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健康管理模式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质增效
2019-06-04谢菲莉唐其柱
谢菲莉 唐其柱
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需有效控制血糖和改善其它影响因素,否则会引起肾脏、神经和视网膜等并发症,已成为威胁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2]。已有报道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其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可较健康人群增加25倍[3]。但目前临床对T2DM尚无根治手段,通常以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来控制病情发展[4],而且单纯依赖药物治疗的疾病管理模式已难以满意控制血糖和病情进展。因而提倡采用全程管控的健康管理模式,尽量将社会、教育、生活元素融入医学治疗中,助力临床疗效,提升患者主观认知和主动作为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和医疗费用,优化疾病预后[5,6]。本文报道我们运用健康管理模式治疗DM的临床疗效和血糖控制成果、患者对健康管理的依从性和精神状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为健康管理模式的广泛应用和更有效治疗T2DM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和分组
选择2016-10—2018-09来本院诊疗的T2DM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性疾病治疗干预模式组(常规管理组,n=39)和健康管理干预模式组(健康管理组,n=41)。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T2DM防治指南[7]诊断标准;(2)除部分患者存在轻度DM肾病外,其它均无DM严重并发症;(3)患者均知情且签署本次分组治疗知情同意书。且排除:(1)合并严重心、肝、肺等器官系统疾病;(2)妊娠妇女;(3)既往存在长期头痛、高血压等可疑性脑血管病;(4)其它原因导致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体重指数(BMI)等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降糖、控制饮食、降低氧化应激等常规治疗。常规管理组患者按照中国T2DM防治指南[7]进行常规干预。健康管理组患者采用健康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建立健康管理档案,通过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患者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及对DM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将事先准备好的日常保健手册、用药指导手册、运动饮食规划及DM相关视屏资料等发放至每位患者手上;每季度定期开展 1 次健康教育讲座,使患者了解DM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患者防控保健意识;全科医师带头针对DM机制、危险因素等进行个体健康指导,包括制定饮食计划,依其活动耐量制定运动方案(游泳、跑步等),指导患者自己测量血糖及用药。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1年;每月随访,包括以上相关内容和随机空腹血糖(FGB)和餐后2h血糖(2hPBG)。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8]
显效: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1.0%;有效:HbA1c下降0.3%—1.0%;无效:HbA1c下降<0.3%,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总病例]×100%。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干预治疗前及干预治疗一年后检查以下血糖指标(FGB和2hPBG,选取随访干预前和随访干预一年后常规测定值)和临床观察指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以及两组患者临床干预依从性。
1.4.1HbA1c测定: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ml,采用高压液相离子交换层析分离法测定HbA1c水平。
1.4.2临床观察指标:采用SAS评价患者焦虑状况,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越焦虑,其中标准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症,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大于70分表示重度焦虑;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状况,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越抑郁,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记录两组患者依从性,包括合理饮食、规律用药、运动(活动)状况和复查频率等。
1.5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不同管理方式干预治疗一年期间,各自发生低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的例数,计算总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 100%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一年时间的不同方法干预治疗,健康管理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常规管理组比较,1)P<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干预治疗前,两组患者FGB、2hPBG和HbA1c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方法干预治疗一年后,两组患者上述血糖指标测定值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尤其健康管理组患者较常规管理者,治疗后三指标水平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常规管理组治疗后比较,1)P<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不同干预方法治疗一年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且健康管理组患者下降程度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注:与常规管理组治疗后比较,1)P<0.01
2.4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通过实施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组患者在一年的治疗干预过程中饮食更合理、用药规律性增强、适当运动和活动人数增加,自觉复诊复查频率提高,各项依从性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n,%)
注:与常规管理组比较,1)P<0.01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在为期一年的不同干预治疗过程中,健康管理组患者不良反应如低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等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n,%)
注:与常规管理组比较,1)P<0.01
3 讨 论
T2DM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10]。我国DM患者数量较为庞大,多数患者对其诊断和治疗缺乏认识,临床多采用疾病诊疗模式,较少或缺乏健康管理模式的干预,难以得到患者的主动配合和自主作为,导致DM患者生活习惯及用药不规范,临床依从性和精神状态欠佳,常引发各种并发症。因此,采用健康管理模式对DM防治有重要和积极意义[11,12]。
DM患者健康管理模式呈多样化,既往通常采用电话访问、健康讲座等方式进行,效果并不显著。在临床不断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健康管理方式和手段日臻丰富,包括了从体检、预防,到临床诊疗、病后康复的全面管理,通过管理干预,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全面认知和积极参与T2DM各环节自我管理自觉性,在遵从临床规律性用药基础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增加心情愉悦度,定期体检,及时复查,最大程度控制血糖及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13,14]。
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健康管理模式治疗DM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常规管理患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管理患者;采用健康管理模式患者,其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管理患者;而且健康管理患者的合理饮食、规律用药、适当运动及复查频率等临床依从性指标均优于常规管理患者。提示健康管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分析其原因在于健康管理过程中,患者意识到规律性用药重要性,坚决听从医护人员指导,定时定量服用药物,避免了擅自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并妥善保存药物,用药期间不出现漏餐现象。生活中患者膳食合理,减少高盐、高胆固醇等的摄入;为了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多喝牛奶,多吃豆类、大麦等低血糖指数食物,不食用方便面、饼干、油炸食物等反式脂肪酸食物。同时,患者主动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加,身体不适或生病及时就医等都是其疗效提高、不良反应降低的积极管控因素。这与魏学娟等的[15]报道结果,如健康管理模式能够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指标,降低低血糖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药物依耐性,临床治疗依从性,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正确的用药规范,准确认知自身状况,药、食综合降糖,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从而有效控制DM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使用健康管理模式患者,其SAS、SDS评分、治疗费用均低于使用常规治疗患者。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健康管理模式下,患者通过回忆开心过往,向往美好,积极主动参加社交活动,并为家庭,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断充实日常生活,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本身,身心得到良好调节,从而使焦虑及抑郁情绪显著改善。与薛亚男等[16]报道的健康管理治疗DM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的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T2DM患者采用健康管理模式,临床效果明显提高,患者血糖水平显著降低,临床依从性和精神状态不断改善,不良反应减少,是一种值得推广与运用的DM管理模式,也可用于其它慢性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