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航关键岗位员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6-04朱晓燕陈志强王忠才

民航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机务因子岗位

□ 朱晓燕 陈志强 王忠才/文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日益关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足以说明党中央对人民群众心理健康层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说明百姓的健康不仅是躯体疾病的管理,同时也要关注整体的健康,也就是躯体和心理的整体健康,这也关系到社会层面如何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环境。

民用航空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其安全关系到旅客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危,因此,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们正处在国家交通运输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增强“民航业服务大众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是民航强国战略的核心。但是,伴随着民航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员工因安全、服务、管理等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越发突出,有的员工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紧张、痛苦压抑、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甚至有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一些极端行为,这都可能威胁到行业的健康安全发展。民航业迫切需要打造一支“具有良好心理调节能力、过硬心理素质”的民航员工队伍,这是民航强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软实力,也是落实民航局“一二三三四”整体工作思路的硬指标。

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对飞行员的心理健康研究较多,对影响民航业安全发展的其他关键岗位员工的心理健康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力图通过对具有典型性代表的民航从业人员,包括飞行员、空中交通管制员、机务维修人员、航空安保人员等开展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民航关键岗位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与对策,探讨构建国内民航员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路径、方法和建议。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等在线平台进行问卷收集,分别从航空公司、机场及空管等单位随机抽取部分关键岗位员工开展调查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968份(其中关键岗位员工共计1420人,其他人员548人)。调查的关键岗位员工包括六大类:飞行员(178人)、空中交通管制员(203人)、机务维修人员(301人)、空中安保人员(207人)、机场公安(74人)、机场安全检查人员(457人)。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合理,其中男性员工1297人,占比65.9%;女性员工671人,占比34.1%,与民航从业人员总体性别比例相符。这些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以工作区域来划分,主要取样自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具体分布比例见图2。其中,25岁以下人员占27.64%,25~30岁人员占28.25%,31~40岁人员占33.18%,41~50岁人员占9.81%,51~60岁人员占1.12%。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经典的心理健康普查问卷SCL-90作为测评工具,研究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

SCL-90自评量表共包括10个因子,它们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以总均分作为评判健康、亚健康与预警状态的标准,其中总均分小于2分为健康状态,总均分大于等于2分且小于3分为亚健康状态,总均分大于等于3分为预警状态。

对全体参与测试的员工(包括其他人员)SCL-90总均分进行分析,以健康、亚健康及预警状态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表1:SCL-90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

表1说明,民航关键岗位员工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仍有近10%的员工处于预警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进一步对不同职业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工龄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1)机场公安、机务维修人员及空中交通管制员这三类员工中心理健康处于预警状态的员工比例较高,需要重点关注;(2)男性员工处于预警状态的比例较高;(3)26~40岁员工处于预警状态的比例较高;(4)工作3~7年的员工处于预警状态的比例最高。

(二)SCL-90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1. SCL-90各因子分的总体情况

从SCL-90各因子分的得分情况来看,总体而言,民航关键岗位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以2分因子临界值来看,其中强迫症状为员工表现较为突出的特点,这与职业的特点有关,民航业关键岗位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要求比较高,工作上要求员工反复确认,确保无误,为此,可能形成员工出现类似强迫倾向的职业习惯,这也是职业健康的特点。全体参与调查的员工10个因子得分情况具体见表2。

2. SCL-90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1)不同职业类型在SCL-90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分的差异分析

比较不同职业类型的员工在SCL-90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分上的差异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民航关键岗位员工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其中机务维修人员、机场公安这两个岗位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略低于其他岗位。

