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9-06-05何顺莉
何顺莉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 638000)
1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背景及意义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纲要的出台,这增加了人们对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更多的地关注。许多学校都已经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了学校的必修课程。因为大学语文课程担负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担。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的公共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欠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职业通用能力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差、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等情况。大部分学生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写作水平低,目前很多的在校大学生写作能力不要说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而仅仅是“表达清楚、流畅”都显得力不从心。在校园里学生们张贴的招贴等错字错词错句十分常见。在毕业时,不少学生甚至连“费尽心机”写出的“求职信”、“自荐书”都语句不通、内容凌乱,而字里行间词不达意、语法不规范的情况就更为常见了。所以我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通用能力十分有必要得到培养和提升,这对学生日后的就业、社会的认可度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
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先重视大学语文课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是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1 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具有传承中国文化的任务,尤其是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来达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已经成为了所有高校教育者的共识。近年来有很多高职院校,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在课程设置中增开了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程,并以学分的形式纳入到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学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应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课程转变为侧重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课程,把大学语文课程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中去。
职业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一个人从事社会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只是职业能力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一个人从事社会职业工作所需要全部能力。一个人在实际的工作中除了需要专业技术的硬实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比如: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软实力的影响。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转移到学生的软实力培养上,可以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语文综合能力训练的课程,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社交礼仪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语文能力模块的形式对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分解,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不同专业中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大学课程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环节。
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应基于通识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香港大学学者甘阳提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要让一个国家的大学生能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内地学者李曼丽指出,“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大学语文》传统教学理念以课文和作品讲解分析为主,全部体现为一个“讲”字。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教学方式上要呈现多样性。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各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设定学期教学目标,并将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成不同能力培养的项目,再根据项目分解成各项任务,把每一项任务融入到每堂课当中去,切实在教学中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
3.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3.2.1 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安排让学生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学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教学内容中也可以以人文精神为专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通过对伟人、文学大家的生平经历、认识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的了解,感受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对人及人生、社会有所思考,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位,同时提升高职学生对专业语言的理解、认知、审美以及职业沟通交流能力。教学内容中还应注重时代性,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如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影视剧本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3.2.2 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职业软实力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工科类专业、医卫类专业、经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讲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外,可以更加注重与这些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内容侧重于学生职业道德、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内容的教学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软实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并为顺利适应职业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可以将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训练的项目模块,比如阅读理解能力、职业事务处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围绕职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以以职业工作阅读、职业事务写作和职业语言训练来单独设立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中以单个项目和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和训练,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项目和任务的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水平。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中开设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内容的学习模块,以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和提升专业能力;经管类、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工作任务中需要写年终报表、总结汇报之类的材料,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中可以侧重加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训练;机电专业类的学生可以开设机电说明书、使用指南的写作或改进等方面的训练模块。
3.3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等信息化工具辅助教学。《大学语文》课堂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大课程容量、课堂密度,尤其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有较大帮助。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多读多看,把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课堂教学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如采用行动导向方法,教学实施5步流程:项目设计、项目介绍、分组演示、同学评价、教师点评,如:美文朗诵、情景表演、模拟应聘、微型调查、作品创作等,让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训练的引导者。
表1 《大学语文》过程性考核表
(3)鼓励学生课外读名著,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学语文课时相对较少,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因此可将阅读名著的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可在学期初要求每个学生自选一本到两本中外名著,作为阅读文本,并作出具体阅读要求。期中,要求学生提交中期阅读作业,期末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鉴赏体会写一份读书报告,作为本课程学期结束的考查内容之一。这样的阅读,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4)开展课前演讲或朗诵活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和职业工作相关的材料,课前十分钟抽2一3名学生脱稿上台演讲或朗诵,也可以模拟面试进行自我介绍等,并将课前演讲成绩纳入期末成绩。从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准备资料开始,再到组织语言,最后再上台演讲,完全以学生为主。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语言组织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4 改变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应打破过去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理论试卷考试的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闭卷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其中期末试卷考试只占40分,过程性考核则占60分。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前三分钟发言(演讲或朗诵)10分;课外作品阅读10分;小组合作任务10分;个人能力测试项目(社会调查、模拟应聘等)20分;平时书面作业(职业写作、应聘书面材料的准备等)10分。详见表1。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优化教学团队,实行分师分专业授课。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任课教师应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选择授课内容,与授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旨在帮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采取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方式,集体积极打造有专业特色的互动性课堂,切实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4 结语
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以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整体推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对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等方面产生重要而有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