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临时心脏起搏术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对比

2019-06-04高汉华吕婉菲马国栋刘遂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9期
关键词:经皮脉冲心肌梗死

高汉华 吕婉菲 马国栋 刘遂欢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并发心率慢时有发生,常导致心脏停博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防止术中停搏,提高抢救成功率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临时心脏起搏技术是重要的抢救措施之一[1]。经静脉临时起搏是有创的方式,可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但需要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操作,而经皮体外起搏是无创的方式,操作较为简便,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效果较好,并且可以进行除颤治疗,在急诊PCI中的治疗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2]。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经静脉临时起搏与经皮体外起搏在急诊PCI中应用的对比,特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心室率患者的临床资料,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心室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方法不同分为TCP组(40例)和NTCP组(36例)。TCP组患者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27~87岁,平均年龄(60.05±11.28)岁。NTCP组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8~90岁,平均年龄(63.29±13.2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TCP组:患者在急诊PCI中采用经静脉临时起搏。美国Medthonic临时起搏器,无菌消毒后经静脉(右/左侧股静脉)插入起搏导管至右心室,深度可根据患者穿刺点、身高等进行适当的调整,连接心电监护仪,观察右室图形、QRS波,调整较理想的起搏参数。

NTCP组:患者在急诊PCI中采用经皮体外起搏。型号为美国Zoll M-Series心脏监护除颤起搏器,配套一次性无创性临时起搏电极贴,术前准备时贴好。电极贴位于心尖部及心底部,不影响透视操作处。连接好心电监护系统后将电极线与起搏器连接并打开开关,初始起搏电流和频率应该适宜,起搏频率为70~80次/min。起搏电流一般在10~30 mA(显示起搏脉冲钉样标记)开始逐渐增大,夺获心室阈电流后增加10%输出电流。如起搏无效则静脉注射阿托品1 mg,并立刻改为经静脉临时起搏,如心脏停搏紧急床旁心脏起搏无效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起搏疗效、操作时间、术后LVEF。疗效判定标准:大动脉搏动可触及并测得到血压,起搏脉冲夺获心室为临床有效;脉冲钉样标记后跟相关QRS-T波,起搏脉冲夺获心室为起搏成功;有脉冲钉样标记,无相应QRS-T波为起搏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起搏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起搏成功、临床有效、起搏无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起搏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操作时间比较 NTCP组患者操作时间为(1.03±0.34)min,明显短于TCP组的(13.29±7.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操作时间比较(±s,min)

表2 两组患者操作时间比较(±s,min)

注:与TCP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操作时间TCP组 40 13.29±7.31 NTCP组 36 1.03±0.34a

2.3 两组患者术后LVEF比较 NTCP组患者术后LVEF为(54±11)%,明显高于TCP组的(4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LVEF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LVEF比较(±s,%)

注:与TCP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LVEF TCP组 40 49±10 NTCP组 36 54±11a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危重症,发生率近年来明显呈上升趋势,尽早疏通梗死的相关血管能够最大限度的缩小梗死面积,从而可挽救更多的存活心肌,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以冠状动脉病变为基础,表现为血供中断或者急剧减少,进而导致患者心肌急性坏死。临床以尽快缓解冠状动脉闭塞,恢复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梗死范围为基本原则。其中急诊PCI效果确切,在促使心肌灌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急性心肌梗死常伴有缓慢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发生,PCI的应用降低了其致死率和致残率[4]。为了提高PCI患者的生存率,手术中安装临时起搏器非常重要,能够保证心脏的输出量,维持心脏的收缩和除极功能,从而能够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为抢救赢得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存活的几率以及预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几率[5]。经皮体外起搏是用体外脉冲刺激心脏恢复心脏搏动和心排出量的方式,早期时由于系统原因导致临床应用几乎停滞,经静脉临时起搏疗效较好而大力应用,然而随着心电监护技术、起搏脉冲和电极等技术的改进,经皮体外起搏重新在临床大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起搏成功、临床有效、起搏无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CP组患者操作时间为(1.03±0.34)min,明显短于TCP组的(13.29±7.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CP组患者术后LVEF为(54±11)%,明显高于TCP组的(4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6]研究结果相一致,经静脉临时起搏与经皮体外起搏治疗的效果相近,并且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但是经皮体外起搏比经静脉临时起搏更为简单,操作时间明显缩短,缩短手术时间,心脏排血量要高于经静脉临时起搏。经皮体外起搏是通过体外脉冲电流刺激心脏,可用于治疗快速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停搏等患者,不存在误穿、气胸、穿刺不成功等,并且操作方式易掌握,省时,更为值得推广。急诊PCI是否成功与手术者的经验、熟练程度均有很大关系,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梗死相关血管(IRA)、术中心电监测、对各种心律失常处理等能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性问题,经皮体外起搏操作时间缩短能够为抢救争取时间,早期恢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也减轻了脑后期再灌注损伤以及缺氧性损害。

综上所述,急诊PCI中,经皮体外起搏与经静脉临时起搏疗效相当,但经皮体外起搏具有操作时间短、并发症较少的优势,同时可提供电除颤,更为快捷、简便、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经皮脉冲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脉冲工况氧气缓冲罐裂纹修复实践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小型化Ka波段65W脉冲功放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