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胆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30例

2019-06-04胡秋鹤夏建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温胆中风病汤加减

胡秋鹤 夏建成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2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湖南 株洲 412008)

缺血性中风病,西医称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中风病一旦发生将会给患者身体上、心理上、生活上带来极大的影响。中风病发病急骤,死亡率高的特点,也成为了最重要的致死疾病之一[1-2];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后,发现中风病患者的患病率在逐年提升,中风病的死亡率也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不断提升对中风病的治疗水平,对降低中风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切实可行。尽管近些年来现代医学有很长足的进步,但是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仍不乐观,临床疗效未取得明显进展,中风患者如不及时得到救治,症状越来越严重,严重者可出现肢体瘫痪,言语功能丧失,需终生卧床,长期患病还会带来情志改变,或郁郁寡欢,或喜怒无常。目前对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在治疗药物方面仍以西医常规治疗中的抗凝药物为主,然而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而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的价值,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相较抗凝药物大大减少了对人体的损害。

本文是通过观察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痰火亢证的临床效果,并与西医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做对比,进一步讨论温胆汤加减方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从而体现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优势,弥补目前临床对脑梗死的治疗上的不足,给脑梗死患者寻求更有效更可靠的治疗方案,减少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生。我院自2017年12月—2018年6月采用温胆汤加减方及西医常规脑梗死治疗对30例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型病人治疗,治疗后对患者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改善明显,与30例仅采用西医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法实施治疗病人在临床治疗效果上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自2017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型患者,所有患者均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的中风病风痰火亢证及《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的脑梗死进行确诊。对病人进行一般身体检查,包括三大常规检查、CRP、HCY、生化以及心电图、头部CT等。6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0.54岁;病程最短2 d,最长5年,平均病程为(11.5±9.6 )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6~84岁,平均62.1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6年,平均病程为(13.8±7.5)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状况以及发病时间、伴随疾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排除标准 排除由于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寄生虫病、脑外伤以及一些内分泌代谢障碍引起的中风病者,有严重高血糖、糖尿病的并发症者、精神病患者、脑梗死患者处于后遗症期遗留严重后遗症者,对治疗所使用的药物过敏或有禁忌者,凝血功能差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所患内外科疾患容易导致出血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30例患者予西医脑梗死常规治疗以及服用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组方:法半夏、陈皮、当归、怀牛膝、桑枝、枳实各10 g,茯苓、胆南星、竹茹、川芎、赤芍、地龙、僵蚕各6 g,炙甘草3 g。服用方法:1剂/d,由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中药房及煎药室统一制备,每剂煎取600 mL,每日分早晚各300 mL给患者服用。

对照组30例患者则仅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即降压、降糖、脱水、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护脑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2组在经过4周的治疗后观察治疗的疗效,评判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根据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变判定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对于所获得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х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观察组减少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缺血性中风风痰火亢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表1 2组缺血性中风风痰火亢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用药前 用药后观察组 30 29.32±3.25 10.67±3.86*对照组 30 28.74±4.12 18.45±3.64

2.2 2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的有28例,所占比例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的为24例,所占比例为8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通过治疗后疗效对比情况 (例)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的过程中的,服用温胆汤加减方的观察组30例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药物副作用现象,而服用西医抗凝药物的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的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具体表现为呕血。由此可见,服用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的观察组不仅治疗疗效较对照组好,同时还能减少西医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现在对于中风的治疗中,目前临床上多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类药物,不可否认,使用这些药物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此类药物长时间服用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将容易引起胃出血等其他内脏出血[5]。本次观察分别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方与西医常规脑梗死治疗进行对比治疗,在全部60例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使用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痰火亢证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加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的疗效比单纯西医脑梗死常规治疗效果更佳,没有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产生。

朱丹溪的学术理论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论痰治痰,这对我们治疗中风病有较大的启发。仔细分析在临床上我们见到的缺血性中风风痰火亢证患者的症状,我们会发现,不管患者是何原因发病、何时发病、何地发病、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表现,患者发病后均会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状;而黄连温胆汤加减方中方以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胆南星清热化痰,熄风定惊;此二味共为君药,两药合用,既能化痰降逆,又能熄风通络。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为臣药,君臣相伍,既能清热化痰,又能熄风除烦。枳实苦辛寒,降气化痰而消痞;橘红苦辛微温,理气和胃化痰;二味相合增强理气化痰之力。茯苓健脾利湿,以杜生痰之源;当归补血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牛膝既能补肾强筋骨,又能活血通络,引火(血)下行;当归、川芎、牛膝相伍,增强行气活血之功,且“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配伍祛风药的使用可达事半功倍之效;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桑枝清热祛风,通利关节;地龙清热息风通络;僵蚕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地龙、僵蚕相伍,增强熄风止痉之力;此10味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本方大量运用清热祛痰药和活血药,通过化痰活血使筋脉复通,肢体得到气血的滋润,从而恢复其肢体功能,同时本方理气活血合用,化痰与化瘀兼行,标本兼顾;在着重化痰清热的同时熄风活血通络。这些药物的同时配伍使用,则痰热瘀可除。

纵观中风病患者整个病程,在急性阶段,从痰论治,可豁痰通络开闭,可以通过治疗缓解症状;昏迷苏醒后,我们仍可用祛痰药治之;中风后遗时同样要治痰,病人体质多为痰湿之体,常出现痰瘀阻络,气滞血瘀,日久化热;因此黄连温胆汤加减方化痰清热的同时还有熄风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总之,加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单纯西医脑梗死常规治疗效果好,极大地减少了患者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运用,同时推进适合有效的中医药疗法给中风病患者治疗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温胆中风病汤加减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以法统方结合机器学习探索中医温胆治法沿革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痰热扰心型失眠的中医治疗
朝医凉膈散火汤治疗少阳人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