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性文化,打开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地域性文化“小辰光”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19-06-05江苏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蔡海蓉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辰光海门家乡

江苏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 蔡海蓉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随着国际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海门地域文化不断发展。但同时,吴侬软语、老街等能寄托海门记忆的优美意象和文化符号不断减少。如何将这些可贵的地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笔者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尝试。

一、缘起——为课程的建构找到理由

为课程取名为“小辰光”,是因为其在海门方言中的意思就是“童年”,它深深烙上了武术海门人最美最真的乡土印象。了解海门地域文化,弘扬海门优秀精神,已成为当今时代文化立魂的迫切需要。

笔者随机抽取了市区某小学一到五年级各一个班,对学生了解本地域文化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涵盖了关于海门方方面面的常识,如地理、名人、历史、特产……调查发现,约70%的学生对海门文化所知甚少,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说少许海门方言,对家乡名人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张謇等少数。

二、目标——为课程的架构指明方向

“小辰光”地域性文化课程的建构,将地域性文化和语文课程相结合,系统化、立体化开发和实施能够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索海门地域文化的环境起源,探寻海门地域文化的优秀特质,探究海门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审美体验,领悟文化内涵,增长实践智慧,培养语文素养。为此,笔者确定了如下的课程目标:

一是开发、丰富海门地域性文化,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最近发展区,唤醒已有经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生发童真审美感悟,领悟海门乡土文化内蕴,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是架构具备地域性特性优势的课程篇目,打通教材内外,贯通中外文化,感受海门乡土历史风韵,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实践能力。

三是把具有海门特色的资源引入课程内容,促使学生慢慢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架构——为课程的开展确定内容

海门坐落于广袤的江海平原,东临黄海,南依长江,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凭借海纳百川的胸襟,使通东文化与沙地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江海文化。这些都成为引领学生们走进地域性文化课程的丰富资源。我们通过实践、整理、归纳,形成了以下课程内容:

(一)阅读写作微课程

一是童声里的乡音:用有趣诙谐的海门童谣、俚语,带领学生走进吴侬软语的世界,感受海门方言的魅力;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门山歌,唱响家乡的赞歌。

二是图画上的海门:用描绘海门乡土风情的绘本,开启学生视界中海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口语表达微课程

一是家乡名人交关多:走进家乡历史名人,感受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的赞;寻访当代海门名人,感受海门精神的代代相传。

二是行走在江海大地:用稚嫩的双脚“丈量”海门的土地,用一双发现的眼睛,感受家乡的美。

(三)综合实践微课程

一是舌尖上的乡味:寻找大街小巷属于海门特有的美味,探寻美味背后的故事,勾起学生舌尖上的乡味。

二是童年的游戏:用父辈们曾经玩过的游戏,让学生会玩、慧玩,感受游戏的乐趣,感受童年的快乐。

三是希望的田野:了解海门特有的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们在种植的过程中,感受家乡人的勤劳。参观海门特色小镇,了解海门特色产业,畅想海门未来经济,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四、行动——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场所

(一)阅读,品味魅力乡音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语言乃存在之家。”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一种天然的教育资源。重拾民间童谣的真纯朴实,笔者希望阅读吟诵课程能在学生们稚嫩、美好的心灵中引发与家乡童谣意境的共鸣,真正继承这种无价的文化财富,并使之源远流长。

晨诵课上,带领学生走进吴侬软语的世界,感受海门方言的魅力;一起读有趣诙谐的海门童谣,找到了童谣结构里的秘密,再进行各具特色的改编。以下是学生们自己尝试改编的一首海门童谣,用海门的沙地方言读一读,别有一番滋味。

你姓哈?我姓朱!

哈么朱?牛八朱!

哈么牛?杜黄牛!

哈么杜?年纪大!

哈么年?过新年!

哈么过?田鸡鼓!

哈么田?池坑田!

哈么池?五斗橱!

哈么五?

明早大家一劳去跳舞!

就是这样,在阅读课上笔者带领着学生们读绘本故事《小辰光》,听海门民间故事,赏海门山歌,从诸般语言文字里,无时无刻不领略、感受着海门地域性文化的魅力。

(二)演讲,展示自信口才

海门历史1000多年,虽不漫长,但名人辈出,如教育家兼实业家张謇、诗人卞之琳、书法家王个簃、科学家崔维成、企业家陈锦石等,从这些名人的出身经历、奋斗历程、人生情怀、成就伟业无不吸引着我们的学生。

语文课上,笔者利用语文书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交流你喜欢的历史人物,与“小辰光”课程相整合,开展“小辰光讲坛”,给学生们一周的时间,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一个海门历史名人,引领学生探索名人背后的秘密,汲取生命成长的丰硕养料,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然后再将查找的资料进行筛选,制作成PPT,利用阅读课、自习课等时间进行宣讲,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卓越口才。

“名人篇”结束,“名胜篇”紧跟……笔者相信,学生的成长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通过让学生们一次次上台一次次演讲,培养了他们的口才,让学生生活回归童真与美好。

(三)写作,书写美好童心

图画书《小辰光》是海门籍职业建筑师继高所著。他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展示了他在海门的童年生活,书中的场景勾起学生们对他们现在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习作课上,笔者一边带着学生们读《小辰光》,一边让学生们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令人难忘的事情。指导学生们借助细读文本内容,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把自己生活中难忘的瞬间用笔一一记录下来。就这样,一章章地读下来,在阅读与习作的历程中,我们渐渐地形成了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辰光》。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着。”当笔者将海门地域性文化资源引入习作课堂,阅读与习作相结合,学生的习作便跳跃着美好的童心,充盈着生命的张力。

(四)实践,培养完整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而应该关心身边的世界。为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笔者将《小辰光》课程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依托“假日小队”活动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在江海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做一做,种一种……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开展“希望的田野”这个活动时,笔者组织学生们一起上网查资料,利用阅读课,交流知晓家乡最有名的农作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然后种一种家乡的农作物。种的过程就是写观察日记的最佳时机。笔者要求学生们一周记一次,把种子发芽、长叶的过程观察仔细写清楚。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的日记里,有种子发芽后的喜悦,有开花后的惊喜,也有失败后的失落……学生们还在笔者的鼓励下,为自己的观察日记配上照片,画上插图,制作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本“小小书”。

当给予学生一方实践的天地,学生便会还你十二分的精彩。

五、评价——为课程的再出发蓄势

《小辰光》课程实施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中,笔者改变了单一评价主体的方式,积极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课程的评价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评价,形成教育合力,进而促使地域性文化活动在不断调整中渐趋完善。

课程评价更像是一面镜子,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习得,更注重了师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对照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剖析自己、提升自己。学生在对照中,发展自己,发掘自身潜能,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评价不代表一个课程的结束,而是这个课程以及参与其中的师生的再出发。

钱理群教授说:“引导我们的学生去了解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把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从而奠定坚实的精神底子。”当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地域性文化课程相联系,就能让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们的精神世界,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辰光海门家乡
No Pain,No Gain
台上三分钟
聚“星”成“火”携手同心——记海门侨商郁飞和他的侨商团队
晨雾浓浓
海门赞
旧辰光
郭敬明风波续:被“深度绑定”的和力辰光如何IPO?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