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献综述
2019-06-03李文双李逸波王妍令仪彭建强薛凤蕊
李文双 李逸波 王妍令仪 彭建强 薛凤蕊
[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新的攻坚期,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学术界聚焦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问题,对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在逻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进行论述。基于此,本文对其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本文受到以下项目资助: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农民职业分化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HB18YJ056);河北省引进留学人员资助项目:“乡村振兴目标下河北省职业农民创业行为促进研究——基于多元化社会支持角度”(CN201877);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工程资助项目(2016);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人才资助项目:“河北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201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两新融合机制研究”(15BJY104);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BJ2018126);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融合研究——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研究”(ZB201703);通讯作者:李逸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月21日
引言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同年强调,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中,教育扶贫是一个重要战略,特别是职业教育更是贫困人口“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的有效方式。鉴于此,国内学者聚焦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笔者以新型职业农民和扶贫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162篇文章。自2012年首篇文章发表以来,文章数量逐年增加,尤其近两年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中包括期刊类文章128篇、硕博论文21篇、报纸类12篇以及会议类1篇。由于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国外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仅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图1)
一、精准扶贫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贫困农民脱贫的重要途径。普通农户经过培育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了传统农业生产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了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有利于他们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实现脱贫。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贫困农民脱贫的一条重要途径。
何超群、吴锦程(2016)认为将部分贫困人口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帮扶以及精准的政策扶持,将有助于他们发展理念的转变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成为推动部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根本动力。董香君(2017)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贫困农民脱贫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精准扶贫,通过加大教育或培训,有利于激发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意识,转变长期“等、靠、要”依赖性贫困的落后思想,实现由传统“输血式”扶贫向探索“造血式”扶贫转变;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助力精准扶贫,通过搭建终身学习平台,使贫困农民有机会接受现代化教育、享受精准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帮扶,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梅文娟、杨洪(2018)認为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程度落后及生产水平低是贫困农民无法脱贫、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的本质是先“扶人”,通过培育的手段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将他们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特色农业的根本动力。柏广才等(2016)提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一种扶贫方式,对经济薄弱地区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帮助最为直接、最为快捷、最为有效。
(二)精准扶贫战略将助力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完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贫困农民脱贫的重要途径,能够助力于精准扶贫战略。反过来,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新契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完善。
何超群、吴锦程(2016)认为分析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依据当地优势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因时、因地、因人精准培育,培育内容与培育模式等都会得到进一步更新完善,因此精准扶贫战略将助力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完善。董香君(2017)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基于农村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民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相较于粗放扶贫来说,“精准扶贫”是发展理念和扶贫思路转变的体现,对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精准扶贫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多角度出发分析。
部分学者从农民自身和职业农民培训体系角度出发进行分析。陈长瑶、李君(2018)以云南省农村职业培训调研数据为分析基础,梳理出当前农村职业培训面临的困境,即农民基数大、分布广、文化素质低;自身发展能力不强;职业培训途径有待挖掘;职业培训工作的力度不够;职业培训的内容和效果有待完善。王新利、陈凯斌(2018),董香君(2017)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农业生产技能缺失、资金投入少和培育体系不够健全。何超群、吴锦程(2016)认为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存在三大问题,贫困农民无法入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农民脱贫针对性不足;新型职业农民接续培育效果不佳,阻碍着福建省精准扶贫的进程。马力(2018)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对江苏省淮安市盱眙、涟水、淮安区多个贫困乡镇开展了调研工作,认为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培训工作“表面化”、培训意愿较低、培训方式“传统化”,培训时间不合理、培训机构“功利化”、培训后期保障不足、培训制度“缺位化”等问题,制约培训工作的开展。张雪真、刘淑兰(2017)通过到福建多个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认为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的素质现状表现为思想观念保守、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法律意识薄弱等。
