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探索研究

2019-06-05魏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魏丹

摘 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依旧存在扶贫对象无法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体制尚未真正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措施急需改进、精准扶贫和市场需求相脱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效性。针对具体问题,分别从完善扶贫对象分类辨别体系、健全教育精准扶贫顶层机制、制定贫困地区教育培训制度、强化市场与职业教育的联系等维度,提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064-03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努力打贏脱贫攻坚这场战役,要调动全党、全国以及所有社会力量,充分坚持精准扶贫,坚持国家统筹、各省负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制度,加强党政统筹协调的责任机制,坚持整体扶贫,重视扶贫和扶志的有机融合,全面落实东西部地区扶贫合作,着重解决深度贫困区域脱贫问题,保障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贫困县真正摘帽,从根本上实现脱真贫、真脱贫。”职业教育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扶贫对象无法实现精准识别

职业教育想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在教育资源方面进行一定的倾斜投入,让广大贫困人口及家庭能够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但在贫困区域中,由于贫困人口整体数量过多,每家每户的情况有所不同,再加上当地行政机构的工作存在不足,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争夺激烈等,导致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对象辨别上不够精准,无法切实有效地把教育资源投入到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及人口身上[1]。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确立扶贫目标时,通常都是按照书面证明材料,也就是农村基层精准扶贫开发部门统一认证的家庭经济实际收入状况登记表。学生只要可以向职业院校提供相应的贫困证明,便能成功享受对贫困学生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在事实上,由于各种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某些区域的精准扶贫办公室在认证贫困家庭经济收入时缺乏主动性,需要贫困家庭人员主动申请,自主准备认证材料,造成许多贫困家庭及人口因对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体制不够了解,进而并未及时有效地进行申报,导致贫困人口认证和统计工作存在疏漏。部分区域则是在认证贫困人口的流程和实际操作中存在不足,让某些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得到认证。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都让精准扶贫办公室制定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登记表格存在漏洞,而职业院校只是依靠这些纸质材料来开展扶贫工作,必然无法切实满足扶贫目标精准的根本需求。

2.精准扶贫体制尚未真正健全

目前,我国并未构建科学高效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体系,造成许多区域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推进速度缓慢,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效率。比如,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地区职业教育的管理权限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手中,而教育精准扶贫的资金划分和拨款则属于当地精准扶贫开发小组的工作。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职业院校想要开展具体扶贫教育项目,需要先向当地教育部门递交申请,然后再到当地精准扶贫办公室申请相应的资金,这既增加了职业教育扶贫的体制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扶贫工作的实效性。此外,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布局不同,各个区域职业院校的教学类型、层次结构也有所差异,而各种类别的职业院校通常也从属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这进一步加剧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比如,普通中高职院校主要是劳动部门负责管理,各个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安排工作上都存在差异性,并且针对相同问题会有不同的意见,甚至还会在资源投入、权限划分等方面出现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让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在精准扶贫中观念和步调保持一致,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因此,怎样制定完善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管理体系和协调制度,是现阶段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2]。

3.精准扶贫工作措施急需改进

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我国各地均已初步构建了奖励、补贴、贷款有机结合的学费资助模式以及长短融合的技术培训模式,职业院校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效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从外援模式扶贫转向造血精准扶贫,帮助众多贫困家庭顺利摆脱贫困。但深入分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各方面工作的落实效果后能够发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技术扶贫以及项目扶贫等工作并未进行紧密结合,在精准扶贫方式方法上也没有与相关领域的扶贫举措进行有机结合,造成许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措施表面上看比较合理有效,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许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人员,对贫困区域的产业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够了解,使其制定的培训制度无法充分契合贫困区域劳动者的实际就业需求,培训模式无法适应贫困劳动者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情况,致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4.精准扶贫和市场需求相脱轨

近些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全国各大职业院校都加大了教育革新力度,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的吻合程度,以及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情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各大职业院校因自身教育资源的不足,办学条件的影响以及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落后,仅能在某些教育环节中进行调整和优化,无法切实转变职业教育的整体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轨的问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便是帮助贫困区域劳动者们顺利就业,因此,必须密切地结合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纵观目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于贫困区域的职业教育管理不够灵活,并且没有制定职业教育和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之间供需信息的及时反馈制度,造成职业教育的供给并不符合现实人才市场的需要。此外,大多数职业院校及培训单位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与就业服务部门和企业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1.完善扶贫对象分类辨别体系

