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探析

2019-06-03周玉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办学大学精神

周玉娟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内涵;意义;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2日

大学是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一种文化机构,每个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大学文化。先进的大学文化可以通过氛围的营造使高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得以实现,并在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支撑、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完成大学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内容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区别于其他高校并为学校广大师生所共同信奉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学风校风、规章制度及校园环境等的总和。它既受社会大文化系统的影响,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战略目标、办学特色、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将发挥重要的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

(二)大学文化的内容。“大学文化系统是一个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金字塔”。大学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精神文化。它处于大学文化的内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群体意识等,它呈现了大学的品格,也是影响和指导大学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它包含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风、校训、学术氛围、道德准则等,核心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2、制度文化。它处于大学文化的中间层,包括与其他学校所共有的一般制度和该校特有的特殊制度,如学校的各类仪式、典礼和风俗习惯、师生守则、教学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这些制度通过引导和约束师生的行为,维持学校各类活动的正常秩序。

3、环境文化。它处于大学文化的外层,是大学文化的物质载体。由大学的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环境、设备、设施等构成,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徽、校旗以及学校的纪念物品等。它是大学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场所,会直接影响师生的情绪和心理,进而影响师生的工作、学习效率及人格的养成。

以上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其中精神文化是动力,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在精神文化的驱动下,围绕精神文化的主轴旋转,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二、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对于地方高校自身发展、弘扬高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学文化建设可以规范和引导地方高校的发展方向。当前很多高校过于强调大学的工具价值,忽视了大学的本体价值,出现庸俗化、官本位、办学目标功利化等现象。一些高校甚至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建筑的“大、新、全”上,认为学院要升级到大学才叫得响亮,系要改叫学院才上档次,视校园文化为高校生活的附属品,而忽视了文化“人化”与“化人”的潜质,没有认清大学的使命。大学最迫切的任务不应只是圈地、建几栋现代建筑、拿几项尖端课题、领一些国际奖,而应是恢复大学的本体价值:“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等。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大学文化建设来发挥其对地方高校发展和建设的价值引导和规范作用。地方高校应按照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目标和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方针,来构建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发展思路、规章制度、价值取向、学术规范、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在发展中坚持精神价值导向,倡导关心、合作、学术自由、回报社会,提倡民主、宽容和理性的批判精神及严谨的教风和学风,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大学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地方高校的软实力,增强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软实力主要是指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定文化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过程,它的最高境界是使人们把一定文化价值观当作自己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所体现出来的感召力、吸引力是高校软实力的真正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等要素,这些要素的优化与配置皆离不开大学文化建设。没有和谐的大学文化,有可能导致学者相互歧视、学科相互排斥、学术死水微澜、学风浮躁滑坡、学生失衡发展。因此,内涵丰富的大学文化对内能起到树立信念、唤起同感、凝聚合力的作用,使师生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感召力;对外能起到提升学校声誉、铸造学校形象的作用,增强地方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文化建设有助于地方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科学发展观强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其中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与思想保证,大学人才济济,知识密集,不仅承担着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而且承担着文化创新的重大责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用先进的大学精神、现代的文化模式和求实的文化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保证学校学科建设和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地方高校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共同的价值取向、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还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特色、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通过和谐大学文化的建设,可以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协调利益、促进发展、共建和谐,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大学文化建设可以熏陶和感染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学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术思想、治学态度、言谈举止等都承载着大学文化精神,通过耳濡目染对学生的成长发挥表率作用,对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大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文化。獨特的大学文化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不可或缺的土壤,这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三、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策略

“大学精神、管理制度、人文环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是否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制度规范、鲜明的传统特色就成为评价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地方高校应以此为导向并结合自身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大学文化建设:

(一)培育先进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地方高校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发展的未来,立足于大学的办学历史和目标定位来凝练大学精神。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在大学精神的培育中,首先要求大学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人”的思想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凝聚下,大学的行为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和规范,大学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强化,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德与才、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诚信观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实现和谐发展。其次,大学要创新教育理念。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在办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管理和发展的理性认识,是在反映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宏观辩证基础上,对影响大学存在和发展的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的一种现实选择。高校面临的时代在发展变化,肩负的使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办学理念也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以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需要地方高校充分挖掘本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办学方向,对自己的办学理念进行提炼和升华。高校的办学理念还应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体系,要具备在全球化背景下广泛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胸襟。

(二)完善大学制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现民主管理。大学制度文化是有关大学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促进大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保证大学的高效有序行动。地方高校要按照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学校新阶段的要求,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完善学校的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组织人事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制度应体现严肃性、规范性、统一性与人文性、合理性、灵活性的兼顾;体现服务意识、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以院系为管理重点、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运行体制,形成科学的学生自我管理运行体系;体现鼓励创新,充分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与创业精神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现竞争意识,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要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营造优良的大学文化氛围。大学要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形成与其宗旨相适应的学术氛围、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氛围,并通过制度、规则、礼仪、管理、社团活动等体现出来,在领导者及师生员工身上呈现出相应的行为举止、气质和观念,形成学校独特的优良校风和学风。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让教师以良好的风范、高深的学问和高品位的人格影响学生身心;另一方面要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学生文明行为养成工作,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力,引导激励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同时,地方高校必须强化和提升大学学术文化,积极培育学术自由的氛围,避免大学发展的功利化行为及“高等教育产业化”,让大学的学术生产真正由学者主导、按照学术规律进行,才能真正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产出原创性的成果,实现大学学术生产力的真正提升。当然崇尚学术自由并不是意味着放任自流,追求“有组织”的行政管理文化和崇尚“无序状态”的学术文化必须取得一种均衡。

(四)打造大学的特色文化。文化要具备个性,才能具有生命力,个性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因此,地方高校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个性,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既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一所大学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在学校改革和发展当中,特别是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也是外界认识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强化特色办学意识,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前提下实现多样化发展,应革新办学理念,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要使自己的办学理念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时代发展、行业发展、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等。地方高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文化对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影响力,在不同学科领域和教育层次上创造自身的个性和特色,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实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训、校歌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景观的建设,营造独特的育人环境和学习、工作氛围,实现对自身特色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并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认同感,不断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五)建设良好的大学环境。环境是大学文化的表层和物质载体,是大学精神文化要素的外部表现,包括人文环境和校园建筑景观环境。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地方高校要做好编撰校史、建设校史陈列室工作,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学校的历史底蕴,提倡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带校徽等,还可以请优秀的校友回母校作报告、开讲座,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新闻网等这些承载着大学文化内涵的新闻媒介的传播作用和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学校的传统、精神、理念、办学成果及师生的精神风貌等,营造强大的文化氛围,使全体师生员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建筑景观环境建设方面,地方高校要系统而精心地规划好校园的整体环境,注重校园整体建筑风格与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和谐统一,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在校园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之兼备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传达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模式、文化理念,激发学生爱校热情,使大学的精神文化与物质环境有机交融,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总之,在地方高校大学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应当系统地把握各层面文化的核心要素,使各层面文化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升地方高校的文化品位,使之成为真正的“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永友.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法性问题[J].学术交流,2008(11).

[2]睦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3]吴灿新.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4]曾羽.大学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05(5).

[5]李玉紅.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与提升[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猜你喜欢

办学大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拿出精神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