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对卒中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2019-06-05陈建东
陈建东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福建宁德352100)
前 言
昼间嗜睡为睡眠障碍的一种,患者日间常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中,约72%的患者均合并昼间嗜睡。长期处于上述状态,易对卒中后血?压变异性产生影响。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于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患者中,随机选取37例作为观察组,观察了合并昼间嗜睡对卒中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0:17,年龄(45~82)岁。以单纯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9:18,年龄(40~88)岁。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观察组同时符合昼间嗜睡诊断标准,患者发病前,均无昼间嗜睡,无睡眠障碍。
1.2 方 法
(1)调取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年龄、病程、合并高血压、卒中类型、血脂指标等方面出发,对比两组患者的异同,根据对比结果,分析导致昼间嗜睡的高危因素。(2)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观察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对卒中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昼间嗜睡的高危因素
观察组年龄(70.15±3.17)岁、病程(13.52±0.51)d、合并高血压者占 81.08%、TG(1.45±0.10)m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对卒中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观察组夜间 SBP (144.85±1.48)mmHg、DBP(81.20±2.70)mmH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日间及24h血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3 讨论
3.1 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的高危因素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两种。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的发生,与肥胖、高龄、高血压等因素显著相关。近些年来,随着居民饮食习惯以及生活状态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提升,患者的生命已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脑卒中患者,常合并昼间嗜睡。为判断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选取合并昼间嗜睡与未合并昼间嗜睡患者作为样本,对两者进行了对比。通过对对比结果的观察发现,合并昼间嗜睡者,年龄(70.15±3.17)岁、病程(13.52±0.51)d、合并高血压者占 81.08%、TG(1.45±0.10)mmol/L,与单纯脑卒中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昼间嗜睡的发生,与高龄、病程长、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关。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合并昼间嗜睡者,出血性脑卒中占45.95%、TC(3.88±0.20)mmol/L、LDL-C(2.41±0.30)mmol/L、HDL-C(1.02±0.16)mmol/L。与单纯脑卒中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类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昼间嗜睡的发生均无显著影响。
表1 昼间嗜睡的高危因素 (±s)/[n(%)]
表1 昼间嗜睡的高危因素 (±s)/[n(%)]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P值例数(n)37 37年龄(岁)70.15±3.17 61.20±2.68<0.05病程(d)13.52±0.51 9.15±0.10<0.05高血压30(81.08)(18.92)<0.05出血性17(45.95)16(43.24)>0.05缺血性20(54.05)21(56.76)>0.05 TC(mmol/L)3.88±0.20 3.87±0.19>0.05 TG(mmol/L)1.45±0.10 1.19±0.02<0.05 LDL-C(mmol/L)2.41±0.30 2.43±0.28>0.05 HDL-C(mmol/L)1.02±0.16 1.03±0.14>0.05卒中类型
表2 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对卒中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s)
表2 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对卒中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P值例数(n)37 37日间132.58±3.58 132.58±3.17>0.05夜间144.85±1.48 124.84±6.41<0.05 24h 135.96±0.69 136.02±1.78>0.05日间82.50±3.41 82.50±2.40>0.05夜间81.20±2.70 74.30±1.25<0.05 24h 83.15±3.10 82.76±2.29>0.05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3.2 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对卒中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肥胖、脂代谢异常与睡眠障碍间的相关性已得到了证实。作为睡眠障碍的一种,昼间嗜睡与上述因素同样存在一定的关联。内脂素为蛋白质细胞因子的一种,在人体中广泛存在,由脂肪组织分泌。该物质的功能,在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调节,最终达到促使脂肪蓄积的目的。张宇[1]在研究中,选取脑卒中患者作为样本,对其入院后首个24小时内血压变异与出院结局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与单纯脑卒中患者,以及健康人群相比,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血清内脂素与昼间嗜睡存在相关性。为进一步明确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对卒中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本文对合并昼间嗜睡与单纯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脑卒中昼间嗜睡者,夜间 SBP(144.85±1.48)mmHg、DBP(81.20±2.70)mmHg,与单纯脑卒中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昼间嗜睡患者,夜间可见血压升高现象,导致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程度加重。上述问题如未及时解决,易增加不良预后发生的风险,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不利。
此外,本院同样从日间血压、24h血压两方面出发,对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脑卒中昼间嗜睡者,日间SBP(132.58±3.58)mmHg、DBP(82.50±3.41)mmHg、24hSBP(135.96±0.69)mmHg、DBP(83.15±3.10)mmHg,与单纯脑卒中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合并昼间嗜睡患者,日间及24h血压无明显异常。本院监测患者血压所应用的方法,以动态血压监测法为主。采用该方法监测,能够明确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且能够实现对脑卒中风险的预测,判断血压节律有无非杓型特点。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为两种血压类型。所谓非杓型,指夜间血压下降消失的现象。所谓反杓型,指夜间血压升高的现象。宋亚敏[2]在研究中指出,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患者的死亡率同样更高。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脑卒中患者一旦出现昼间嗜睡症状,极容易导致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产生,导致血压变异性加强,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不利。
为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临床应加强对昼间嗜睡的预防。针对高龄、病程长、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者,应于治疗期间,积极对血压与血脂进行控制。当患者入院后,需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处理[3]。一旦发生昼间嗜睡,需及时对其血压进行监测及干预,以使患者昼间嗜睡的发生风险得以降低,使患者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得以提升,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昼间嗜睡的发生,与高龄、病程长、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关。合并昼间嗜睡者,夜间可见血压升高现象,导致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程度加重,增加不良预后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