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信息化构建

2019-06-03侯秋月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信息化课程

【摘要】信息化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力支撑。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课程平台信息化功能不足、信息化管理不到位以及评估方式的信息化运用不充分等问题。这需要高校从搭建信息化实践教学云平台、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信息化管理、构建信息化考核评价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以提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

【关键词】创新创业  课程  信息化

【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7Y003)。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44-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产业结构受到了极大挑战,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基础的现代技术手段已成为各行各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的方式,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理论知识,更需要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建设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信息化构建是当务之急。

一、信息化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力支撑

在教育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网络系统、网络教室、虚拟传真实验室的应用日渐广泛,网络资源和素材也日益丰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体制都开始了深刻变革,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

首先,信息化建设是培养高校毕业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活动的进行需要创业者拥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需要一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现代校园网络的发展,微信、易班、网络课程的应用使大学生能更及时、更便捷、更多样化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知识,了解到相关创新创业政策及优秀的创新创业事迹,也为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动机提供了良好环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意识。

其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园信息化的基础支撑。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便利性,高校教师能直接将信息化技术与信息资源利用到授课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获取创业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模式的改变,使得学生逐渐摆脱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方法,转而主动寻求资料,改变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再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场所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习的大多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锻炼。但在当今社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创业资源,申报项目,进行项目推广,甚至利用互联网进行模拟实验,不仅能降低经济成本,更节约了时间,带来了便利性。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但任务艰巨,它对高校管理及教师水平甚至信息手段的应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

(一)创新创业课程平台信息化功能亟需加强

目前,高校信息化平台日渐丰富,但功能发挥普遍不足。主要体现在育人功能和实践功能这两个方面。首先,许多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上只专注于为学生传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却并未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思维上投入过多,从而削弱了创新创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高效创新创业平台普遍缺乏实践性,部分高校教职员或管理人员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新教育模式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不足、水平有限等原因,不能很好的掌握创新创业课堂的信息化应用,只将其当作线上完成授课的平台,而很少利用信息平台的优势、挖掘其实践功能指导学生进行线上作业、线上实践等。

(二)创新创业课程信息化管理不到位

由于目前许多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缺乏创新创业的思维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经验或信息化技术,使得创新创业课程信息化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资源管理杂乱无章,优质课程资源上传少、更新慢,已上传资源未审核、未分类或分类不准,使得许多优质课程资源没有形成良性的生态分享环境,教师很难将有益的网络信息资源运用到实际授课过程中来。第二是很多高校没有出台与创新创业课程信息化相关的规章制度,创业平台基本职责不是很明确,甚至在职责分工上与教务处、招就处、学工处、校团委有一定的重叠。

(三)评估方式的信息化运用不充分

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信息化时代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为教学评价与反馈提供了较强的便利性。但是由于网络学习缺乏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同时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力度,因此,难以形成普遍认可的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评价的信息化运用主要停留在教师和学生在评价系统上的互评及作业反馈上,并未形成长效的考核评价及反馈机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信息化构建举措

(一)搭建信息化实践教学云平台

大数据与云计算应用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供了一个高质量教与学的平台,它将丰富教学资源移到“云”上,为创新创业这一难以掌握的技能扩宽了实践教学的途径。首先,高校要加大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投入,利用云计算的低成本和超便利性助推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并不断革新云服务平台,以便于学生搜集资料、推广项目、进行融资,解决创业团队信息安全等问题。其次,发挥云计算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优势,组织微课、慕课、创造小课堂等创新的教学技能比赛。形成探究式、协同式教学模式,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再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生态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实践共享课堂,模拟创新创业环境,分享创业经验,以突破现有的实践条件及环境限制。

(二)優化创新创业课程信息化管理

首先,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群,实时更新和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同时,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信息化管理小组,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上传至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其次,对高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信息化应用的培训。一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信息化管理技能及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和培养高校教师创新创新思维与意识,提高教师对信息化课程运用的认同感。最后,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积分制度。将创新课程纳入到学分管理体系,进行分级管理,使之涵盖到专业教育、实践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对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表现优良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或直接抵扣学分。

(三)构建信息化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

第一,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指标。一方面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网络信息传输的智能化、实时性、交互性,完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师生、生生网络交流、互动、在线作业点评等交互式考查方式。同时强化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共同成长的考核形式。第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成果奖励制度。首先对大学生创业成果及成绩考核给予一定奖励。同时,设立成功就业创业奖学金,鼓励大学生进行创造发明和自主创业。第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及时跟踪反馈。对学生学业成绩、平时表现、创新创业实践及后期毕业情况的自我反馈、教师反馈及企事业单位反馈进行伴随式、档案室追踪,以更好地将过程性、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信息化构建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高校应当审时度势,以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提高创新创业课程信息化构建水平,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德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实习就业导航. 2017年05期.

[2]陈丽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J].学术·理论.2017年 01期.

[3]孙保营.“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局及破解[J].创新创业教育. 2017年02期.

[4]赵杨.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5]王美云.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思考——以 H 学院为例[J].创业人才与教育.2016年05期.

作者简介:

侯秋月(1990-),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信息化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