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蜡疗鞋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研究*

2019-06-04黄李双陈佩仪朱水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蜡疗总分糖尿病

蚁 淳 黄李双 陈佩仪 朱水娣

(1 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 广州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广东 广州 51000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糖尿病慢性高血糖状态及其所引起的各种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如何研究出安全有效、便捷地缓解DPN症状的方法,有效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痛苦,提升医疗品质,是当前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1]。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和护理DPN上有所发展,大大地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价廉效佳,具有极大的研究前景。本研究采用课题组成员的专利新型蜡疗鞋对DPN门诊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对研究情况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药大学门诊部于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DPN患者共1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试验期间,对照组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的患者9例;试验组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的患者7例,其余患者均按要求配合研究。对照组男40例,女31例;平均年龄52.97岁;糖尿病病程(6.25±5.0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2.19±1.54)年;治疗前OGTT2h血糖(17.81±4.19)mmol/L,HbA1c(8.24±2.10)%。试验组男41例,女32例;平均年龄53.06岁;糖尿病病程(6.13±4.97)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 (2.22±1.51) 年,治疗前 OGTT2h血糖(17.75±4.34)mmol/L,HbA1c(8.31±2.01)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1999年WHO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0~80岁的门诊Ⅱ型糖尿病患者;符合WHO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国际协作研究(WHOPNTF)提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符合2007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阴虚血瘀型除外)[2];运用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CSS)进行初筛,初筛分值 ≥6分;取得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1.3 排除标准 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依从性较差,如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因其它原因不能配合诊治者;对热疗、肉桂、医用石蜡过敏者;足部皮肤有损伤、溃疡、感染患者;孕妇及哺乳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有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疾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常规治疗与护理 如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运动及饮食指导、足部皮肤护理和心理护理。

1.4.2 对照组 接受上述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2周,第15天评价效果。

1.4.3 试验组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新型蜡疗鞋进行桂蜡热敷双足涌泉穴,每天1次,每次20 min,7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2周期,第15天评价效果。护士在治疗前先将相等人份的医用石蜡放入蜡疗鞋双侧蜡槽中加温至适宜温度后,在双侧蜡饼中心各加入0.5 g肉桂粉形成桂蜡,调节开关至恒温状态,再嘱患者取舒适坐位,对准穴位将双足置于蜡疗鞋上进行治疗。本研究所采用的医用石蜡和肉桂粉均购于正规药房,所使用的新型蜡疗鞋——涌泉穴治疗仪是本课题组成员所设计的,为国家专利局实用型技术专利,在治疗前由课题组成员委托某电器厂家专门生产,安全性高。

1.5 评分标准和方法

1.5.1 糖尿病中医症状分级评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版)中糖尿病症状分级量化表制定,无症状为0分,有则按照程度轻(3分)、中(6分)、重(9分) 进行评分[3]。

表1 糖尿病中医症状分级评定标准

1.5.2 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CSS)评分标准 症状得分:有症状为1分,无症状为0分(麻木感和刺痛感为脚趾和腿的感受)。反射得分:无反射为2分,反射减弱为1分,反射正常为0分,两侧分别计分。感觉得分:感觉不正常为1分,感觉正常为0分[4]。总分最高可能得分为19分,总分用来描述患者DPN的严重程度,小于6分为正常,6~8分为轻微神经病变,9~11分为中度神经病变,12分或以上为严重神经病变。

1.5.3 评分方法 治疗前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后,采用糖尿病中医症状分级评定标准、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治疗后采用上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收集数据。

1.6 统计学方法 将治疗期间所收集到的患者一般资料和试验数据输入excel表格进行数据管理,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各组数据经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后,组内干预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用校正t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总分的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对照组和试验组组间中医症状积分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组间中医症状积分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组内中医症状积分总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总分比治疗前均有所降低,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总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总分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总分对比 ()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总分对比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71 39.44±7.02 28.27±6.53差值(前-后)11.17±4.87试验组 73 39.57±6.96 23.74±3.85 15.83±3.56 t值 0.112 5.088 6.568 P值 0.911 0.000 0.000 t值 P值9.817 0.000 17.004 0.000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评分总分的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对照组和试验组组间TCSS评分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组间TCSS评分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组内TCSS评分总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TCSS评分总分比治疗前均有所降低,2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评分总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试验组TCSS评分总分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总分对比 ()

表3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总分对比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71 10.23±3.03 8.04±3.07差值(前-后)2.19±1.87试验组 73 10.41±2.96 7.07±2.55 3.34±1.56 t值 0.361 2.048 4.012 P值 0.7189 0.042 0.000 t值 P值4.278 0.000 7.304 0.000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均无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治疗DPN,西医上多通过控制血糖、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来纠正神经缺血缺氧、增加神经传导功能,然而,这些方法在长期治疗中、药物易产生相互作用,疗效欠理想。护理方面,临床上常通过积极为患者做好足部护理、避免感染和外伤等来预防并延缓DPN的发生和发展[5]。

DPN是西医病名,从其临床表现如四肢麻木、疼痛、肌肉萎缩等来看,可归属于中医的“痹证”“血痹”“痿症”等范畴。其临床特点可简单概括为“麻、凉、痹、胀、痛、痿”[6]。临床上治疗DPN多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基本方法,以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周围神经的修复与再生[7-11]。近年来,中医药在DPN的治疗和护理上有所发展,大大地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价廉效佳,具有极大的研究前景。当前,临床上采用的蜡疗方法仍较为传统,即使是本课题组前期自创的新型蜡疗方法,也存在着蜡块无法保持恒温、操作程序偏繁琐等缺点。

本研究采用新型蜡疗鞋辅助治疗门诊DPN患者,该蜡疗鞋为课题组成员设计的国家实用型专利,它内置了自动控温装置,能使加热到指定温度的医用石蜡保持恒温,免去了将医用石蜡加热融化后倒入容器又放置降温到所需温度的复杂流程,由于门诊患者较多,工作繁忙,该方法可大大提高门诊的工作效率,治疗时患者只需对准穴位,将双足置于蜡疗鞋上即可进行蜡疗。刺激并温暖涌泉穴,能有效提高局部神经末梢的活力,疏通血脉。在加热的医用石蜡中加入肉桂粉敷于涌泉穴,可产生热效应,使毛细血管扩张,肉桂借助医用石蜡的热性发挥其行气通络、活血止痛、温经散寒之效[12]。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总分,TCSS评分总分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总分差值,TCSS评分总分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过程中2组患者均无出现不良反应。可见,新型蜡疗鞋在辅助治疗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该方法安全方便,可行性高,有助于提高门诊工作效率,患者经指导亦可在家中自行操作,该蜡疗鞋便于携带和清洁,可随时随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值得在门诊和居家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蜡疗总分糖尿病
蜡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冲击波联合中药蜡疗治疗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医外治疗法疗法中蜡疗的探析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蜡疗+疤痕霜防止烧伤增生性疤痕的临床研究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