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拥有“诗情”
2019-06-03刘菜治
刘菜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60-02
新课标中指出: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学科资源,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性。在数学中进行诗化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而且避免了“哼……啊……”等陈词滥调的乏味枯燥,契合了学生好奇求趣的心理,并且间接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让数学拥有“诗情”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导入法——“数”趣横生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采用诗一样美的语言,对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优美的情境,能更深层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四年级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入:
师:宋代的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梅花》,大家会背吗?
生齐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圈出“数”字):大家想象一下,“数”枝梅可能是几枝梅呢?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学习王安石,也用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那几枝梅花?再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把字母代入古诗,朗诵全诗。通过创设具有“诗情”的语言情境,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了学习的全过程。
再如,在学习“倒数”时,我自编了:“中国文字真有趣,上下颠倒还成字,不信你来试一试。”再出示“吴、杏”两字,学生很快说出,两个字上下颠倒后分别是“吞、呆”。接着,学生利用迁移主动地学习了“倒数”知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感悟法——“诗”到渠成
教师在讲解时应采用诗一样美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描绘,能更深层地喚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更好地感知教材,以达到由表及里之目的。
但应用诗一样美的语言描绘讲解时,既要体现诗歌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又要蕴涵数学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数字1—5”时,可引导学生想象1—5分别像什么,教师可编出:1像筷子细长条,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彩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秤菜。这种诗歌描绘法,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初步认识了数字1—5的特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德育法——“数”切情深
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这项任务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关键要注意在“结合”二字上下功夫,如能用“诗情”的语言渗透德育,学生将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感染和语言熏陶。
四年级教学“估算”时,我出示1个水杯,说:一杯水并不算什么,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杯水。让学生估算全中国13亿人口每天节约多少水?再估算出一年全国大约可节约多少杯水?按人的平均寿命70岁,每天喝7杯水算,请学生估算出这些水可提供约多少人的生命饮水问题。再问学生,通过刚才的估算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节水的重要性。这时,我朗诵短诗《源》来激情:水,生命之父,万物之母,更是那,生命之泉,万物之源。珍惜水源,就是珍惜生命!
四、归纳法——“诗”促深化
教师在数学课中若使用诗一样的语言,既活泼有趣,又浅显易懂,尤其是用诗歌归纳算理,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归纳“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我在教学本课新知识后,画了个圆,边演示边提问:一个西瓜平分吃,每人都只吃一块,人越多来越﹝﹞块,人越少来越﹝﹞块?(出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西瓜平分吃,每人都只吃一块,人越多来越小块,人越少来越大块。”并让学生朗读几遍。这样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了: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越大,这个分数越小,反之,则越大。再如把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的规律编成诗:“点儿左移一、二、三,小数缩小十、百、千……”
当然,运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数学教学,要条理清楚,语言丰富并带感情色彩,语调、调速等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能扣住学生心弦,给学生以感染力。
五、应用法——寓“算”于乐
五年级学习“百分数”,巩固应用环节,我利用了一些独特的古诗来让学生计算百分数的问题。在优美雅致的诗韵里语数结合,趣味浓浓。
我出示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抹黄叶一僧归。
师:这首诗中哪个字出现得最多?这个字的字数占全诗总字数的百分之几?
生:诗中“一”字出现得最多,共约占全诗总字数的36%。
师:诗人用字大胆,连用10个“一”使全诗妙趣横生。课后请每个同学找一首诗,使每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10%,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下课后学生既要找诗,又要读诗,还要计算。经历了找、读、算的过程,学生的感受是丰富的,收获是丰盛的。
总之,让数学课拥有“诗情”,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能潜移默化让学生受到语言熏陶。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