就机务维修人员而言,他们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这与机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是分不开的。首先,安全飞行是航空企业中最重要的运行要素,机务维修人员承担了重要的保障角色。由于防差错设计不完善、检验制度落实有疏漏等问题,因机务维修原因造成的事故(事故征候)近年来不时发生,导致机务维修人员产生心理压力。其次,航空技术不断发展,飞机各系统也有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对机务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也就更高。但是,机务维修行业入职门槛不高,需要依靠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参加培训或者外出进修,压力较大。第三,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容易受到强噪声、极端温度条件(太热或太冷)、恶劣天气条件、环境肮脏、照明不足、异常振动等工作环境影响;在班制上,需要长期的倒班、熬夜等问题,对机务维修人员的身体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如产生耳鸣、噪声性听力损伤、雷达辐射等。第四,越来越多的年轻机务人员的加入,薪酬激励的作用正逐渐被成就激励所代替,但是机务维修人员的晋升与获得各类执照、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练兵的名次等有密切关系,晋升通道狭窄,容易引发员工的压力。同时,客观地说,相比其他岗位,机务维修人员的收入在民航系统中属于中等水平,社会认可度不高,也容易造成员工入职后的心理落差。这些都构成了机务维修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表现出略逊于其他职业类型的特点。

表2:员工在SCL-90各因子分总体情况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员工群体是机场公安人员。首先是安全压力,不管从地域的特别性,还是行业的特殊性来看,机场始终处于反恐防恐的最前沿。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国际上针对民航运输安全的恐怖活动从未停止,机场公安人员作为反恐防恐的主力,承担着艰巨的安保任务。随着机场航班量、旅客量的快速增长,空防反恐、社会维稳压力大,重大安保任务重,日常执法执勤要求高,公安人员长期坚守在反恐防恐的第一线,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因安全因素引发的心理压力问题越发突出。其次是来自于环境的压力。近几年,网络社会与网络生态存在的种种问题,无时不在困扰着执法人员,机场公安执法也遇到很大问题,甚至出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情况。公众对公安人员的要求片面化,大家过分关注公安人员的义务,认为他们拥有执法权力,处于上层优势地位,忽视了对其个人权利的保护。如在航班延误冲突事件中,如果旅客出现过激行为,人们能够理解其所处的环境和心理变化,但是如果发生在公安身上,就不容易被理解,导致冲突事件的发展。旅客违规违法等行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追究,突破道德底线的言行也常常得不到应有的谴责,公安人员的安全性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第三是健康的压力。机场公安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杂,工作强度大,没有休息日,经常加夜班,已然成为公安人员的工作常态。长期的倒班、熬夜以及没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能得到足够的休息时间,导致公安人员的健康情况堪忧,腰椎病、颈椎病、脂肪肝、胆结石、胃下垂等都是公安人员常见疾病。第四,学习压力。近几年,各机场先后开展“平安机场,智慧安保”的建设,推广应用更多、更先进的安防技术及产品促进机场更加平安,更加智慧。作为机场公安人员,除了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公安工作知识如警察管理、治安管理、刑事侦查等有所涉猎,还要在无人机防控、重点人员管控、人像识别技术应用、爆炸物探测器、巡逻机器人、智能周界防范系统、低空防御系统、智慧墙入侵探测系统、区域空间三维探测防范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上下功夫。这些知识的更新,都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这对部分老干警产生不小的压力。最后,生活压力也是影响机场公安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机场公安人员大多是公务员编制,机场公安人员的收入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部分有房贷和供养父母子女需要的公安人员,生活重担较重。生活压力还包括陪伴家人的时间少,无法较好地处理家庭中的突发状况,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表3:不同职业类型员工在SCL-90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差异分析

表4:不同性别员工在SCL-90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差异分析

(2)不同性别在SCL-90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分的差异分析

从性别来看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分的差异性表现,可以发现不同性别在SCL-90各项因子分上的差异性非常显著,说明男性员工与女性员工差别较大,且各项得分上男性员工较大于女性员工,从而说明在关键岗位上女性员工的平均心理健康水平略好一些。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3)不同年龄阶段在SCL-90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分的差异分析

