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幼儿阶段开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促进策略
2019-06-03张俊娥
张俊娥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开端,基础教育的起点,开展食育教育有利于实现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与观念的形成,健全幼儿人格。基于此,有必要认知幼儿阶段开展食欲教育的必要性,探寻其促进策略,以丰富幼儿食育教育理论体系,指导幼儿食育教育实践。
【关键词】幼儿阶段 食育教育 促进策略
【中圖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223-01
“食育”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并发展。《食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食育是生存之本,也是教育(包括体育教育、知识教育、美育教育、德育教育等)之基础,它以“食物”为载体或媒介,进行与“食”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随着食育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食育教育开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幼儿阶段开展食育教育成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升幼儿一生生活质量与品质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较强幼儿阶段开展食育教育必要性与促进策略的研究,为幼儿食育课程体育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一、幼儿阶段开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幼儿营养状况、儿童饮食行为以及食育教育作用决定了幼儿时期开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首先,我国幼儿营养状况并不乐观,幼儿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良饮食现象。例如,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因物质匮乏导致幼儿营养不良的问题得到改善,但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物质资源的丰富,幼儿饮食类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营养摄取不均衡、能量过剩、喜食垃圾食品等现象日渐增多,从而导致幼儿肥胖、幼儿视力下降等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据《全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多数幼儿存在挑食、嗜食垃圾食品、偏食等问题[1]。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国民缺乏健康意识、营养素质、科学饮食常识等存在密切关联性。因此,有必要通过食育教育,引导幼儿养成正确饮食习惯,进行不良饮食行为的纠正。
其次,学前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学、生理学以及教育学角度来看,0~6岁幼儿身心敏感性较强,其生活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受指导与引导的影响较大,同时幼儿时期所接收的食物种类越多,待成年后其性格的包容性越强。此外,0~6岁阶段所养成的习惯与行为规范,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深,坚持最久的习惯与规范。对此,在幼儿阶段开展食欲教育有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便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对于生命脆弱的幼儿而言,良好的营养状况可提升幼儿免疫力,降低疾病的产生,可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此外,我国食育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科学、合理、完善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幼儿食育教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对此,有必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对幼儿食育教育的认知与掌控,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优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幼儿阶段促进食育教育有效开展的策略
要想促进幼儿阶段食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发展,需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并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实践。在理论经验与实践经验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如下策略:
第一,立足我国国情、幼儿教学实际需求,借鉴与学习幼儿食育教育发展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食育教育内容、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例如,日本将食育教育立足于德育、体育、知识教育之上,将其作为一种全民式教育进行推广;意大利从“保护”、“教育”、“支持”等层面入手,进行食育教育理念的推广与活动的开展。而我国要想实现幼儿食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支持下进行实践。例如,成立幼儿食育教育法,明确政府在食育保护与扶持中的职责与作用;落实科学幼儿食育教育理念,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幼儿教师食育教学能力。
第二,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常态化食育课程教学活动,即根据幼儿年龄以及幼儿各成长使其身体所需求的营养季节特征,组织开展食育主题教育活动,以提升食育教育趣味性,促进幼儿在幼儿园食育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
第三,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自我健康管理与保护能力。例如,邀请家长参与到“健康小诊堂”、“食谱播报”、“食物游乐园”、“食育讲堂”、“生态食育实践基地参观”等活动中,更好服务幼儿食育教育,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良好生活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是评价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幼儿教育中需结合安全教育、营养与保健教育,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与意识的提升。对此,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应明确认知开展食育教育的必要性,探寻行之有效的促进策略,实现幼儿食育教育力量的整合,提升食育教育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食育创新——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简介[J].学前教育研究,201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