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2019-06-05高艳华
高艳华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顺应了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体现了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全人理论和扁平化理论等教育思潮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出现了侧重知识发展、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发展三个方面的新取向。顺应新取向,教育管理模式应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基础上,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教育目标在取向与态势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全人教育;学生需求;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001-03 “互联网+”时代,信息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影响,高等教育管理自然也受其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教育政策,根据这一教育政策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中。教育改革包含的领域很广,教育管理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改革之列。“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顺应了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体现了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各种教育思潮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互联网+”可以这样去解读: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与数据就像一张网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所有人的数据与信息都在这个网上,而“互联网+”从本质上说,就是将某个行业与互联网连接得更紧密,所有“互联网+”的成功案例都是在大数据时代,找到创造性地挖掘与应用本行业数据和信息的方法[1]。
信息时代,互联网将整个世界的距离拉近,各种教育理論在相互影响中发挥着作用。在这样的态势下,研究几种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教育思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起源于西方,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皮亚杰。皮亚杰教育理论中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核心的概念就是“图式”,受教育者原本的心理结构与知识框架就是其属于自己的图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原本的图式在逐渐发生改变,不断重新建构,再趋于稳定。建构主义相比较其他教育理论,注重个体的接受与发展。受其影响,教育管理者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更具有人文化的特点。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与罗杰斯,他们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本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不是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范围对学习者整个人成长历程的解释,具有了全人教育的取向[2]。体现在教育管理中,就是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3.全人教育理论
全人教育理论是在对传统教育目的提出激烈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反对将工具性目的凌驾于个人发展目的之上,认为个人的发展应该优于社会需要。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师生观的培养等方面的举措,都要围绕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来设计[3]。谈到全人教育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就必须要从全人教师说起。全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育管理的实践者,全人教育中关于教师的基本理论主张是做自己。现代教育领域,教师在教学中总会运用到各种方法与技巧,全人教育希望教师能够做回自己,以自己真实的内心力量影响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教育管理者提出了高要求。
4.扁平化学习理论
从严格意义来说,扁平化学习理论并不属于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潮,它是从管理领域引申过来的说法。以往的管理体系中,往往采用上下级的等级管理制度,扁平化管理精炼了管理层次,可以实现“面对面”的直接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将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引到教育中,形成了扁平化学习,即学习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可以同时并进地进行学习。教育领域中的扁平化管理是依据学生学习的扁平化状态进行的。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取向
教育管理受到以上诸多教育思潮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呈现出了新取向。
1.教育管理知识发展取向
在“互联网+”背景下,以知识发展为取向目标进行教育管理,具备了实现的基础与可能性。从人为的划分来看,人类的知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4]。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学生再也不能将其核心目标看作是保证学生掌握学科中所有要知道的知识。当教师为学生发展知识进行体系安排时,学科的学习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内容的描述。这并不代表着内容就不重要,而是指内容只是知识的一个方面。知识的范围很宽广,并不仅仅止于具体事物、物体、情境等,也不仅仅止于对事物的关系的解释。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学体系,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的是那些与知识本身相关的思维、方法、结构与过程,这样学生才能运用科学的方式来解读世界。学校教育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才能面对未知的知识爆炸。以往的高等学校教育很难将知识本身与学生学习的能力结合在一起,教师往往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后续的学习只能靠学生的自觉来完成。对于那些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差的学生,受课时条件限制,教师无法进行监督,课后的教学管理往往落不到实处。
网络条件下,知识体系以非常清晰的状态呈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教师根据横向与纵向知识体系,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知识取向发展,与教师的教学体系紧密相关。以成人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例,由于成人学生的特殊性,以往很难同时推进面授课程与自学课程。“互联网+”背景下,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在进行面授课程的同时,学生在网络上自学课程,并可以同时指导学生的实践内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需要慢慢体会的内容,在实践中运用的技巧,这些知识可以同时铺开,学生在这种扁平化的学习网络中可以同时构建自己图式体系中的知识与技能,这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是很难实现的,但在网络背景下可以实现。知识体系实现了这样的扁平化构建,教育管理也随之产生了这样的新取向。管理者根据教师的知识体系构建,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随时反馈,教育管理与网络管理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2.教育管理学生发展取向
教育系统的学生发展取向,强调通过有效智力发展过程发展学生用于更为广阔背景下的认知技能[5],教育管理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一取向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这一过程中,教育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为其提供内容与工具,教育管理也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与工具。
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文化凭借的媒体就是印刷体知识。教师与学生通过印刷体知识进行交流,学生的能力也是在对印刷体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时代的计算机、手机、网络媒体等为知识讲述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使传统的能力培养各种形式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传统的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对印刷体知识掌握情况的各种检验来完成的,如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他们可以在网络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寻求资源,以此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媒介更为便利,方式更为多样。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更要因地制宜,贴近学生,才能促进其发展。以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学前教育是就业的热门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也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以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未来的职业定位进行选择,并且横向展开,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教育管理在其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3.教育管理社会需求取向
