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
——江铜集团德兴铜矿钳工协会师徒众生相
2019-06-05储朝晖吕建新
储朝晖 吕建新|文
这是一个屡屡在国家级大赛上摘金夺银的“名门正派”,在“掌门人”缪国斌带领下,5名“全国技术能手”,14位“江西省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李斌式金牌工人”“赣鄱工匠”……人才辈出,争奇斗艳。
前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企业的地方,就有竞争。
话说全球矿业,龙争虎斗,杀机四伏,无疑是个大江湖;志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江铜”),无疑是江湖豪门之一。要想成就百年基业,比的就是人才。
花开千朵,单表一枝。江铜德兴铜矿各种“技术协会”人才汇聚、争奇斗艳,尤其钳工协会,屡屡在国家级大赛上摘金夺银,扛起了矿山钳工技术培养、发扬、传承的大旗。
他们有怎样的“独门秘籍”?他们的“瓢把子”又是怎样一位“宗师泰斗”?
这扇门,向所有人敞开
德兴铜矿钳工协会坐落在闹市旁的大门里。里面有个大厅,正面荣誉墙上挂满了历年的公司级及以上“技术能手”的照片。这里,就是师兄弟们平时练功的地方,远远的,都能听到锉刀在铁块上摩擦的沙沙声……
今天练功的,不全是协会的师兄弟。
因为是周六,进进出出的人比平时多一些,比如边上的这几位,就是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早听说矿里有这样一个训练条件特别好,师资力量特别强,动不动就在各种比武中获奖的“名门正派”,他们结伴来看看。
入门的门槛很高吧?门规会不会很多?还有,收费应该挺贵的吧?他们嘀咕。
正如他们所见,大门是敞开的,一路上也没有谁拦着。不断有人停了停手里的活,冲他们笑笑,表示欢迎,甚至还有人把锉刀递到他们手上,鼓励他们也试试。
“这里学技术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不收费。”见他们尚有疑虑,小师弟吕志祥走上前,接待了他们。说起这位小师弟,最近可是“火”得很。
没干过一天钳工、操作皮带的他,被工段推荐到钳工协会实训,之后一路过关斩将,获得省级青工机修钳工赛事的第二名。
几句寒暄之后,小吕向几位介绍起工作台上琳琅满目的工器具。除了常规使用的錾子、锉刀、锯弓,还有比较专业的百分表、游标卡尺,千分尺,以及数显高度尺、游标划线器、各种规格和型号的量块,看得他们眼花缭乱……
只见吕志祥熟练地拿起一个工件,固定在台虎钳上,今天他要给小学弟们来个即兴示范表演,项目叫“蒙眼锉”。
“蒙眼锉”,是小吕的恩师缪国斌的拿手绝活,也就是双眼在红布完全蒙住的情况下锉工件,质量不受影响。虽然小吕目前还达不到师傅的境界,可也有模有样。只见他扎稳马步,膝盖微弯、重心前倾、左手压稳、右手前推……
缪国斌-蒙眼锉
“练技术就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找得对方法。”吕志祥对缪师傅这句话可谓铭记在心,2018年为了代表江西省出征九月份“振兴杯”全国职业技能青工大赛,从初春到夏末,他每天都是在6 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训练中熬过来的。
“一百四十多个选手,我71 名,才排中间,还要努力,还要努力。”吕师弟显然对这次全国赛的最终成绩很不满意。但几位新生早已听得心驰神往——是什么让一个妥妥的“菜鸟”,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变成可以上这么高级别“华山论剑”的高手?
优秀的企业,总会为有梦想的员工提供机会。
江铜始终把建设一支“一流职业素养、一流岗位技能、一流创新能力、一流工作业绩”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把普遍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高技能人才摆在突出位置。
自1995年启动以来,江铜奥赛连续举办23年,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参赛人员达5 万余人次;把奥林匹克精神引入企业劳动竞赛,从学习培训到岗位练兵,从技能竞赛到技能升级,持续整体激励、推动;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全员创效奖”评审和先进操作法命名活动……为企业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开辟了一条条绿色通道。
作为江铜集团的主干矿山,德兴铜矿的技术协会、导师带徒、创新工作室……这些平台,为年轻人实现梦想,成为武林高手敞开了大门。
只要你肯学,我就有办法
在这扇门里,涌现了“中金杯”冠军邹宗伟、“中铝”杯冠军蔡艳涛等5名“全国技术能手”、14 位“江西省技术能手”,还有一大群摩拳擦掌的后起之秀,他们统统师承“总教头”缪国斌门下。
说到缪国斌,名头可不小,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国家级机修钳工裁判员、多届国家级机修钳工大赛裁判长……
缪师傅为人极具豪侠品质,在他看来,当一名钳工技术协会的“瓢把子”,就要想方设法把徒弟们的潜能挖出来。
李运海,是两个孩子的外公。2013年,他摘得矿级钳工奥赛普工组桂冠。这还不是重点——去年,也就是五十五岁高龄,他再次披挂上阵,获得江铜集团公司技师组的第二名。
徐礼军-吕志祥师徒
“缪老师教徒弟,的确有一套。”虽然自己年长十岁,李运海这句老师,叫得毫不掩饰。
搞钳工的,居然要练跑步?没有认识缪老师之前,已经工作三十多年的李运海闻所未闻。一段时间跑下来,他发现制作工件时,心不跳、手不抖,气息均匀了,缪老师说,这叫吐纳之法;扎马步,叫规范动作;练跳绳,叫协调身体;举哑铃,叫积蓄体能……高手过招,输赢只在毫厘,全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
心理暗示也非常重要。老李这么大年纪去比赛,有点想赢怕输,缪老师就用激将法:我就不信啦,你还搞不赢那帮小屁孩?
