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助推“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2019-06-05李如霞马海霞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双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李如霞 马海霞

摘要: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面向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双创”意识、思维、人格和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推手,是“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不足、管理失当的问题,致使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知识产权教育对“双创”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对此,高校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师资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加以完善,从而提升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助推“双创”人才培养的时效性。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教育;“双创”人才;人才培养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5.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5-0015-05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逐步推进。高校围绕着创新创业(下文简称“双创”)人才的培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其中,知识产权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是面向大学生群体进行的以知识产权理论知识讲解与制度分析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教育。它是大学生获得知识产权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性教育,对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对“双创”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

(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双创”意识

“双创”意识是在创新价值观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创业愿望和动机。没有“双创”意识,就不会出现创新创业行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能让学生知晓知识产权强国的道理,积极踊跃地投身到“双创”活动中去,担起使我国早日成为知识产权强国的责任,也能让学生知晓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排他性等法律特征和经济属性,引导学生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个人的创新创造成果,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运作,譬如许可、转让、质押、投融资等,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或经营资本,实现创新创业成果的利益最大化。有了创新创业的责任感和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驾护航,再加上对成功创业的渴望、对利润的追逐和向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热情必将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开拓大学生的“双创”思维

“双创”思维是在“双创”意识形成后,大脑对创新创业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研究、推理、判断后形成新颖、独特、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计划或观点的思维过程。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双创”思维的形成与锻造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引导。通过知识产权的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大学生可就如何获得、行使、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做出自己的思考,进而产生独特新颖的思维成果,给社会带来首创的有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不论是发明创造还是著作或商标,无疑都是大学生围绕着创新反复思考、反复实践的结果。在这反反复复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获得系统全面的“双创”思维训练。有了“双创”思维,大学生便可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双创”人格

“双创”人格是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精神的人所具有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可以表现为“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可以更好地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这种“双创”人格。知识产权成果的最终呈现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教育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知识产权强国的信念,始终保持对创新创业的初心,教育学生做好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教育学生尊重创新,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自觉抵制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盗版、仿冒、抄袭等不良行为,在创新创业中遇到挫折和纠纷时,要理性地对待和解决,不采取过激行为。实践证明,具备健全“双创”人格的人方能在创新创业的征途中一路高歌。

(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双创”能力

“双创”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创新创业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能力”等,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比例连续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0%,接近翻了一番,但创业的成功率却不足5%,距离欧美国家20%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尚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企业熬不过3年,夭折于初创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创业层次低、资金缺乏、管理能力弱、社会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双创”能力薄弱,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创新力不够,没有核心竞争力产品。这和知识产权教育的缺失有莫大关系。知识产权成果是创业必需的技术支撑,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和科技研发的能力,进而加速知识产权成果的诞生。据统计,全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中,95%左右首先出现在专利文献上,通过专利文献获得的技术信息通常比其他渠道要早3~5年。如果高校能及早地对在校大学生强化知识产权教育,引导他们在创业之初就立足于知识产权开展创业活动,势必会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层次及成功的概率,与此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整体抵御创新创业风险的实践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而言,他们需要历经的一项重要风险考验便是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风险和纠纷应对,主要表现有二。一是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有些大学生在选择创业创意或创业产品时,急功近利,剽窃他人的技术方法、商业秘密,仿冒他人的开店创意、策划方案。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创业领域,存在着恶意注册域名、窃取他人的商品图片、盗用他人的网页或网店设计方案、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或专利的商品等违法行为。二是被他人侵犯知识产权。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往往知识产权应用意识比较薄弱,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相对不足,常常会给其他市场主体留下可乘之机,这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失败收场。对此,如果高校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产权教育,那么大學生毕业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以及被他人侵犯知识产权后不知如何维权的现象势必会大大减少,相应地,应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和纠纷的综合能力亦会大幅度增强。

二、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助推“双创”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实效性有限

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是伴随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招收了知识产权方向的研究生。随后,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开设知识产权法本科课程,成立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机构。1986年,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此后,我国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2012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截止到2018年6月,我国已有“上百所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学院或开办知识产权专业,全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达到15万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且拥有全球最多的专利和商标审查人才,专利审查员超过1.1万名,商标审查员超过1500名,基本形成了一个梯次合理、门类齐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这一成绩的取得,与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密不可分。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知识产权教育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依然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2017年9月,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联合《中国青年报》针对湖北省132家大学生双创企业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的主题是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这次调查显示,目前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以下特点:1.初创期的企业整体上不太重视知识产权,发展1至2年的企业自身知识产权布局意识低于发展3至5年的企业;2.企业学习与运用知识产权的主动性欠佳,市场竞争力后劲不足,致使企业的寿命偏短,以2至5年的企业居多;3.38.1%的企业有过被侵犯知识产权的经历,企业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强;4.57.94%的企业主管人员表示在校期间并未接受过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方面的系统性教育;5.半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仅限于商标注冊和专利申请层面,对服务标志、厂商名称、原产地名称、制止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范畴中的问题,对知识产权的确权、知识产权可以通过质押进行融资等重要的实践应用问题,知之甚少。

由上可知: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我国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产权利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整体不高,仅仅是处于萌芽期;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知识产权教育所占的比重太轻,与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等顶层制度设计不相协调;教育的效果也不理想,不能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需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相匹配,实效性有限,存在着严重的短板。

