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清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2019-06-03赵佳璐张艳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民

赵佳璐 张艳华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农民

课题项目:2018年天津市党校系统科研课题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武清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研究”(项目编号:DXXYXT18-1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6日

一、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基本概况

(一)武清区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基本情况。武清区从2001年开始正式启动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工作。据统计,十余年区级财政已投入3,000余万元,武清区农村新型合作组织获得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5月,武清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达2,154家,入社农户总数2.9万户,带动社外农户12万户,将全区92%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二)武清区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基本特点

1、发展速度在加快,规模、带动力不断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天津市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武清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带来的机遇,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发展数量上看,2012~2017年,武清区每年新增农民合作社分别为67家、216家、263家、301家、510家、224家;从质量看,武清区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带动力强、组织化程度高、效益好的示范合作社。

2、行业分布广泛,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武清区农民合作社涉及行业分布广泛,已经覆盖种植、养殖、林业、渔业、农机等各个行业,其中,围绕武清两大主导产业蔬菜和奶牛所兴办的合作社占比超过80%,主导产业特色明显。

3、服务领域不断扩展,能力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最初向成员提供技术、信息和购销服务,部分合作社已经延伸到储运、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4、品牌意识在增强,知名度不断提高。截至目前,武清区有5家合作社的产品获评为天津市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总数达10件。其中,绿翅肉鸡、益捷绿食猪肉、黑马水培蔬菜、学清黑色农产品、东马房豆制品、田水铺“小兔拔拔”青萝卜等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在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

5、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提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成为合作社立足市场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武清区已有81家单位134个产品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认证,其中,有4家专业合作社实行了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2017年6月,农业部正式授牌武清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6、销售市场在拓宽,电商平台初见成效。武清区通过组织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不断拓宽其销售渠道,合作社每年销售农产品总量70余万吨,部分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武清区紧紧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着力打造武清“津农宝”电商平台,截至目前,武清已有77家合作社农产品在平台销售,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

二、武清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扶持政策门槛高、落实难,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困难较大。中央、市、区三级政府围绕合作社发展均出台的扶持政策门槛高、落实难问题突出。据统计,从这些年扶持政策的资金流向上看,扶持资金最终流向的是区级、市级、国家级的合作社,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不到资金扶持,发展中常常遇到争取资金扶持难、融资难、贷款难等困难;从扶持政策落实的主体上看,需要包括农业、发改委、财政、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的协同落实,由于多头管理的体制使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导致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实。

(二)外部监管不到位,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欠规范。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合作社在工商注册后,政府部门监管指导不到位,导致有的合作社既没有按章程进行运作,也没有以合作社的名义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成了“空壳合作社”;有的虽然开展经营活动,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行为较为随意,经营行为比较混乱,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现象突出。

(三)农产品开发层次不高,竞争能力不强。武清区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投入不足,缺少新技术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引进,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数农产品以初始形态进入市场,对产品的进一步整理分级、形态改变和深度开发做得不够,精细加工更少,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很难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品牌化程度低,电商营销能力弱。调研中我们发现武清仅有少部分农业合作社形成了自己有竞争力的品牌,多数品牌影响力仅局限于京津冀地区,品牌培育、开发、推广不足,像“小兔拔拔”这样的知名电商品牌较少;在产品营销上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习惯于传统销售方式,利用互联网电商营销的合作社比例还比较少。

(五)资金短缺、规模偏小,现代化程度低。从调研情况看,武清的农民合作社成员大户较少,带动能力强的、规模大的大户不足总体的7%,特别能够配备大型冷库等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区仅有25家,农民合作社成员大多数为中小农户,合作社总体规模偏小、资金少,电脑、农残检测硬件设备等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无法配备齐全,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六)合作组织成员合作意识差,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目前,部分合作社成员存在着合作意识欠缺,对合作社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缺乏主动性、参与性,成员与专业合作社之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真正利益共同体。

三、提升武清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助推合作社做大做强。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一是制定专项规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制定武清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二是建立沟通机制。建立由农委牵头,工商、税务、土地、信贷等服务管理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制度,切实保证各个部门在指导、服务、监管上形成合力,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三是整合扶持政策。将现有财政、技術、信贷、税收扶持政策进行整合,形成重点扶持与一般扶持、普惠式扶持与优待性扶持相结合的一整套政策体系。

(二)加强外部监管,完善合作社运行管理机制。一是督促合作社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强化审计部门对合作社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状况定期公开等情况,加强审计和监督;三是加大对合作社规范运行情况的考核评估,建立对合作社理事长奖惩制度。

(三)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提升竞争力。一是政府要帮助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与全国各地农科院开展科技合作,充分发挥科研专家参谋咨询作用,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二是引导和扶持发展好的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身或者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方式,拉长精深加工、销售等经营链条,推动其从农产品初级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专业合作社更加具有发展力。

(四)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扩大武清农业品牌影响力。一是政府要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以“绿色和特色”为导向打造武清特色农业品牌;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合作社为主体,强化武清区农业品牌的联合推介;三是推进名优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做好 “津农宝”和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两大电商平台建设,为武清名特优农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四是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栏目等宣传农业品牌;五是扶持举办基于特色农产品的“农业节庆”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等。

(五)加大对合作组织理事长培训力度,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合作社理事长的学习培训,一是定期对合作社理事长开展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等制度的培训;二是组织合作社理事长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交易会等农业展会以及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活动;三是加强合作社理事长互联网+知识的培训,鼓励理事长利用“互联网+”对农产品品牌进行推广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

(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提高成员合作意识。一是组织成员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提高社员对合作社性质的认识,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二是了解合作社的运行方式增强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意识;三是落实合作社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其民主管理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学,杜文杰.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12.2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