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发展战略,对全国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精准要求,其中最关键的要求便是帮扶对象的精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各个扶贫工作实践当中,为了保障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应构建贫困目标分类辨别体系,精准定位贫困群体,为全方位实行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3]。其一,在贫困家庭及人口的辨别工作中,应破除所有有形以及无形的条件限制,充分坚持以实地考察分析结果为基准,实现不留后门、去除死角。在实际工作中,各县、乡镇与村落的行政部门和机构应抽调精英人员,成立精准扶贫目标辨别调查组,不根据层层汇报,不区别对待,直接进入村落踩点,真正掌握当地群众的现实困难。对通过实地调查确立的贫困人口,应进行登记入册、构建档案,将其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参考。其二,在全面考察掌握贫困人口的工作、生活和经济现状的过程中,不能停留于形式上,而是要利用实地调查、走访沟通来进一步掌握贫困人口的具体贫困种类,了解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及他们的脱贫能力等相关信息,从而精细划分贫困人口种类,按照各个贫困人口的个人发展想法、实际情况,依据不同种类确定职业教育帮助内容和模式。

2.健全教育精准扶贫顶层机制

当前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依旧存在顶层机制不清晰、各个主体间缺少有效合作、制度体制尚未健全等问题。这些不足和问题,既会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缺少详细的规范与正确指导,同时还会极大程度地影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对此,必须将健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顶层机制作为当下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短时间内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监管制度和规范体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顶层机制构建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内容,其不仅关系到扶贫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与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公司单位、行业机构等各个主体间自身利益的竞争和划分有着直接关系,需要高层领导进行统一规划,实施精细化设计。首先,我国应颁布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法律规定,切实解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法律问题。既要确立职业院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同时还要对其精准扶贫属性、作用、定位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规定。此外,还要确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不同主体的权益、责任与主要义务,让每个主体实际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党中央应积极引导各级地区政府部门,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管理机制,确立其运行制度,肩负起整合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有效资源,组织协调各主体实践活动的任务,并要负责监管和评价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资源划分及应用情况[4]。

3.制定贫困地区教育培训制度

我国当前大多数贫困人口都分布在老龄化、偏远化等地区,这些区域不仅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同时职业教育机制也尚未健全。某些区域虽然已经形成了层次、种类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但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及客观条件的影响,教育质量始终不理想,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也比较有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想要真正实现上山下乡、进入农村,就应构建完善的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只有制定了多维度、多层次、多样性、综合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才能够切实提高贫困区域职业院校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从而为每个有着特殊性职业教育培训需要的贫困地区人口提供所需的帮助。具体来说,首先,当地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在充分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共同促进,打通中高职与本科院校彼此衔接的职教模式,结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及不同教育需求的贫困地区人口的差异性,提供切实有效的职业教育帮助,努力实现一人受教、全家脱贫的理想效果。其次,当地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体制政策以及资源分配的工作职能,积极引导民间办学,拓展职业教育种类,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社会教育力量和职业院校的有机融合,让不符合接受院校职业教育的贫困人口都可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掌握就业所需的相关能力和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最后,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和我国精准扶贫体制举措的推广力度,消除贫困家庭人员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顾虑和担心。

4.强化市场与职业教育的联系

首先,应充分坚持以服务为根本、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宗旨。职业院校在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当中,不能过于保守,应基于推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探究贫困区域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掌握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对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并基于此设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教学内容、培训项目以及学科专业等。其次,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围绕以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原则,针对贫困区域学生的能力培训应与当地企业对员工专业素养的要求相契合。既要重视专业知識的讲解,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大力培养他们不怕吃苦、踏实肯干的精神,提高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在加强职业院校和行业机构、公司单位的互动协作上,应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其一,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各个社会主体的作用和优势,特别是要强化与行业协会、当地商会的互动和沟通,加强行业机构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引导、评价和服务作用,充分运用行业机构所具有的信息与人脉资源,最大限度地突出行业机构的纽带桥梁作用。其二,职业院校应强化校企协作,促进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采取订单式的培养,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

结束语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我国精准扶贫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是贫困区域教育革新发展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在目前贫困地区发展的攻坚时期,应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重点加大对贫困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投入力度,改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策略和方式,解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真正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要想让广大贫困区域真正脱贫,防止代际贫困的不良循环,在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就需要时刻把控好精准这一核心主旨,从硬件及软件两个层面入手,充分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性,使其成为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贾拓.职业教育扶贫成效及精准扶贫路径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2):169.

[2]瞿连贵.从职业教育扶贫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容分析、问题反思及前景展望[J].成人教育,2018,38(11):75—80.

[3]陈佳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探索——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5):15—18.

[4]陈柏林,杨乃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理分析与“造血”能力建构[J].职教论坛,2018(9):149—153.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