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海洋发展“大文章”
2019-06-05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战略空间。江苏海洋资源丰富,海洋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孕育新产业、增创新优势、引领新增长,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江苏海洋建设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如何发挥海洋优势,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人大代表们提出了建议。
加快推进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海洋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江苏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全省拥有954公里海岸线、8.6万平方公里海域和5000平方公里的沿海滩涂,海洋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物质条件。
尽管近年来我省海洋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与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指示要求,与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都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规模还不大。2017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在沿海11个省份中列第五位,不到广东、山东两省50%。
二是结构还不优。海洋产业三次产业比为6.4∶48.9∶44.7,海洋服务业占不到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创新还不强。海洋科研机构数在沿海省份中列倒数第二位,海洋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在沿海省份中列第七位,至今没有综合性海洋大学,与“科教大省”地位不相称等。
为此,建议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创新驱动、务实推进,加快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优化整合全省涉海行政管理职能,成立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实施等的指导协调。
二是培强支柱产业。依托盐城、南通等近海海域丰富的风场资源,以国电投等大型央企为支撑、远景风电等行业领军企业为引领,着力培育壮大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同时重点发展海洋旅游、航运服务、海洋文化等现代海洋服务业,构建绿色、创新、智慧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设立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海洋产业发展,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等的资金需求。
四是提升创新水平。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着力建设一批海洋重点技术创新载体,培育一批涉海创新型企业集群,打造一批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省人大代表、射阳县委书记 唐敬)
加快全省海洋休闲渔业产业发展
发展休闲渔业是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积极发展休闲渔业,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渔业功能、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在全国居于前列。根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首次组织编制的《中国休闲渔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江苏休闲渔业产值为92.70亿元,居全国第二(山东228.00亿元居首位),且在从业人员和接待人数等方面均排在全国前三名,产业发展优势十分显著。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江苏在休闲渔业发展短板明显,尤其体现在海洋休闲渔业产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资源利用结构极不均衡。江苏海岸线总长953公里,海涂面积5100平方公里(占全国海涂总面积的24%),管辖海域37500平方公里,其中水深15米以内的浅海面积24400平方公里(占全国浅海面积的20%)。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主体包括休闲垂钓及采集业、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观赏鱼产业等,在各板块中海淡水产业发展极不均衡、差异十分显著。
二是产业经营规模小层次低。休闲产业经营规模小、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相对于其他产业,经营方式原始,特色品牌建设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使得经营效益难以体现。大部分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规模较小,缺乏真正集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型休闲场所,未能形成规模效益。休闲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专业培训少,缺少专门知识和技能,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差,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和偏好,影响休闲渔业服务质量和发展。
三是管理标准不健全欠规范。由于权责不清、各领域相关专业人才紧缺等原因,安全生产、食品卫生、休闲渔船、环境保护、观赏鱼引进、公共水域垂钓等管理制度和标准制订相对滞后,难以实施有效管理。特别是作为行业发展基础的《休闲渔业船舶管理办法》尚未制定出台,严重制约了全省海洋休闲渔业的规范化发展。
当前,渔业经济内涵、生态资源环境状况、休闲渔业供需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一是统筹谋划,补齐短板,加速提升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抓住制定修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之机遇,全面对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搞好顶层设计、实现科学布局。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海洋牧场兴建和滨海旅游开发,展示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景观。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海洋渔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扶贫、科普的深度融合,进而融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形成休闲渔业吃、住、行、游、教、购的综合发展格局。
二是加强管理,完善标准,奠定产业健康发展制度基础。将制度建设和标准完善摆在首位,借机构改革东风,强化部门间合作沟通,尽快制定出台江苏省休闲渔业船舶管理办法和海洋(淡水)牧场平台管理办法,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市优先试点发展,建设一批质量优、水准高、规模化的休闲渔船和平台,同时强化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探索休闲渔船和平台科学发展之路。此外,应在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沟通、信息联通,理顺关系、明确责权边界,逐步制定和完善在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等休闲渔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管理制度和标准,奠定休闲渔业产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基础。
三是扶持品牌,综合施策,逐步打造产业建设新格局。引导强化品牌建设,整合资源、互补优势,打造一批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带动力好、竞争力强的海洋休闲渔业融合品牌。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优先扶持海洋休闲渔业新业态、新模式,特别鼓励耗资高、回报周期长的休闲渔船建设和海洋牧场建设,并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重点支持差异化特色化休闲渔业发展,如海岛观光型休闲渔业、海洋牧场休闲渔业、与特色养殖捕捞相结合的休闲渔业产业发展等。海洋休闲渔业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涉及众多管理部门和从业者,需要多方合力、综合施策,才能逐步推动打造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南巷社区党委书记 秦泗花)
改善和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2018年,我省近岸海域总体水质良好,与2017年同期相比,优良海水水质比例有所上升,劣四类水质比例有所下降,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上游及沿海地区陆源污染物排海量增加,入海河流已经成为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通道,跨流域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因此,亟需树立全流域协同的系统性思维,坚持跨区域协同联动,加大黄海入海水系全流域治理,切实改善和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沿海地区的入海河流不仅地处长江、淮河和沂沐泗河的下游,同时也是上游泄洪排污通道,上游的各类污染物全部经沿海地区汇入黄海,陆源污染物排海已经成为江苏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黄海入海水系全流域治理缺乏专项规划引领,陆海统筹治理的责任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全流域团结治理的合力和机制尚未形成。同时,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缺少因地制宜的法律保障和支持,海洋生态环境补偿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一是坚持陆海统筹。海洋污染主要是陆源污染,要从根本上解决海洋污染问题,必须坚持陆海联动的统筹理念。因此,建议从省级层面制定黄海入海水系全流域治理规划,系统性推进陆上污染防治和海洋污染治理,做到科学治理、统筹治理、系统治理。
二是坚持协同发力。黄海入海水系全流域治理,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仅仅靠沿海三市开展治理,难以取得明显成效。黄海入海河流治理要点准流域范围,合理调整不科学的断面目标和水功能区,同时,建议强化全省区域协同治理,形成全流域团结治理的有效机制和工作合力,推动海洋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陆海统筹发展盐城黄海海洋牧场,积极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安排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沿海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循环改造,布局创新带动产业自主可控的一批超级环保工厂,以黄海湿地申遗为新格局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
四是坚持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地方法律法规,不仅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对于做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也有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因此,建议制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陆源污染治理责任,明确区域产业定位,统筹长江、淮河等流域水系,做到依法治水、依法治海。
五是坚持区域平衡。沿海三市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盐城在两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建议从省级层面加大对沿海三市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技术、人才、机制等支持,设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支持入海河流治理以及海洋生态修复等工作。
(省人大代表、盐城大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