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人才培养一定要体现社会需求,教育管理也体现了这一需求。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大部分要直接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如何与社会接轨就显得很重要。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要体现社会需求。以成人高等教育为例,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发展迅速,许多以往的老专业呈现出了新的社会需求态势,如法律专业,而许多新的专业或以往冷门的专业被挖掘出极大的市场潜力,如保险专业、护理专业、城市轨道与交通专业等等。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变化,教育教学体系必然要随之改变,教育管理也要发生新的变化。如保险专业的教育管理就要不同于其他专业。保险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并要同时参与到各保险公司的各项活动中去,这都是社会需求在教学中的反映,而体现在教育管理中则更加复杂一些。教育管理不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业成绩,还要与保险公司挂钩,通过保险行业的行业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相关鉴定与管理,这都是以往的教学与管理中不曾出现的,是“互联网+”与时代的发展使社会需求对教育的影响比重在逐渐增加。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应充分关照信息技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科学知识与案例学习的基础上,兼顾技术运用与社会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新态势
1.教育管理模式应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教育管理是随着教育教学在发生变化的。“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课程、教师等因素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只有厘清这些因素的变化,教育管理才能做出相应调整。
现代社会,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的教学模式被引入了课堂,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影响。学生如何在海洋一般的信息库中筛选出有利于自己知识体系建构的信息,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在互联网时代所起到的作用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化就显得尤为迫切。教师的专业化途径在增多,教师文化也在改变载体与样式。以往,根据不同教育阶段教师的角色,教师文化可以分为大学教师文化、中学教师文化和小学教师文化,大学教师文化一般有以学术为本的教师文化、以学校为本的教师文化和以学科为本的教师文化三种形式[6]。互联网的兴起必然會对教师文化产生影响。教师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教师在共同的学校教育环境中,形成相对统一的目标,具有相互影响的情感,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并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教师文化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又会促进教师文化的稳定性。教育管理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形成的重要中间环节。现代社会,教师的压力很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用文化带动发展,用管理推动文化,用发展促进管理,这样的良性循环会大大提高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减少职业倦怠。教师文化与专业发展、教育管理相结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掌握哪些技能;二是如何发展这些技能;三是发展这些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通过对这三方面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教师会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共同成长,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群体文化,而这对教育管理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除了教学、课程、教师因素外,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因此,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不是简单地平台的改变,也不是单纯的方式的转变,它需要与其他各方面因素相辅相成实施改变。因而,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认证的。
2.充分发挥教育目标在教育管理取向与态势上的引领作用
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教育教学,最终都要回归到教育目标这个根本上来。教育目标是由教学目标构成的,教学目标又是由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逐渐构筑的。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落到实践中就是每一节课都很重要。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密切相连。信息时代的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与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完成教育目标,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每一种类型的教育实施的根本。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如此。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为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多为成人,以往参加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学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学习目标已经不仅仅定位于学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逐渐成为成人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近年来,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逐渐增多,通过对这些学生的面授与多方反馈,清晰地看到了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变化及其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之巨大。以往学生不愿意听教师讲课,只要教师画题就行,但现在的学生不仅能按时认真地听讲,而且会将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交流,这就是职业发展的需要。学生就在医院上班,在病人康复的过程中,需要医护与心理诊疗的同时并进,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棘手问题可与教师随时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作效率。因此,现在的许多学生,尤其是职业前沿的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完全不需要后期的教育管理监督,这种改变就是源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变化。学生学习目标的变化带动了学习状态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师的教学是一体两面,教学相长,这个改变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教学与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回归点。确定教育目标并按期进行调整实施,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时代的飞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变化,而顺应形势研究教育管理,必然会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洋鹏.互联网+背景下的成人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成人教育,2017(5):80—82.
[2]陈健芷,陆桂芝,王凡.学校心理学教程(初等学校及幼儿园部分)[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9:129—130.
[3]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4][美]Priscilla Norton, Karin M.Wiburg.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M].吴洪健,倪男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45.
[5]董玉琦,刘向永,等.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90.
[6]金正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