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员工在SCL-90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分上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年龄差异非常明显,其中以26~30岁员工的各因子分表现较为显著,尤其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上;31~40岁员工主要突出表现在抑郁、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上,因子分略高于其他年龄阶段。这表明,26~40岁是我们的员工主体,这部分员工也是压力反映比较大的群体,出现身体上的不适感明显,包括睡眠问题等,同时在焦虑、紧张与抑郁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因子上也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分值高一些。这与该群体的年龄发展特征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也是正相关的,这一时期也是个体面临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最集中的时期,因此,这一表现也属于正常规律范围内,虽然需要关注,但也不必要过于放大压力的影响性。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4)不同工龄在SCL-90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分的差异分析

比较不同工龄阶段员工在SCL-90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分上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差异性非常显著。进一步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工作7~8年这一交界值的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略显偏低,这与职业倦怠是相关的。以往研究表明,通常个体在工作6~8年时,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表现,比如情绪枯竭,对工作投入度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可能有出现离职倾向等等。这一调查结果与以往的理论研究相验证,正是表明了个体的职业情绪发展的周期性,为此,我们在未来工作中有必要加强对员工职业倦怠周期的探讨,并提前预防。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对策与建议

众所周知,人的因素是影响民航安全的首要因素,而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个体在工作前的情绪准备状态、工作中的情绪投入与稳定性以及受到工作压力后的自我复原能力等。为此,提升民航关键岗位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科学、合理且专业水平较高的民航员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既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行业中的重要应用,同时对于提升民航员工队伍的心理素质水平,稳定员工队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民航安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表5:不同年龄阶段员工在SCL-90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差异分析

表6:不同工龄阶段员工在SCL-90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差异分析

然而,关注民航关键岗位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民航员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我们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组织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分阶段、分步骤,科学有序地逐级、逐层地完善。结合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建议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资源取向和积极预防为核心,构建民航员工四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体如下:

(一)建立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核心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职工合法权益既包括劳动经济权益,也包括政治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等多方面内容。实现员工心理关怀的基础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关爱帮扶。建议各企事业单位工会要积极推动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等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畅通职工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的渠道,维护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教育引导职工理性、有序参与企业管理,让职工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尊重,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避免出现职工有意见无处表达,有情绪无处发泄,把对企业的不满和怨言埋在心底,日积月累,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最终导致一朝集中爆发的不良局面。同时,建议各企事业单位工会要加强扶贫帮困等员工关爱工作,努力推动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

(二)建立以心理测评与培训为核心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提出了积极预防的理念。积极预防主要在于两大方面: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选拔、监测与跟踪机制,如在录用关键岗位员工前可考虑适当加入心理测评环节,入职后加强员工心理档案的建立与追踪反馈,及时了解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二是加强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包括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员工对心理健康及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挖掘自身的心理资源(如人格优势、积极认知方式、积极情绪体验等),强化其心理免疫系统,从而发挥积极预防的作用。

(三)建立以心理辅导与咨询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应对体系

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水平,建立以心理辅导与咨询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应对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临床干预手段,从而有效应对员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创伤事件的处理及危机干预等,通过专业的手段与方法,帮助员工释放负性情绪,在情绪缓解的基础上逐步调整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地应对遇到的问题。

(四)建立以员工帮助计划(EAP)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2016年12月,国家卫计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要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

为此,我们建议民航各企事业单位在建立了心理健康保障体系、预防体系及应对体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综合完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将提升员工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推进,建立以EAP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建议已经实施EAP的民航企业,在依靠社会专业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外,要特别注意EAP与企业文化、员工需求相融合的问题,也就是要做到“本土化”,其中关键要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是尽快在企业内部培养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EAP专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熟悉企业情况和员工特点的优势,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地开展EAP工作;二是重点针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班组长开展培训,帮助管理者学会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巧,将心理学方法融合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在工作中预防、辨识和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发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同时,要定期对EAP实施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做好绩效评估,不断改进完善。

此外,建议尚未实施EAP的民航企事业单位,从提升员工身心健康素质、提高工作绩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出发,尽快将实施EAP提上议事日程。(其他作者:郝玲、高翔)

猜你喜欢

机务因子岗位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航空机务维修差错出现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现代培训理念在机务培训工作中的应用
北疆蓝天里的驭“鹰”师——记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务二中队机械师武明文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