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鲁特旗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2019-06-03查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

查干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提升竞争力;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5日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扎鲁特旗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是实现农牧民就业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又一重要途经。

一、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扎鲁特旗是整个通辽市属旅游资源大旗,旗内独有的乡村景观、地理位置、人文风俗,都为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独有的现实资源。

(一)乡村景观优势。扎鲁特旗总土地面积约1.7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0多万亩,林地面积844万亩(包括380万亩山杏林)、草牧场1,700万亩。耕地主要分布在扎鲁特旗中部农区,林地和牧草地主要分布北部牧区,形成北部牧区、中部农区、南部半农半牧区格局。所辖的18个苏木镇场都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挖掘和开发。

(二)乡村地缘优势。扎鲁特旗是蒙东地区和东北工业基地对接的纽带,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距通辽市政府所在地160公里,距东北经济区沈阳市410公里、锦州港490公里、大连港750公里、北京880公里,均有高等级公路与之连接。通霍铁路南北纵穿境内71公里,304国道、306省道呈“十”字交叉分别贯通南北、东西199公里、101公里。2017年,要规划建设扎鲁特通勤通用机场项目,扎鲁特旗—开鲁—阜新铁路项目等。扎鲁特旗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天然的地缘优势,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三)人文风俗优势。扎鲁特旗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有多个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荷叶花石器时代至辽代遗址、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晚期原始生活区和古墓地、南萨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辽代城遗址和誉州城辽代遗址、南乌胡锦新石器时代至辽代遗址、大黑山人面岩画遗址、晚商时代遗址、巨日合野猪沟辽代遗址、老道沟清代庙遗址、十八个阿贵洞、前德门清代遗址、窟窿山遗址、辽圣宗皇帝淑仪赠寂善大师古墓等。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现状分析。扎鲁特旗文化产业取得较大的成绩的同时,旅游产业也实现较快的发展。目前,全旗现有景区景点25处,国家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2个、星级旅游饭店3家,旅游服务推荐单位21家,旅行社2家,乡村旅游接待户10家,旅游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7家,民族旅游商品销售企业15家,旅游住宿日接待能力6,000人次,餐饮日接待能力2万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目前,扎鲁特旗乡村旅游还面临一些瓶颈问题制约着乡村旅游发展。一是欠缺系统规划。扎鲁特旗乡村旅游虽然从风景、文化、人文情怀的角度得到挖掘开发,但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没有形成系统,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旅游基础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畅,接待能力低;三是缺乏本土特色。乡村旅游和嘎查村镇场的农牧业、文化没有实现有机融合;四是旅游从业人员不足。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少,有也是对当地的乡村旅游了解甚少。

(三)发展思路。扎鲁特旗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按照“旅游+农牧业”、“旅游+文化”模式,可从观光型乡村旅游、农牧场体验型乡村旅游和民俗风情感受型乡村旅游等方面挖掘开发。

一是以绿色景观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春夏秋赏景季节,以花草树为媒,引客下乡,带动乡村游的发展。(1)春赏杏花游。扎魯特旗俗有“山杏之乡”的美誉。有380万亩天然山杏花,每逢4月漫山遍野山杏花竞相开放,成为一道春意盎然的风景线,号称“中国山杏第一林”,可以依托自然山杏花美景,吸引春游客。(2)夏赏天然草原游。扎鲁特旗是科尔沁草原唯一仅存的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始草原,号称通辽市的后花园。夏季可以依托草原美景吸引游客。(3)秋赏梨树沟。梨树沟位于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镇境内,总面积29,750亩。此处山外有山,山山有梨树,沟中有沟,沟沟有泉水。每到秋天,五角枫、山杏、柞树竞相夺艳,万紫千红漫山遍野的红叶令人心旷神怡。

二是以农庄或农牧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和休闲牧场,农牧场体验型乡村旅游,体现休闲、娱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北部牧区原始游牧文化为中心,开发牧业生产体验。依托北部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春季接羔接牛犊,夏季做奶制品、剪羊毛,牧场放羊放牛,秋季草牧场割草储存草料、冬季喂养大小畜,一年四季使游客可选择性地亲身体验牧民生产生活。牧场主针对游客可自营“牧家乐”,通过“牧家乐”使游客吃到天然绿色牛羊肉、新鲜奶制品,住上蒙古包,感受草原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三是以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风情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扎鲁特旗总人口31.5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9.2%,是蒙古族风俗保持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依据本地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婚俗(聘礼、拜火、歌唱)、待客(献哈达、敬鼻烟壶)、白节、祭火、祭敖包、祭成吉思汗陵,还有祭苏鲁定祭尚西(神树的意思)等主题的乡村旅游。扎鲁特旗18个苏木镇场根据各自的文化底蕴挖掘自己的文化品牌,打响各自独特魅力的文化品牌,开发乡村旅游。

三、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扎鲁特旗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

(一)编制《扎鲁特旗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规划》。在全旗乡村范围内,全面普查具有旅游价值的山川河流、古村古镇、民俗风情等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确定乡村旅游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发展路径,推进全旗旅游建设。

(二)教育引导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旅游是以农牧民经营为主体,所以带动农牧民是重中之重。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牧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农牧民基本素质和个人技能,使农牧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

(三)政府牵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十个全覆盖”工程改善了扎鲁特旗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鼓励农牧民和社会资本参与,优先推动乡村旅游区的供水、供电、金融、网络、通信、厕所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全旗旅游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四)市场主导,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资金支持,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对乡村旅游的融资支持。支持本土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外来大企业参与本旗旅游开发。鼓励民间投资,支持众筹、众创等融资方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鼓励广大民众投身旅游、创业致富。

(五)打造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因地制宜,鼓励和扶持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接待户。如,按照北部牧区、中部农区、南部半农半牧区的格局,在北部打造草原休闲旅游和森林休闲旅游品牌、中部农区打造乡村休闲田园旅游品牌、南部半农半牧区打造农牧业休闲旅游品牌。对乡村旅游品牌,使用宣传设施、影像宣传片等方式,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对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六)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乡村旅游的商业模式问题,有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是外来资本经营,农民只收取场地租金或者为投资者打工。在一些地方,乡村旅游的商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收入真正能流进农民荷包里的还非常有限。今后,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使农牧民通过乡村旅游受益。

扎鲁特旗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农牧区面貌和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今后,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调整和优化农村牧区产业结构,拓宽农牧业功能,延长农牧业产业链,发展农村牧区旅游服务业,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也为新农村牧区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为全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达源,刘庆友,舒肖明,等.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2]李丰生,李肇荣,张文祥.乡村旅游:研究与实践桂北村旅游开发示范[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1.

[3]黄郁成.乡村旅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8.

[4]沈和江.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形态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8.

[5]熊金銀.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与实践案例[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2.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
暑期游泳培训班现状及对策研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