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语文教学导语设计的意义及其课堂应用

2019-06-03李欢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课堂应用设计原则意义

李欢

【摘要】导语即一节课的开场白,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导入,犹如音乐的“序曲”,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那导语设计就是艺术中的艺术,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导语设计的意义,并积极探究导语在课堂中的运用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导语设计  意义  课堂应用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40-02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开头,为了尽快让学生从放松的课间休息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上课之前会用简短的话语引导学生投入教学内容中,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因此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良好的导语设计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一)导语是课堂承上启下的桥梁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1]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开设的科目较多,学生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大多数中小学生贪玩,在课后学生又缺乏主动复习的意识,很快会将所学的知识遗忘,在课前教师利用导语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回顾,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其次研究教材发现,每一门学科、每一单元、每一节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和规律,而我们的教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设计出承上启下的导语,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对知识进行迁移,这时的导语就是新旧知识的桥梁,通过承上启下的导语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好的导语是一门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引导学生过渡知识的作用,  将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以达到知识的融汇贯通。

(二)导语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饵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者不如乐之者。”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老师所讲的内容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有效并短时间内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 集中注意力去听,一个好的开场白就显得至关重要,若导入语精彩、有趣味、新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会主动有意识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在一种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就会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合理利用导语设计,那本就枯燥的知识会让学生感到更加的乏味,学生的求知欲未被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也就不能体现。

(三)导语是创设情境的突破口

导语是最先呈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往往利用导语设计创设相应的学习氛围,这也就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较推崇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导语的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揭示主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乐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导语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和具体运用方式密切相关。在课本中,导语可以是点明写作背景,可以简要概括文章大意,无论导语以怎样的形式出现,都要以能激发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为目的。导语设计可以运用如下途径或方式:

(一)复习导入溫故而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导入法是传统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常用的基本引导方法之一,复习导入具体指教师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人的大脑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没有自主复习的意识,大部分的知识是需要老师帮助复习的,在这里所讲的旧知识并不一定就是上节课所学知识,而是指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联系的知识,这种导入法可以帮助从已有知识领域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达到了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的目的。

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可采用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在国家危难的关头郑国派烛之武前往秦国交涉,那么烛之武是如何与秦王交涉?烛之武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烛之武劝退秦军的句子。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这样的导语设计不但可以提醒学生上节课的内容,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各科的教学都是新旧相互贯通,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如在讲授《春》这篇文章时,一位老师的导语设计是,同学们,就学习的许多古诗中,有很多是描写春天的诗句,我们来比赛,看是说出的诗句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这里的导语也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这样的导语,让学生再次对古诗进行了回顾,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不应太长,要掌握好时间和度,不能主次颠倒,喧宾夺主,在回顾过程中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帮助学生回顾。

(二)情境导入渲染课堂氛围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2]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辅之生动的文字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语文课导入方法初探》中提到: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 由于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距离, 再加上知识的局限, 生活体验的不足, 所学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所差别,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 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并在一定的情境中领会一定的道理。这样的导入方式, 更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的中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利用音乐渲染氛围,如某位教师在讲授《长江三峡》时导语设计如下:“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创造了壮丽的景色,也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而长江上景色最为瑰丽多彩、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三峡。千百年来,人们为三峡留下了无数的诗篇。杜甫写道‘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写尽了瞿塘峡水的赫赫声势;李端的‘巫山十三峰,皆在碧崖中,则概叹了巫峡的缥缈朦胧。而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说,历代诗人们描写了飞流直泻的三峡、烟雨苍茫的三峡,那么,刘白羽先生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先生的笔触走进三峡、畅游三峡吧!”这段导语通过音乐以及教师抑阳顿挫的吟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老师描述的艺术境界中。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利用多媒体投影图片也是教师情境导入的基础方式,某教师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在黑板上挂出周总理的遗像后说:“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了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送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出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的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向敬爱的周总理送别。人们心里明白,从今以后,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详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你们没有经历那叫人悲痛、叫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会叫我们知道当年的情景……”这段导语让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通过导语的创设学生会对这篇文章更有情感。也更加能够理解送行人以及全国人民的悲伤情感。

(三)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应该解决疑难问题,还应该善于提出问题。“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激发人的求知欲。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布疑设悬,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兴趣,从而刺激求知的兴奋点。[3]设疑导入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情况下,调动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于漪老师在教授《孔乙己》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先生回忆,鲁迅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的?深入理解课文就能得到解答。再则,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写的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写的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孔乙己》描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

再如讲授《祝福》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在祝福夜这晚,警察局接到报案在附近发现一具女尸,初步认定是祥林嫂,经常紧急出警,了解调查,最终锁定了几个嫌疑人,祥林嫂婆婆、鲁四老爷、柳妈妈,到底凶手是谁呢?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开启我们的案件调查。”学生带着这些疑问, 开始主动的翻阅文章,了解故事情节。质疑是探索新知的导线。教师要想方设法来设疑, 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游戏导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于教学内容兴趣不浓,为了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记住知识,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意识,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导入。

在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时,教师可以采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导语:同学们,你想找到你的好朋友吗?让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找相同偏旁的字做你的好朋友,就可以这样操作,一个学生拿着卡片,说:找呀找,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这时拿卡片把,和找的小朋友就可以说,我是你的好朋友。这样,在游戏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巩固知识。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拿出电子秤,分别让他们来称东西。一个学生称了一个苹果,记下了重量,另一个学生称了五个梨,记下了重量……同學们都想参与,课堂上气氛高涨。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秤,可是,在古代,要想知道一头大象的重量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冲称象》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精妙的导语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迫切期待的心情投入新课,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导语的设计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要按照课文的特点设计导语,所设计导语不但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与所讲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也不能忽略对知识的传达。

(一)启发性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进行导语设计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教师应从传统教学中,对知识的讲授者转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虽然导语并不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却是创建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有启发意义的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向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落到实处。

(二)知识性原则

导语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课堂教学,在创设氛围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导语的知识性,导语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又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将导语与所学新知识紧密的结合,更容易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任务上,同时也让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能够做到不脱离教学重点,促进有效课堂的实施。

(三)探究性原则

语文教学要注重发展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应该是灵活的,学生应该具有探究的意识,教师在导语设计的过程中应做到主动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主动地探究阅读从而进入文本,达到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目的,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更容易把握文章写作意图,和理解主题思想。

导语设计是促进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环节,导语设计的优良、甚至是有无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素质教育,首先就是要对学习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语设计的利用就可以待人入境,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导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导入方式,不断地提高中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祝炎萍.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34):46-48

猜你喜欢

课堂应用设计原则意义
有效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口号”在课堂应用中的作用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