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视角下数学教材的深度解读与创造性运用
——以“认识长方体”一课教程研读为例
2019-06-05江苏省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丁红琴
江苏省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 丁红琴
关于教材创新,人们容易走进误区:要么照本宣科,亦步亦趋,唯教材是从;要么一门心思解构重塑教材,随意删减教材文本,天马行空;要么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形式浮夸,将严肃的数学消解在嘻哈的游戏中。本文将以“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创新解读课本。
一、通读教材,宏观视野看待所教课程的地位
全面把握所授课程,才能有效教学,没有宏观视野,教学就如脱离了机器的零部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数学教师如能全局把握整册教本,将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新版教材注重知识的分散编排和区块链接,展现了教材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容易忽视对透视图的深度剖析,不少教师只是单单画出透视图,表明它是长方体,但对于画法只字不提。
二年级教学“观察物体”时,教材构设情境,让学生观察讲台,使学生感受到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物体成像不一样,同一视点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侧面。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已明确仅凭1~2 个面无法确定物体的立体形态。在三、四年级“观察物体”的后续学习中,学生习惯接受从正面、 上面和左侧三个面观察物体,认识到需要已知三个面才能推知物体的全貌。这些内容看似与主题无关,事实上对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应用空间透视能力观察长方体很有帮助。如果没有通读教材,缺乏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就无法融入教学设计中。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应用空间换位能力透视长方体,笔者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大家对长方体有所了解,下面请观察讲桌上的长方体木块。说说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生:正面、左面。
生:上面、正面、右面。
生:正面。
师:站着不动,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最多三个。
师:长方体总共有六个表面,为什么一次性至多只能看到其中三个?
生:根据以往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就可以推知。
师:正是由于从一个视角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同时呈现三个侧面,所以长方体的平面成像图为——(课件出示图1)
图1
师:遮盖的部分可以用虚线表示。(课件出示图2)
图2
上述教学,笔者尝试联通观察物体的旧知,使学生对长方体平面展示图的认识不仅停留在直觉惯性上,而是上升到空间观念上。正是由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贯连了旧知和新知,才在实践中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
二、准确把握教材,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思维水平
教学长方体的各侧面时,一般方法是借助长方体道具,让学生经过“观摩”“触感”“测量”等实践活动,总结出“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个特征。这个结论是从直观学具的实地观察中提炼出来的,学生深入理解了吗?教学是否可以画上休止符?研读课本文本的时候,笔者认为还有两个问题可以继续深究:(1)“相同”指什么?(2)面积相等的矩形就可以构成长方体的对面吗?于是,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探究模型后)长方体各侧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生:对面相等。
师:“相等”具体指什么?
生:面积大小。
师:(出示两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面积都是80cm2,一个是10cm×7cm;另一个是14cm×5cm。它们能够构成长方体对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形状不同。
生:两个图形要能完全重合。
上述教学中,拿出形状不同的两个等面积长方形,让学生凭借直观判定其能否成为长方体的对面。这个问题让学生开始质疑,产生理解冲突,学生在消弭冲突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长方体对面全等”的特征。正是把准了教材,才催生了这个环节。
三、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提高活动的含金量
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常规教学是指引学生观察棱长,让学生尝试对12 条棱编组,根据3 组不同的长度揭示出一个顶点处引出的三条线段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在学生明了长、宽、高的概念后,转换相对方位,重新对应长、宽、高。
在研读这部分教材时,笔者思考:长、宽、高作为长方体的要素,是否有深度挖掘的空间?能否让教学更具艺术性?于是,有了以下教学程序:
师:(出示长方体)擦去一条棱,你能复原出整个长方体吗?(课件演示淡出一条棱)
生:(齐)能!
师:擦去两条棱呢?(课件演示淡去两条棱)
生:(思忖片刻)能!
师:一直擦去棱,至少保留几条棱才能复原出原图?
生:7 条。
师:可以更少吗?(小组讨论,师巡视)
生: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3 条棱。(该组学生代表指出透视图中的长、宽、高)
师:(课件演示剩下三条棱)请依据三条棱复原出原图,并画出来。(生画图)
师:还能更少吗?
生:已经是极限。
师:(揭示概念)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的三条棱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我们把这样交汇于一点的三条棱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边观察边展开联想,长、宽、高不再是依附于长方体的部件,而是可以独立出来的一个“孵化器”,成为概括长方体特征的缩影,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分析力。
如果说教程范本是一个“压缩包”,那么研读教材就是在解压文件。必须指出,解压时既要尊重教本,又要有所创新,这个过程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