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青海藏区寄宿小学中教育惩罚的困境

2019-06-03范沈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4期

范沈艳

【摘要】教育惩罚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凭借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校园内一直沿用至今。笔者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R小学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支教实践,根据自身观察并与当地教师的交流,对藏区寄宿小学中教育惩罚的困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青海藏区  寄宿小学  教育惩罚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244-02

青海省是个多民族省份,由于地广人稀,居民分布较分散,这促进了学校的合并,并逐渐发展成为寄宿小学。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R小学是2011年刚成立的一所寄宿制小学。由于生源来自全县不同的乡镇和牧区,学情较为复杂,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观、汉语言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教育惩罚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予以否定性的评价,其出发点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1]。在实践中,教育惩罚和体罚是教育领域中容易被混淆的概念。笔者在贵南县R小学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支教实践,根据自身观察并与当地教师交流,对藏区寄宿小学中教育惩罚的困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寄宿小学的局限

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原因,一所学校的生源分布十分广。考虑到学生的出行安全,学校的日常运行遵循半月假模式,即连上十一天的课后放四天假,住在偏远牧区的孩子在往返的交通上就要花费两天的时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学校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家长对学生的惩罚权。由于学生长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这使得教师肩上教学和育人的担子又重了不少。

近年来,寄宿小学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很多正处于一年级的学生就开始了寄宿生活。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该沐浴在家庭的关爱中茁壮成长,因此藏区寄宿小学中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又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马斯洛提出的“爱和归属感”这一需要层次,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满足这一需求,会变得敏感脆弱甚至是叛逆,有时会故意犯错来引起教师的关注。此时,教师如果没有深入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就对学生实施惩罚教育,可能对学生产生无法补偿的心灵伤害。

二、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缺失

在R小学就读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来自乡镇或者偏远的牧区,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当地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这些家长在对教育手段的选择时,往往会忽视惩罚的教育性,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是溺爱孩子,面对孩子的错误置之不理,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师;另一种则是惯用体罚,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才子”。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到,“体罚是惩罚儿童的教育手段中最不可取的一个”[2]。这两种方式无疑都是错误的,既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对学校教师的德育工作造成压力。

在访谈中我了解到,有的教师不敢惩罚学生,因为一旦教师惩罚了学生,学生家长就会到学校里投诉。有些学校为了息事宁人,轻则批评教师,让教师丧失了威严;重则开除教师,让教师失去了工作。长此以往,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只能选择置之不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另一种极端是,由于学生在家庭中对惩罚甚至是体罚已经习以为常,面对教师的语言教导,不会认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在与这些学生交流时,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把体罚当作是正当的教育手段,只有当教师采取体罚时,才能使自己意识到所犯的错误,方能改正。这一极端的另一方面是,小学生有极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家长作为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示范作用。家长实施体罚的暴力行为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这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存在偏差

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惩罚时要對惩罚有全面并且准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育惩罚的认识往往存在着偏颇。通过调查发现,在教育惩罚内涵方面,只有42.3%的教师认为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有11.4%的老师认为教育惩罚就是体罚。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教师直接把教育惩罚和体罚画上了等号,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想法。在惩罚权利方面,只有小部分教师了解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中对教育惩罚的相关法规,这说明小学教师缺乏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在惩罚目的方面,教师在实施教育惩罚时的目的各不相同,有10.3%的教师认为惩罚的目的在于体现教师的权威感,21.65%的教师认为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警戒其他学生,5.2%的教师认为惩罚的目的在于发泄教师不满的情绪,72.2%的教师认为是为了维持课堂的纪律,91.8%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还有5.2%的教师认为惩罚是学生犯错后应有的报应。在惩罚公平性方面,在面对好学生犯错误时,20.7%的教师会出现偏袒好学生的情况,42.3%的教师表示不认同,还有37.1%的教师观点模糊。相反,在面对坏学生时,87.6%的教师会选择加大惩罚力度,只有2.1%的教师不认同,还有10.3%的教师观点不明确。可以明显看到教师对好学生惩罚时会出现偏袒之心,在面对坏学生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加重处罚。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76.

[2]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