骗别人或者隐藏自己真实想法来达到目的。当有人发现自己被欺骗时,就可以说“我被套路了”。
4.油腻:原本指的是某样东西含油量多,多形容食物、头发等,2017年“油腻中年男”在网络上迅速火爆。因为许多中年大叔不注意个人卫生,经常顶着油腻的头发去上班,所以网民就用油腻来形容中年大叔。
(二)隐喻
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这类网络热词一定需要了解其内在含义才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不然听者就会堕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例如:
1.吃瓜群众:这个网络词汇最早源于一个新闻,有记者去采访一个老伯,试图从老伯这里了解一些事情的经过,老伯却说他什么也不知道,他当时正在吃西瓜。于是就有網民评论说:“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后来,有人干脆就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于比喻那些围观某事物的人们。再后来,“吃瓜群众”就已经几乎等同于“群众”一词。
2.我也是醉了:这并不是说某人真的喝醉了,而是表示一种无奈的心情,这个网络词是从游戏DOTA里产生的,当游戏中我方的队友技术不行时,说一句“我也是醉了”,话语中蕴含嘲讽无奈之意。
(三)仿词
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仿造出新的词语。它往往改变了原词的特定词义,创造出新的语义。常见的仿词类型有谐音仿词、相类仿词、反义仿词等,大多数的网络热词都属于相类仿词,下文所举的例子也都是相类仿词。人们运用仿词这种修辞来创造新的网络词汇,可以用模因论来解释。模因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上来阐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模因论认为,在文化领域内,人们之间是互相模仿的,这些由模仿而传播开来的文化思想,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一类网络热词的产生,也是源于网民们的互相模仿,并通过模仿进行广泛传播。例如:
1.XXX了解一下:这个词最早源于“游泳健身了解一下”,意为你该减肥了。2018年1月,某微博博主上传了一段陈奕迅参加某活动的视频,活动现场的一位粉丝突然高呼“陈奕迅,游泳健身了解一下”,该视频被众网友纷纷转发评论,使得该网络用语迅速流行起来。如果你觉得有人太瘦了,你可以对他说“汉堡奶茶了解一下”。
2.佛系XX:佛系一词是指抱着尽人事听天命的无所谓心态,致力于事情的过程,而不看重事情结果。该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某杂志上,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的含义;后来又出现了“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恋爱”“佛系购物”等网络热词,此时佛系就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体现出与世无争、一切随缘的人生态度与不重输赢、兴趣至上的生活方式,与当今浮躁功力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尬X:“尬”入选了《咬文嚼字》2017年“十大流行语”,其中“尬聊”“尬舞”“尬唱”等一系列网络热词都由此仿造出来。这一系列的词语虽然指代的事物不同,但是却有着许多语义共性,比如形容某种尴尬的情境,表示一种不自然的神态,或者是非常有趣、引人发笑(高秋玲、李海英,2018)。
(四)谐音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有时为外语)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有时为外语单词)来代替本字。这类网络热词具有形象、幽默的特点,大部分使用者都为青年人。例如:
1.冲鸭:是“冲呀”一词的谐音说法,此词卖萌可爱,表示充满朝气、斗志昂扬的意思,是如今网络上常见的加油打气词语。最早在“今天也要加油鸭”的一个表情包里出现。当你需要完成一个任务时,你就可以说“冲鸭,今天也要加油鸭”。
2.菊外人:源于综艺节目《创造101》。2018年5月,王菊参加《创造101》选秀节目,虽然她每期都处在淘汰边缘,可是王菊却靠着自己的高情商及独立自主的女权宣言收获了众多粉丝。王菊的粉丝群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各大社交媒体,并为王菊发起了声势浩大拉票行动,也造就了“菊外人”这一网络热词。如果你不知道王菊是谁,没有给王菊投票,也没有看过选秀节目《创造101》,那么你就是一个“菊外人”了。王菊的“菊”与局外的“局”是同音字,网民利用这一条件,创造出了“菊外人”这一新词汇。
3.word哥:word哥这个网络热词来源于“我的哥”,由于英文中的单词“word”与中文中“我的”读音接近,于是人们就由“我的”延伸出“word”,意指某件事或某个人非常厉害。如果你想夸赞一个人很优秀,你可以说“厉害了,word哥”。
(五)节缩
节缩指为了音形上的方便、节短缩合语言文字而不改变意义的辞格。缩略词中又包含了汉语词、字母词等,所谓字母词,就是指采用外文字母、汉语拼音字母或外文字母同汉语语素组合而构成的词(周阿根,2002)。缩略词一般是为了说话方便,将事物称谓中的成分进行有规律的节缩或者省略,但有些词缩节之后,从字面上就会难以理解。例如:
1.高富帅:是“长得高,长得帅,还富有”的缩略语,通常指在身材、相貌、财富上都很完美的男人。
2.何弃疗:是“为何放弃治疗”的缩写,多在嘲讽别人时使用。是指一个人有病,却放弃了治疗,应该快点去看病的意思。缩略后的词语增添了说话者的幽默感、风趣感。
3.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用来表示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让大家相互告知,共同庆祝。
三、网络热词的传播效应
所谓传播效应,衡量的就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网络热词既然具有“热”的特点,就说明它传播的范围和影响面都很大,从关键词的点击率与转发量上就能看出这一点。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关注量上的指标,还要关注网络热词对于特定对象传播能量的改变(彭兰,2017)。所以,就网络热词的传播效应而言,可以从放大效应、催化效应与裂变效应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一)放大效应
网络传播可以使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后在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强烈影响。具体层面有促进社会交际、引导社会舆情两个方面。
1.促进社会交际