还有部分学者从贫困地区资源禀赋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王慧敏、龙文军(2015)认为新型经营主体的优势和发展动力来源于资源相对集中所产生的规模效益,以及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而规模化和专业化需要经营管理能力、金融保险制度以及公共政策的支撑,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目前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发展瓶颈。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针对精准扶贫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的完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发挥政策的引导支撑作用。李耀锋、张余慧(2017)依据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村治理的路径差异将其分为营利型新型职业农民与保护型新型职业农民。认为保护型新型职业农民对农村贫困治理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营利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及不确定性,在政策与制度不健全情况下更易显现出消极面。要有效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对农村贫困治理的积极影响,既要发挥政策对两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托底保障,又要发挥政策对两类新型职业农民差异化的激励引导,构建合理的利益协同机制,使保护型和营利型新型职业农民与当地村民有更深入的利益连带。
(二)通过职业教育,劳动者能够掌握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以推动扶贫开发,因此应办好职业教育,释放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民生效应。陈宗金、潘玉娜等(2017)提出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人社、扶贫办、教育、财政等部门可以通过联合职业院校建立机制,在乡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来有效挖掘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吴涛等(2017)指出实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职业教育是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通过搭建职业教育区域集团化办学平台,借助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为贫困地区培养适应“三农”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制定有效的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措施,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帮助贫困人员学会一技之长,从而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李鹏(2017)认为应变革职业教育办学与招生体制,精准聚焦扶贫对象;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全力助推拔根除贫;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与协同机制,充分保障扶贫效果,以此做好中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充分释放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民生效应,带领广大困难人民脱贫致富。何丕洁(2015)认为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服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應该考虑在完成义务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以及相关的考证培训。
(三)加大资金和金融支持、完善相关政策及推动职业教育等都是推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基于此,部分学者提出了综合性的建议。王新利、陈凯斌(2018)提出,应确认培育主体,培养农民生产动力;引入先进技术,实行农业结构改革;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以及重视职业教育,完善职教培训体系。柳国华(2018)提出培育新生力量,提高经营主体素质;立足脱贫需求,革新培养方式;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以及跟踪制度;注重政府统筹,提高扶持力度等对策。王慧敏、龙文军(2015)在考虑处理好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之间、规模经营和小农生产之间、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之间关系的前提下,提出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统筹使用扶贫资金;加强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培养农村适用人才;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提供金融支持以及加强城乡统筹和部门联动,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等建议。
四、小结
首先,精准扶贫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在逻辑,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贫困农民脱贫的重要途径,而精准扶贫战略将助力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完善;其次,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农民自身、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及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和制度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力度等对策建议。助力精准脱贫,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一个高效率运作的服务平台,保证职业农民的培育顺利开展。但当前的研究还仅关注到职业农民培育是构建精准扶贫体系的关键,而对职业农民参与扶贫如何进行考核管理、如何激励等政策的建立健全的研究相对缺乏,对职业农民推动扶贫如何具体运作的研究也相对匮乏。
主要参考文献:
[1]平语近人:习近平的“三农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2.29.
[2]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6).
[3]何超群,吴锦程.精准扶贫战略下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3).
[4]董香君.基于精准扶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8).
[5]梅文娟,杨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促进精准扶贫的作用思考[J].南方农业,2018.12(14).
[6]柏广才,王跃平,曹海根,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J].江苏农村经济,2016(11).
[7]陈长瑶,李君.“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职业培训的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云南省农户调研数据的分析[J].学术探索,2018(7).
[8]王新利,陈凯斌.基于精准扶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J].南方农业,2018.12(8).
[9]马力.精准扶贫视角下淮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8(18).
[10]张雪真,刘淑兰.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素质的提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6).
[11]李耀锋,张余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村贫困治理的影响及其政策干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6).
[12]陈宗金,潘玉娜,彭程,李先民,张美珍.广西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策略探究[J].大众科技,2017.19(6).
[13]吴涛,赵静,沈吾.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策略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2).
[14]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6).
[15]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0).
[16]柳国华.精准扶贫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