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凉地区水稻恶苗病药剂防治试验

2019-06-04王彩萍马云辉

云南农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出苗率秧田病株

陈 钫,王彩萍,张 洁,马云辉

(1.弥渡县植保植检站,云南弥渡675600;2.弥渡县密祉镇农业综合站,云南弥渡675600)

水稻恶苗病是种子带菌而引起的病害,近年来,水稻恶苗病在弥渡县各乡(镇)稻作区的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冷凉稻作区发生危害程度更重,2016年水稻秧田期病株率在5%~25%,移栽重病田块发病率高达16%~20%,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当地农户多采用25%咪鲜胺药剂浸种进行防治,为寻找更好控制水稻恶苗病危害的高效替代药剂,尽量减少水稻恶苗病对水稻生产产生危害,笔者开展不同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的试验研究[1]。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水稻品种:凤稻23号。

药剂A:25%咪鲜胺EC(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药剂B:6.25%精甲·咯菌腈SC(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药剂C:50%多菌灵WP(江苏盐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药剂D:2.5%咯菌腈SC(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药剂E:80%乙蒜素EC(江苏金凤凰农化有限公司);药剂F:50%咪鲜胺锰盐(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

弥渡县密祉镇位于弥渡县西南部,东经100°19′,北纬 25°38′,海拔 1 800~3 064 m,年均气温 14.5~15.3℃,试验田设在密祉镇莲峰村委会柳城村,户主赵国富,秧田地下水位偏高,土壤肥力中等。秧田使用面积90 m2,大田使用面积280 m2,土壤pH值6.79,秧田撒施壮秧剂2.5 kg做底肥;大田期按常规肥水管理,不使用杀菌剂。

浸种时当地平均气温为18.6℃,播种当天(4月2日)的平均气温为26℃,移栽当天(5月23日)平均气温27.6℃。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分秧田期与大田移栽期2个阶段进行,按使用不同药剂设7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其中秧田期小区面积3 m2,大田期小区面积10 m2。处理A:25%咪鲜胺EC 2 000倍液;处理B:6.25%精甲·咯菌腈SC 2 000倍液;处理C:50%多菌灵WP 1 000倍液;处理D:2.5%咯菌腈SC 1 000倍液;处理E:80%乙蒜素EC 5 000倍液;处理F:50%咪鲜胺锰盐3 000倍液;处理G(CK):清水对照。

1.4 数据统计

3月29日11∶00时至4月2日11∶00时,共浸种72 h,各处理浸种1 kg,播种量105 kg/hm2,播种密度450~500粒/m2。捞起晾干即播种,各处理先数100粒种子单独播种以调查出苗率。5月22日拔秧,5月23日移栽,秧龄56 d,秧苗素质一般,株距10 cm,行距14 cm,等行移栽,每小区移栽750丛,每从3苗。秧田期3点取样,每点0.1 m2调查病株数,计算病株率;大田移栽时剔除病株,选择无病秧苗移栽,并于分蘖盛期(6月27日)、孕穗期(8月3日)分别5点取样,每点30丛,调查大田恶苗病的病株数,每次取样调查后全田剔除病株。试验共调查取样3次,按下式计算病株率,对防病效果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水稻安全性及出苗率调查

由表1可看出,药剂处理后的秧苗素质与清水对照基本一致,药剂处理使用安全。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处理F施用药剂后72 h秧田期出苗率为66.45%~79.03%,出苗率均略高于处理G(CK)的64.39%,无明显差异,由此表明,几种药剂处理浸种对出苗率基本没有影响。试验秧田种子出苗率均不足85%,出苗率偏低应该与农户提供的种子质量有直接关系。

表1 各处理水稻农艺性状

表2 各处理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表3 各处理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

2.2 各处理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看出,各药剂处理对水稻生育期表现完全一致,无任何影响。实收平均产量处理D最高,为10 635.3 kg/hm2;处理 C 最低,为 9 534.75 kg/hm2,产量处理D较处理C高1 091.55 kg/hm2。经方差分析,药剂处理间F值<Fa,说明各药剂处理间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

2.3 各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看出,所有处理在秧田期、分蘖期、孕穗期均有恶苗病发生,经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法分析表明,各药剂处理间防效差异显著。秧田期各药剂处理防效均在55%以上,处理D防效达90.53%,与处理C差异不显著,但与处理E、处理F有极显著差异。分蘖期各药剂处理防效明显降低,只有处理A防效达60.33%,其它药剂处理防效均不到50%,甚至出现处理E无药效;防效处理A与处理C、处理D无显著差异,但与处理B、处理E、处理F有显著差异,与处理E有极显著差异。孕穗期处理A与处理D防效均在50%以上,其中处理A与处理B、处理C、处理E、处理F有极显著差异。

3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5%咯菌腈SC 1 000倍液药剂浸种在秧田期、分蘖期、孕穗期防效分别为90.53%、41.17%、53.44%;25%咪鲜胺EC 2 000倍液在秧田期、分蘖期、孕穗期防效分别为71.29%、60.33%、66.37%,表明以上2个药剂处理对水稻恶苗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水稻安全无药害。从经济、有效、安全的角度考虑,在生产上防治水稻恶苗病仍以推荐25%咪鲜胺EC 2 000倍液及2.5%咯菌腈SC 1 000倍液浸种72 h为宜。

不同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后,水稻恶苗病在不同生育期仍然发生严重,病株率1.63%~7.11%,未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据调查供试水稻品种在当地种植已有10余年时间,且来源相同,比较大田宏观调查其它种植凤稻29号的田块,采用常规药剂25%咪鲜胺EC 2 000倍液浸种处理有很好防治效果,这是否与常年种植该品种导致该品种对恶苗病抗病性降低或者是恶苗病病原菌对农药咪鲜胺抗性水平上升有关[1],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猜你喜欢

出苗率秧田病株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柑桔黄龙病株分布边缘效应的量化分析
早播条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与种衣剂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感怀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
谷子免间苗技术的土壤水分阈值研究
淹水对萌发状态杂交稻出苗的影响
新陈菜种使用有技巧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