网络热词产生的源头一般都是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或者生活中的平凡事件,经过网民们运用修辞来创造出大众流行的网络热词。修辞的运用往往使得词汇语言更具幽默感,例如“吃瓜群众”“我也是醉了”等表达形象有趣,很容易被广大网民所接受。这样也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使用同样的网络用语,无形中会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引起心理共鸣,从而促进社会交际。
2.引导社会舆情
主流媒体在传播网络热词时,要挖掘一些具有正能量的词汇加以宣传引导。例如,在2018年度网络热词中,“亲情价”“皮一下,很开心”“C位出道”等词汇都是积极性的,具有活泼可爱、乐观向上的特点;而“肥宅”“在违法的边缘试探”“小猪佩奇社会人”等词汇则含有一定的消极成分,网民就要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除了主流媒体之外,每个网民都是传播主体,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也是网络舆论的监督者。可以说,共同维护网络的文明与安全,一起引导正确的社会舆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二)催化效應
“催化效应”本来是指在催化剂参与下的化学反应,它导致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后来引申到社会学领域。网络传播中的“催化剂”是指网络空间和复杂的传播过程。我们知道,网络热词在广泛传播的同时,会导致其所包含的事物属性发生改变,其中就包括传统文化及价值认同等。
网络热词无疑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修辞的运用使得网络词变得幽默、轻松,但有时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曲解、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们的文化根基。例如“套路”原本指的是编制成套的武术动作,但是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其本原意义,现在“套路”泛指的是成套的技巧、方法等,更多的是用来形容精心策划的一套计划,偏向耍花招、玩心计等贬义的一面。这类网络词语的流行,使得传统文化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尼尔·波兹曼(2004)在《娱乐至死》中曾指出,如今一切公共话语都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尼尔·波兹曼的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但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三)裂变效应
物理上的裂变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网络热词在传播中产生的裂变效应也具有类似的效果。一个网络热词在传播中可能会不断地分解、裂变,从而产生出一大批新的热词与新的话题。修辞格中的仿词就是基于模仿而产生新词,由原本的一个网络热词,产生一系列的新词汇。这种裂变的速度极快,从而会导致知识鸿沟及网络用语不规范等现象的发生。
1.产生知识鸿沟
“知沟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论,指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通常要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能够更快地获取信息。虽然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不同的群体、阶层,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范围是有很大不同的。网络热词的传播及发展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其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也加剧了知识鸿沟的扩大,对于那些没有接触到特定时段的网络热词的人来说,他们就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交流也会受到阻碍。
2.规范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刚出现的时候,许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它从内容到形式均无可取之处。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提速,网络语言的蓬勃发展就成为必然趋势,而且许多网络语言也可以用修辞学或者其他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阐释。不过,网络热词仍然存在着粗俗、恶搞、歧义、任性等问题,亟待解决。追根溯源,我们认为,提高网民素质乃是当务之急,对于这种新的网络语言,既要以概念认知来评判,又要用修辞认知来欣赏。同时,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不规范、不文明用语,我们要坚决抵制,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健康的网络交际空间。
总之,网络热词是一种由网民创造、在网络空间使用的颇具特色的语言。网络热词蓬勃发展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原动力是网民个人诉求,助推力是群体的互动,创造力是修辞的运用。网络词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也是丰富多彩的,比较典型的有转喻、隐喻、谐音、仿词和节缩五大类,这些网络词汇丰富了修辞的表现手段,拓展了修辞的自由度。在传播效应层面,网络热词具有放大、催化、裂变效应,分别体现在社会交际与社会舆情、传统文化与价值认同、知识鸿沟与用语规范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金艳丽.语言学视域下的2016年网络流行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8).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高秋玲,李海英.“尬X”系列年度流行语考察[J].现代语文,2018,(7).
[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周阿根.“字母词”初论[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2).
[6][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