工位上抬头测量的这位叫刘斌,四十挂零。2013年起,短短三年,他就完成了从一名车工向国家级钳工技能大赛冠军的华丽转身,一战成名。在比赛前,他感觉自己基本功太差,想打退堂鼓,缪师傅冲他吼:“不去试试,一点机会也没有!”
对吕志祥的暗示就更奇葩了:你光脚的,还怕穿鞋的啊?
真正训练时,缪老师也一点不含糊。他提出的“模拟现场检修视频教学”,极大提升了培训效果和实战能力;他带头主讲的“工人技术专家讲座”,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他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技术特点、身体条件,量身打造不同的训练计划和工艺方案。2013年,蔡艳涛出征“中铝杯”之前,缪国斌拿出了四种工艺方法让他训练,最终选定其中一种最适合他的加工工艺,成就了蔡艳涛的全国冠军梦。
他能模仿最严苛的训练环境,甚至人为在现场制造人流、制造各种嘈杂的声音。2017年6月29日,全省劳动和技能竞赛现场推进会在德兴铜矿举行,弟子们视若无睹、心无旁骛的样子,让近距离观摩比赛的一百多名省、市、企领导和新闻媒体,啧啧称奇。
他能钻研最先进的前沿技术,只为让弟子更优、更强。除了自创“蒙眼挫”练手感,他总结的“光隙颜色判断直线度误差”法,使直线度误差减少到了半个丝(1 个丝等于10 微米),弟子们屡试不爽,如今他又琢磨着改百分表测量为千分表测量,精度可由之前1 个丝提升到1 微米……
没有态度,技术就像丢了魂;而没有师承,技术就像断了线。
“只要你肯学,我就有办法。”缪老师说,想当年他师傅就是这样训练他的,现在条件这么好,没道理不把这种精神传下去。接过了这个教鞭,当了这个教头,就要不负前人、无愧来者,他觉得这是师承者应该有的境界。
侠之大者,为国为企
师者的更高境界,除了无私授业,还当心怀天下。
大师们都爱看武侠,尤其金庸。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令狐冲笑傲江湖,因为不藏私心;郭靖天下景仰,因为心系苍生。
缪老师也从不藏着掖着,一心只想着培养更多的人才,让绝活一代代传下去,欣慰地看着弟子们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津贴”“行业金牌工人”……一个接着一个光环超过他,他有这样的气度和担当。
徐礼军2017年才从巴基斯坦山达克回矿,看到矿里学技术的氛围这样浓厚,已经四十多岁的他忍不住捡起丢掉了十多年的锉刀、锯弓,重新走进赛场。2018年4月,他在众多同门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全国钳工职业赛江西赛区第二名。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刚刚获奖,缪国斌就登门拜访了,两人来了一次促膝长谈。
话题是从前面说到的小师弟吕志祥开始的。“小吕是个好苗子,马上要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工大赛,要不你带一带?”
徐礼军颇感自豪,拍着胸脯说:您放心,我一定把他带好啰。不仅训练,即使远去沈阳比武,这一对新师徒,也是一个在场内亮剑拼杀,一个在场外压住阵脚。
徐礼军、邹宗伟、蔡艳涛、刘斌、蔡亦春、叶志峰……一大批“先强起来”的能工巧匠,组成了庞大的“教头团”——缪国斌再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潜心传道、授业、解惑,和另外4 个技术协会一道,将德兴铜矿技术人才的训练基地,经营得风生水起、人才辈出。
有了强大的“教头团”,缪国斌底气更足。他调整主攻方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设备的安装维修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课题攻关里去。因为他觉得:比赛名次再好,用不到生产上,哪里算人才?
时光倒转到2010年5月,德兴铜矿从美卓矿机引进了首台HP800 圆锥。这种圆锥安装精度要求非常高,安装中,外方对技术严密封锁。为了防止受制于人,缪国斌一方面注重观察外方施工,每个安装步骤的技术要领,都绘制草图,详细记录,用心领会;另一方面集“教头团”众智,结合以往经验,总结出的方法,速度和精度都大大超出了厂方专家标准。之后,他把这套方法教给了同事,使之后的中碎HP800 圆锥安装事半功倍,比计划提前了7 天顺利投产达标——在德兴铜矿,一台HP800 圆锥提前7 天,意味着多完成8 万吨矿石处理量,折合铜金属200 多吨,价值超千万。
前一段,攻关选矿厂皮带防堵斗装置时,4 个国家技术能手、6 个省级技术能手又被他召集起来,解决了困扰30 多年的堵斗磨皮带的大问题。2018年,他们正在攻关一项名为《皮带冷胶接工器具的技术革新》课题,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旦成功,胶接皮带用工将从8 人减到4 人。
这些年,缪国斌和他的精英团队把科研创新与安全生产、工艺流程改善、技术攻关等企业生产焦点难点紧紧结合起来,解决了不少“卡脖子、掉链子”问题,仅国家专利就申报成功5 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李运海
大徒弟邹宗伟带徒
不仅技艺、经验,还有实干的态度、为国为企的情怀,他认为必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兴盛起来。
“师傅教徒、徒又成师,师师徒徒无穷匮也,事业哪有不成?”缪国斌这样诠释师承之道。
结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都沐浴在师恩的春风里、师承的阳光下。
实际上,江铜四十年发展,从深耕赣鄱,到海外布局;从国内领先,到世界五百强,正是有缪国斌这样一代代的匠人,匠心坚守,使命担当,演绎着不同时代,匠人技艺的至精至美、师道传承的至真至纯,成为江铜集团发展的基调和底色。
而未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道路上,师承将以更强劲的文化脉动,助力江铜,决胜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