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2019-06-03房金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模式

房金秋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模式;运行机制

基金项目:天津商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112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4月30日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是推动协调创新的重要力量。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选择。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变革组织结构和机制,与其他协同主体进行协同创新,有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创新技术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影响因素

协同创新最早由美国学者彼得·葛洛提出,他认为协同创新多为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共享机制,机制内部的各个参与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动力,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共享平台,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和多样化的协同发展。从目前看,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分为校内协同创新模式和高校与外部协同创新模式。

(一)校内协同创新模式。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模式指的是高校内部不同学科、团队之间利用高校优势学科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1、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新时代的科技创新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通过高校创新平台,利用不同学科优势,进行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满足不同主体协同创新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高校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科的繁荣和发展,需要构建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厘清条款分割的问题,促进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

2、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基于团队合作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高校内部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一方面要积极促进高校内部团队跨院系合作,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明确创新团队成员的义务;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制度建设,保障协同创新工作有效運行。通过利益分配、考核评价等制度进行激励,增强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高校与外部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与外部协同创新模式指的是高校与其他院校、企业、政府及科研院所之间借助协同的信息交流平台,围绕科技项目和各产业关键技术,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而开展协同创新活动。

1、校校协同创新。就是指高校之间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创建科研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的协同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间可以通过建立共享课程,实行学分互认。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快科研基地建设,整合分散的科研资源,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通过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资源的重要作用,实现高校间资源互补、信息共享,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协同创新活动进程。

2、校所协同创新。就是高校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优势展开合作,共同进行科技创新。高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理论资源,而科研院所拥有更多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资源,通过协同培养人才、共同建设科研队伍、共同组建实验室等方式协同合作,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3、校企协同创新。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提升竞争力,提出技术创新的诉求,但企业自身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在技术开发要求方面不能胜任,因此寻求与高校的技术创新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方面,校企协同创新不仅能促进高校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速增效。

4、校政协同创新。就是高校将自身的优势与政府的政策、资金优势有机整合进行协同创新的一种模式。新时代赋予高校协同创新丰富的内涵,即高校为地方文化进步、经济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地方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实践基地。通过校政协同创新,联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引领地方文化建设,加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实现互惠共赢。

高校协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同参与主体与外界环境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影响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参与主体和外界环境。高校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高校、企业、政府及科研院所,由于各参与主体性质不同,其利益诉求也不同,高校追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最大化,政府追求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科研院所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各主体不同的目标追求直接影响了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高校协同创新中由于外界环境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外界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科研环境。健康的经济环境是协同创新活动有序开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协同创新活动顺利进行提供政策保障,高质量的宽松的科研环境是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强大后盾。

二、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协同创新是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选择,高校是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但一些高校封闭式的办学理念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成为当前协同创新的重大障碍。

(一)协同创新缺乏整体规划。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结构、教学计划的制定缺乏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其中,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创新理念,在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的选题上与实际情况脱节严重,一些地方高校过于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思维的塑造。此外,协同创新缺乏整体规划,一些高校协同创新缺乏在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的需求,过高的瞄准科技前沿,协同创新模式单一。创新团队缺少人力资源保障,协同创新的后劲不足,协同合作短期化。

(二)协同创新缺乏内部动力。现在高校的科研评价机制过于死板,过度强调核心论文数量、课题的级别,一些高校缺乏成果转化机构,抑制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速度,不利于科研人员参与协同,失去了协同创新的积极性。现行的以科研能力为标准的考评管理制度,让一些教师产生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忙于发表论文、获批项目,创新动力不足,更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阻碍了协同创新的发展。

(三)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协同创新在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政策环境不完善,没有形成长效性的创新机制,造成协同创新行为趋于形式化。一些地方高校的科技平台共享度低,实验室的大型仪器和设备利用率不高。在协同创新体制上存在障碍,条块分割严重,协同创新的组织工作难以推行。此外,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滞后,在项目成果的利益分配比例和方式上容易产生分歧,风险承担机制处于低层次状态,不利于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选择

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主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每个参与主体都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为了保障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需要构建和完善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一)完善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协同创新体系运行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指导,引导各参与主体落实开放共享、持续创新,监督协同创新各项事务是否按照整体规划设计来实施。政府在协同创新中要着眼于促进参与主体合作,进行公共政策供给设计,提升创新程度。通过提供政策措施给予协同创新相关支持。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统筹协同创新政策法规,制定或修订一系列法律文件来保障协同创新有效进行。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协同创新提供完善的政策环境。同时,需要适当增加对高校协同创新的经费投入和财政补贴,加强各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信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高校协同创新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优化协同创新评价机制。高校协同创新的成果和绩效需要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机制来评价,高校协同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创新活动多样化要求评价要体现全面性,协同创新可以采取自我评价、上级部门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真正体现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要确保评价指标的多元性,既要注重协同创新产出的论文、项目、产品等科技成果指标,也要重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保障协同创新成果的环境建设指标,充分保障评价机制的科学性。

(三)明确协同创新风险和利益分配机制。高校协同创新中各主体都希望通过协同创新活动满足各自利益诉求,把可能存在的风险降低到最小,这就需要明确协同创新風险和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分配高校协同创新成果,合理维护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利益。一方面要协调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综合考虑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贡献程度、实际情况和能力,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整合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协同创新工作健康运行;另一方面采用风险和利益相匹配的原则,根据不同主体承担风险的不同,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实行补偿制度,使承担风险大的主体收益也较高,保障高校协同创新长期有序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如军.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多重矛盾及其化解[J].高教探索,2017(4).

[2]黄俊英.四川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8.

[3]赵哲,董新伟.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以辽宁地方高校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8).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模式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