(二)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实效性有限的原因分析

1.教育理念比较落后,重视不足

教育理念落后是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在一次以“创新人才教育”为主题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是不够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在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时代特征的新常态下,高校的教育理念从知识性教育转变为创造力教育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奉行的仍然是知识性教育,并未完全向创造力教育转变或根本没有转变,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思路和措施都比较守旧。再加上大家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属于法学专业的课程,与非法学专业关系不大,所以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表现得不够重视,关注度低,投入小,教育的主动性不够高。大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专业或机构设置、教学管理、课程管理等方面步伐缓慢或停滞不前,知识产权教育的水平偏低,尚未达到其应有的高度。

2.教育师资严重缺乏,能力有限

大多数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设在法学院,而法学院里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专职教师为数并不多,规模大的有十几人,规模小的只有几个人,有的甚至连一个人都没有,若要全面担负起全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任务,难度颇大。另外,法学院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缺乏管理学、经济学和理工科学知识,而知识产权本身却是“一门跨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工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交叉学科”,这种跨学科特点无疑给高校教师在专业背景、知识积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想状态看,完全符合跨学科特点的知识产权教师数量少之又少,知识产权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务技能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整合

理想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同时具备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理工科学功底,知科技、明法理、晓管理、懂外语、善沟通。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需要更多的能娴熟从事国际知识产权谈判、国际争端解决、国际间诉讼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在目前的形势下,再单靠法学院的一己之力,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承担起市场所需要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需要从高校层面,想办法去整合本校或外校的相关师资资源,共同完成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任务。

4.教育方法因循守旧,创新不够

目前高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第一,课堂讲授《知识产权法》知识;第二,借助世界知识产权日进行普及宣传活动;第三,举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讲座活动。这三种方式都是比较传统的教育方法,都存在着相应的弊端,创新性不足。课堂讲授时,大部分教师仍坚持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授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之知识产权法课程,一般是以专业课而非公共课的方式进行,受众面相对比较窄。普及宣传活动方式,因为持续时间较短,很难形成长久效应,效果有限。讲座形式,因为内容缺乏系统性,知识获取较为零散,效果亦有限。传统的教育方式无疑直接影响了知识产权教育的效果。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革新传统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要恰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并利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观摩式、实地体验式等新型教育方法。

三、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助推“双创”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培养足够的高质量“双创”人才,既是高校的时代任务,也是高校的历史使命。鉴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对“双创”人才培养发挥出的重要助推作用,我们很有必要立足当下,合理规划提升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决定方向,需求决定培养。高校若要提高知识产权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先弄清楚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和“双创”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做好知识产权教育工作的前提。现在社会急需的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知识产权的创造人才、保护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和涉外知识产权人才。但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仅倾向于培养懂法律知识的“单一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导致这一职业领域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其他知识产权职业领域的人才相对不足。因此,宜采取“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这种“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个别高校提出的“全能化”培养目标,它不要求就知识产权全部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都照顾到,只需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照顾到某几个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即可。譬如,不局限于在法学院(系)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适当地根据自身特点,再拓宽到经济学院(系)、管理学院(系)或外语学院(系),培养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或涉外知识产权人才,或拓宽到计算机学院(系)、电子学院(系)或机械工程学院(系)等理工科院系,培养知识产权创造人才或知识产权服务人才。

(二)加强知识产权师资管理

第一,实行“请进来”戰略,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输血”。被邀请的对象既可以是知识丰富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如兄弟院校或国外院校中的知名知识产权学者,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或博士等,也可以是实务经验丰富的一线知识产权工作者,如专利代理人、知识产权法官或律师、政府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等,形成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的高水平复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知识产权人才做好师资储备。

第二,实行“走出去”战略,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造血”。高校的知识产权教师普遍存在着实务经验不足的弊端,因此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现有的知识产权教师创造各种深造和实践的机会,丰富他们的实务经验,从而提升教师开展实务教学的能力。譬如鼓励教师兼任知识产权领域的社会职务,亲身参与到专利代理、商标申请或知识产权诉讼案件中,或选派教师到企业或法院等实务部门进行知识产权培训或交流学习。

(三)完善知识产权课程体系

第一,针对高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知识产权概论”课程。课程可以是公共选修课,也可以是公共必修课。从普及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宜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开课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原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等各知识产权职业领域人才均需具备的基础知识,重点突出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纠纷处理等实务内容。这是大学生初步了解知识产权知识的重要途径,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双创”意识,利于培育高校的“双创”氛围。

第二,因材施教,科学设置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在设置公共必修课“知识产权概论”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课程。法学专业重在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治人才的培养,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考虑增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专业英语等课程,增强学生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和实务操作的能力。在经管专业,突出强化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可考虑多开设一些与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运营与管理等。理工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创造性人才,专利制度是其关注的重点,因此可以考虑开设专利制度、专利文献与信息检索、专利代理实务等选修课程。

(四)创新知识产权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产权教师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思维去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譬如采用视频课程、微课、慕课等方法开展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不再仅仅是线下的课堂讲授和实践训练,线上学习和虚拟仿真实验越来越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这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将是未来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知识产权教师的主要作用将不再是知识传授,而是教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法,然后通过线上的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比如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或错误分布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也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科技进步的源头是创新。影响创新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是人才和科技制度,科技制度最根本的是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所蕴含的创新激励机制和权利保护机制将有效促进人们的创新创业行为。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是培养“双创”人才的必要措施,让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为“双创”人才培养助力,是时代赋予我国高校的新使命,也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的新契机。

猜你喜欢

双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中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